1.如何用课文教作文
如何用课文教作文——能手示范课活动心得体会一、明确预习任务。
自主——互助学案的使用,让学生有了明确的预习任务。这不仅节约了上课时间,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一种宝贵的学习方法。
一上课,老师就要让同桌之间交流预习学案,这样,学生自己就可以完成对自学内容的大体梳理。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在自读的前提下,不仅学会了自学,更学会了归纳、总结。
二、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关键词,是课文内容的重心,抓关键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
语文老师实现用课文来教语文,对于词语不可轻视。比如,刘老师执教的《风筝》一文,在指导学生品读放风筝这部分内容时,以“依然、精心、憧憬”等关键词为依托,不但不动声色地理解了词语,而且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三种方法:借助上下文理解、找近义词、查工具书。
通过抓关键词,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三、渗透习作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是重头戏,也是一个堡垒。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指导孩子如何写作文。
比如,刘老师执教的《风筝》一文,在指导学生品读放风筝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的情景,然后用笔课文划出你认为作者描写的成功之处。学生在这一想一划的过程中,学会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事情,最后老师还特意安排了一个续写,不失时机的让写法指导落到了实处。
习作的指导贯穿于课堂,学生更容易接受。
2.请问如何教学叙事性课文
一直以来,叙事性课文的教学一直比较困扰我。为了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过程,感受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文章常常被肢解得很细碎,教学过程也就显得拖沓,学生听得乏味,我也教得疲惫。因此,针对这样的课文,我一直在探寻一种简洁、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抓住文章的重难点,设计几个能够牵动全文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和交流比较适合于这种课文的教学。
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学效果较好: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故事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并辅以朗读加深体会。
教师相机补充有关赫拉克勒斯的资料,激发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
三、复述故事
引导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故事。反思:这样的教学设计,我认为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反复阅读、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自主理解故事的发生和发展,体会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长期这样的训练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3.语文老师如何用课文教语文
——能手示范课活动心得体会
一、明确预习任务。
自主——互助学案的使用,让学生有了明确的预习任务。这不仅节约了上课时间,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一种宝贵的学习方法。一上课,老师就要让同桌之间交流预习学案,这样,学生自己就可以完成对自学内容的大体梳理。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在自读的前提下,不仅学会了自学,更学会了归纳、总结。
二、
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关键词,是课文内容的重心,抓关键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语文老师实现用课文来教语文,对于词语不可轻视。比如,刘老师执教的《风筝》一文,在指导学生品读放风筝这部分内容时,以“依然、精心、憧憬”等关键词为依托,不但不动声色地理解了词语,而且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三种方法:借助上下文理解、找近义词、查工具书。通过抓关键词,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渗透习作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是重头戏,也是一个堡垒。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指导孩子如何写作文。比如,刘老师执教的《风筝》一文,在指导学生品读放风筝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的情景,然后用笔课文划出你认为作者描写的成功之处。学生在这一想一划的过程中,学会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事情,最后老师还特意安排了一个续写,不失时机的让写法指导落到了实处。习作的指导贯穿于课堂,学生更容易接受。
4.记叙文怎么教
在中小学阶段,写作训练以记叙文为主。
相对于说明文、议论文而言,学生们也都偏爱于记叙文写作。那么,我就记叙文写作教学谈谈个人的看法。
在指导记叙文写作之前,首先要简单阐述下有关记叙文的一些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听讲时不会感到云里雾里,模糊不清。具体包括以下四点:1、记叙文的定义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4、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一讲到记叙文,很多人就会想到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事,或写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
其实,记叙文是由三大块组成,分别是记事、写人、写景。虽然它们所要表达的内容不同,但如何去写好的方法却都是大同小异的。
提高记叙文的写作能力,必须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分别是掌握材料、严谨构思、斟酌行文和勤于修改。一、掌握材料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有长期工作的信心与毅力,更需要你博览群书、见多识广。
掌握材料,并不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功劳,而是需要同学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点点滴滴。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在他讲第一堂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布置好任务,如让同学们摘抄名人名言、看焦点访谈,了解时事政治、阅读中外名著、观看感动中国,熏陶情感、订阅报纸、每周上交一篇随笔、培养写日记的好习惯,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点点细节,等等。
这些工作看似没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其实不然。荀子的《劝学》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水滴石穿,日积月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掌握材料的益处不单单只是为了写好作文,激发写作兴趣,更是提升了自己的文学修养,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二、严谨构思构思的任务是打开思路,力求把好的、富有新意的材料筛选出来,组织起来。
所以写记叙文前,最好是先列个提纲。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又怎么收尾,都要有所布局。
在应试作文中,改卷老师不会再其中一篇文章中停留过多的时间。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老师的眼球,便是你取胜的金钥匙了。
所以,一篇文章最重要的三个地方,就是题目、开头和结尾,它们在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重不多,但却是文章的关键。构思记叙文的写作,要切记标新立异,切忌人云亦云。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时候我们都读过“拔萝卜”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但如果我们要写好作文,就不能只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了。
我们还能从这个故事中看到质变于量变的关系,积少成多的典范等等,甚至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编成童话。“严谨构思”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老师可以在幻灯片上展示一个作文材料,让学生思考如何拟题,开头和结尾怎样构思。然后各小组派代表讲述观点,最后老师再作最后的总结。
三、斟酌行文前面所讲的都只是写记叙文的前提准备,而现在才是真正的动手操作。要写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必须要加强三个能力,分别是叙述能力、描写能力和抒情能力。
这里同样要重视“标新立异”。(一)叙述能力1、叙述顺序顺序是一种最基本、使用频率最高的叙述顺序。
为了使文章整体体现与众不同,我们可以用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的叙述顺序。这样文章的内容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整体面貌却已截然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叙述人称一般记叙文记事写人以第一二人称为主。其实,也可以把文章写成是一封信的形式,以第二人称的方式阐述,也会使人眼睛一亮。
(二)描写能力要有描写能力,你就必须具备比较丰厚的文字功底,有比较好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这靠的是你平时的细心与阅读。另外,我觉得还要强调记事写人的记叙文中,要特别注重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烘托文章的主人公,升华主题。
(三)抒情能力鲁迅曾说:“能憎能爱才能文。”抒情能力即感情,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灵魂。
这是记叙文写作的最高要求。它不仅需要你单纯的写作水平,更需要你的真情流露。
不管是记事写人,还是写景状物,都切忌虚假夸大,无病呻吟。这方面的训练,我觉得可以和平时上的语文课相结合。
比如说我们上名著单元,里面有一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课文,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观看视频,接着课后布置的作业就是写观后感,叙述一下林冲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我们又怎么看待的。 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也通过观看视频,并讲述**对新中国所作出的贡献,让同学们感受群众当时的心情。
总的来说,要写好记叙文,素材、语言,既是两个基本点,也是关键点。我们不仅要在平时多加留心,更要不断训练,这样才能写出更优秀的作文。
5.历史故事类课文如何教
《第八次》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外国历史故事,讲的是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几乎丧失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董老师的第二课时设计巧妙,流程清晰,令人耳目一新。听了这节课,我颇有启迪与思考:
一、构建板块,脉络清晰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认为,落实好这一点的关键是教师要真正学会“用教材教”,要求教师能正确地解读教材,不仅读懂其“原生
价值”,更要读懂“教学价值”。这节课,董老师能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以人物内心情感变化为主线,紧扣反映人物情感变化的三句话:1.
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2.
对这场战争,布鲁斯几乎失去了信心。3.
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
课始,以听说句子的形式呈现出来,既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更是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课中,围绕这三句话展开教学,精巧地设计了“英勇地抗击”、“失去信心”、“恢复信心”三个板块,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既紧密联系,又层层推进。这样的课堂设计,给人简洁、清晰的感觉,符合故事类课文紧扣故事情节展开教学的要求。值得学习借鉴。
二、引导质疑,授之以渔
薛法根老师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题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董老师的这节课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如:(出示:对这场战争,布鲁斯几乎失去了信心。)
(经老师耐心指导,生说明了理由)
师:补充板书(加上“几乎”)
从以上案例中,能看出耐心的董老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三、角色体验,感悟精神
再如: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样子,体悟人物重新树立信心时的豪情。
四、巧抓空白,发展语言
”此情境的创设,
实现了与故事主人公同位同步的境界,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了董老师的这节课,有些许不成熟的想法:1.
“蜘蛛结网”的故事,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然后进行复述或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只要学生能讲好故事,也就意味着学生从走进文本到走出了文本。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自己去学习语言、品味语言,感悟蜘蛛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