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要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论文
梁任公曾经说过:上古史是中国的中国,中古史是亚洲的中国,近世史是世界的中国。他的所谓近世史,是指乾隆末年以后的历史。也就是说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发生关系的历史。平心而论,从一种特定的角度来考察,梁氏的说法具有明白而确定的概括性。在世界近代史上,1840年以前的中国和1853年以前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极重要的一点,就是都同处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殖民主义浪潮席卷世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所有的国家都不可能闭关锁国地生存下去了,而中日两国的统治者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实行着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中日两国的大门都是被西方的炮火轰开的。在中国,其标志是鸦片战争。在日本,其标志就是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里率舰队东来叩关。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中日两国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有相似之处。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也都是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而出现的。它们在两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它们对两国历史的实际影响,却不可同日而语。
即使粗略地扫瞄一下,人们也会发现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就其基本方面说,有着许多的相同点。这些相同点,与其说是历史的巧合,不如说是由世界大势和两国自身的社会性质,以及中日两个民族在此时所面临的历史课题造成的。一句话,这些共同点,是历史地形成的。
2.帮忙写一篇“如果我是康有为,我该如何领导戊戌变法
在讲康有为之前,我们先讲讲戊戌变法的一些事情。戊戌变法,顾名思义,是戊戌年即1898年的变法,这场变法是一场至上而下的改革,即使这场变法失败了,但其的历史意义还是很不错的,这场变法涉及了很多关于民生的方面,例如农业,工业,商业等多方面,政治上提倡实行君主立宪制,一切按照西方的方式进行改革,经济,政治上改变尤为巨大。这样就会触犯一些大家族,地方大势力的利益,以及一些官员的利益。而新政的执行还是要靠这些人来执行,他们的阳奉阴违是直接导致这场变法失败的原因。
如果我是康有为,我会选择一些有实力的人物作为后援,而不是仅仅找皇帝和一些没有实权的举人来推行这件事,这是很容易遭到实权人物的镇压的。在变法之前,我会先对朝廷的一些实权人物进行了解,了解他们的思想,看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如果是赞同的,则可以进行一些深入的接触,在保证他们的利益的情况下向其发出协助请求;如果是坚决反对的,这类人的利益坚决不能碰的,如果改革需要就先绕过去,在处理这一类人时只能是用软刀子。设立财政司,民政司,科研部等一些富民利国的部门,由皇家掌握,这样地方势力可插手的地方就会减少。这些关乎民生的部门集中在皇家手中还可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整合军队,编练新军。教育上,派遣留学生,废除独尊儒术的思想,进入百家争鸣时代,承认手工艺人,摒弃奇淫技巧直说,提高工匠待遇,推行经济自由化,确定税收制度。
3.假如戊戌变法成功的论文
这个假设其实是很没有历史唯物辩证主义思想的。
好吧,如果戊戌变法成功。首先条件必定是刺杀慈禧成功。
那么中国一样没有可能进入君主立宪制国家。当然皇帝一开始采用维新思想也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假立宪的事情一样会发生,辛亥革命也一样会发生,都改变不了。
甚至于,如果慈禧这个顶梁柱【毕竟她有军权】死了,各地有军权的地方官纷纷倒戈,中国就提前进入分裂的情况。
而列强原本阻拦就是希望中国分裂。这时必定会进军捞好处。那中国连清政府都没有。肯定会沦入彻底的殖民地。
所以,戊戌变法不会成功。也不能成功。这是历史的主流所致。
4.关于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的论文
1 从维新力量与守旧力量的对比上看:日本明治维新时,以幕府为中心的守旧势力已经十分脆弱,幕府统治摇摇欲坠。
而维新势力以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而且得到包括商人、手工工场主、农村富农在内的町人阶层财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广大农民、市民也积极参加或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相反,在中国戊戌维新时,守旧势力要远远大于维新势力。
守旧势力以掌握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为首,包括控制中央和地方军政的大贵族、大官僚,以及因改革措施触及其切身利益而反对维新的大小衙门官吏、绿营军官、旗人、八股士人等等,形成庞大的守旧阵营。他们手握政权、兵权、财权,富有政治经验,擅长阴谋诡计,全力以赴扼杀维新。
而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光绪,联合少数帝党官吏、御史翰林及地方官员。中国维新派没有同任何一个地方实力派建立起如日本维新派同强藩主之间的那样密切的一体关系。
他们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他们脱离中国社会,连资产阶级、商人也很少关心支持他们。
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因此,守旧势力一旦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2从个人因素上看,两国维新派领导人的能力、经验也非常不同。
维新派领导人的能力、气质和采取的方法、策略,与维新成败也有很大关系。日本维新派骨干是中下级武士,大多参加过地方上的藩政改革,久经风浪锻炼,具有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
如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伊藤博文等人,都是一批富有谋略、精明强干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讲究斗争策略,选择阻力最小的路线和做法,例如在政府内排除保守派、废除贵族特权、制定宪法、召开议会、修改不平等条约,都是采取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办法,以至能够逐渐实现目标。
明治维新人物还善于争取同盟军,打击最主要敌人。维新前,其矛头直指幕府,敢于为此调动平民乃至农民武装。
而中国维新派的骨干却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大多饱读诗书,有才学、热情,却往往缺少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他们在维新措施和斗争策略上也有些急于求成、不顾实效。
如变法一开始便裁撤旧衙门、裁减绿营,令旗人自谋生计,激起守旧势力群起而攻之,增加了变法的阻力。同时,又不善于团结和争取同盟军,结果使自己十分孤立。
5.近代化的探索
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它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
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
1.改良主义运动说。这是一种传统说法,范文澜、徐培华、汤志钧等持此说。
范文澜指出:“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运动,虽然是含有进步性,但不属于革命的范畴。” 持此说的还有胡绳、正栻、肖黎等。
2.政治改良运动说。此说认为戊戌维新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应视作改良主义,而应作改革或改良运动。
此说主要以金德群、叶林生、钟卓安为代表。 持此说的还有邓广铭、张希清、林增平等。
3.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说。此说认为戊戌维新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夺权的尝试。
此说,以陈庆华、钟珍维、张磊等为代表。 陈庆华认为:“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因为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也要求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民主制度代替封建专制制度,主要用和平手段,但也不排除使用暴力,效法日本的明治维新。‘百日维新’是资产阶级暂时、部分地获得政权,不失为一次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
说变法是改良主义的并不正确 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资本经济还不够发达 资产阶级不够壮大 (当时甚至连罢工罢市都没个可能组织起游行队伍 那几个书生的倡议又能得到多少社会支持呢?) 如果说广义上的戊戌变法运动 他们要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所以他们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但是这场运动的具体实施却非常滞后 远远没有达到改造国体的目标 所以它尚不属于真正的民主革命(无论是政变 军变 起义暴动还是别的什么 只要改变了国体 就是革命 比如英国的光荣革命 ; 但是百日维新没有做出改变国体的行为 所以不能承认它是真正的革命) 判断某些团体或者某些运动属于什么阶级的 只要看他们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就行了 维新派要求君主立宪 组织议会 也就是说他们要求封建地主阶级放弃一部分政治权利 他们要求减小封建阶级的权力 增加资产阶级的权利 所以他们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所以"戊戌变法为什么是属于资产阶级?"因为当时的社会 现状已经不是一次改革就能挽救的在历史上,(国内外)封建向资本主义的改革从来没有一挫而就的,作为改革的先驱,就如同撞击在礁石的第一股浪,肯定会粉身碎骨,为有不断的有后继者,才能将礁石冲刷到另外一个形态(礁石指社会制度),所以作为改革的先驱,我们应当纪念他们,没有那些不怕牺牲的先头浪,我们是没有今天幸福生活的注:以上为个人理解,不代表任何团体组织。
6.关于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的论文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
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
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
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
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7.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历史小论文,字数在300左右
维新派力量弱小,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无实权的皇帝身上、变法触动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变法缺乏群众基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在和封建势力的较量中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失败原因:(1)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用改良的办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袁世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顽固派和帝国主义势力强大,这个阻力是维新派无法克服的。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改良道路走不通。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变法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变法要逐步深入,不要一下子对敌对势力触动太深。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能依靠它救亡图存,只有推翻它。
自己综合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