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童年》的评价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写作特点】
《童年》是高尔基的三部曲之一,全书以阿廖沙为第一人称描写。 这本书也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阿廖沙可以说是他本人的一个版本或童年的他,这讲述了活生生的一个儿时的高尔基。
一、多视角的描写方法
《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作品主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充满童趣,例如对于阿廖沙父亲这死的一段描写:
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着白衣裳,身子伸得老长老长的,他的光脚板的脚指头,奇怪地张开着,一双可亲的手安静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弯曲的;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的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龇着牙吓唬我。
以上一段话的描写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一个3岁男孩的心态。因为他年纪小,还不懂死亡意味着什么,所以他注意的是那些他认为有趣、奇怪的事情,例如父亲的脚趾奇怪地张开着,难看地龇着牙等等。
另一方面,作家又偶尔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作家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二、语言艺术
《童年》的语言十分生动活泼,场面描写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例如在外祖父家打架时场面的描写:
两个舅舅忽地一声站起来,把身子伸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似的响:
“叫你们全给我要饭去!” 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样儿了,说:
“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得耳根子清静,分吧!”
“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发光。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天动地。
这段文字虽然不长,却把一具乱七八糟的打架场面写得很有层次,把每一个人的动作、表情、心情都鲜明地描写出来,读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独特的选材
《童年》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经历,然而它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它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大量运用真实的材料。另一方面,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对他们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使他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因此,在《童年》中,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而成为某一类人的代表。外祖父的家已不是一个一般的家庭,而是旧俄时代那个由沉重的劳动、家长制手工业的生产关系和无聊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会的缩影。
2.人们对《童年》的评价
善解人意的姥姥 姥姥的为人就像她所信奉的上帝一样,慈爱而又是宽厚,有种博爱精神,不管对谁都有是笑眯眯的。
姥姥生了十多个孩子,但最终只保住了三个。当他看到被父母抛弃的茨冈时,她不顾姥爷的反对,收养了茨冈,并像亲生儿子那样对待。
姥姥是多么的善良。每当姥爷收拾我之后,她总会前来安慰我,给我讲好听的故事。
也许是她经历的苦难较多的缘故,虽然她没有读过书,却很会讲故事。有她的陪伴,我的心情会很快好起来。
姥姥对邻居也是非常的和顺。每天都有人来烦扰姥姥,让她帮忙。
姥姥对谁都不烦,总是很有耐心。她也爱自己那不孝顺的儿子。
儿子像对待仇人一样对待她,把她打伤了,可姥姥在关键时刻,提醒儿子快逃。特别是对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高尔基的妈妈,更是关怀备至。
可别小看了姥姥,她有着姥。善解人意的姥姥 姥姥的为人就像她所信奉的上帝一样,慈爱而又是宽厚,有种博爱精神,不管对谁都有是笑眯眯的。
姥姥生了十多个孩子,但最终只保住了三个。当他看到被父母抛弃的茨冈时,她不顾姥爷的反对,收养了茨冈,并像亲生儿子那样对待。
姥姥是多么的善良。每当姥爷收拾我之后,她总会前来安慰我,给我讲好听的故事。
也许是她经历的苦难较多的缘故,虽然她没有读过书,却很会讲故事。有她的陪伴,我的心情会很快好起来。
姥姥对邻居也是非常的和顺。每天都有人来烦扰姥姥,让她帮忙。
姥姥对谁都不烦,总是很有耐心。她也爱自己那不孝顺的儿子。
儿子像对待仇人一样对待她,把她打伤了,可姥姥在关键时刻,提醒儿子快逃。特别是对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高尔基的妈妈,更是关怀备至。
可别小看了姥姥,她有着姥爷也不曾拥有的冷静头脑。有一次,染坊起火了,全家人都不知所措,可姥姥却裹上棉被,奋不顾身地冲入火海,搬出了能导致爆炸的一桶硫酸。
然后,指挥大家救火。 尽管如此,她还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骨子里镌刻着男尊女卑的观念。
她对姥爷一直是逆来顺受。姥爷教训孙子,姥姥心里舍不得,可又不敢上前阻止,只在边上轻声埋怨何苦来哉。
脾气暴躁的姥爷动不动就会讴打姥姥。有一次,姥爷又发疯了,把姥姥痛打一顿。
姥姥头上的发卡深深地嵌进了头皮,渗出血来。可姥姥还是默默地忍受着。
只说着:“恶有恶报。” 残暴的姥爷 姥爷的脾气很大,情义很淡,他心目中的上帝,是专门惩罚人的。
自己的外孙因为好奇把白桌布染成了蓝布,就用柳条打。外孙再怎么喊,他也不停手。
姥姥多说了几句话,姥爷就拳打脚踢,甚至把发卡打进了姥姥的头皮,毫不客气。他又把每周四定为“收拾”孩子的“法定日”。
对十九岁的养子茨冈也是一样,他做错了事,姥爷也用柳条儿狠抽。在那次抬十字架时,茨冈被十字架给轧死了。
姥爷并不感到悲伤,只说舅舅们把他的财路给断了。 姥爷虽然脾气很大,但很勤劳、简朴。
他虽为一村之长,但他天天待在染坊里干活,胳膊上被硫酸溅得好一块坏一块的。裤子和背心都有补丁了,但还不换。
造就姥爷这一个性的,是时代使然。男尊女卑,男的对女的可以随便打。
对孩子则遵循这一观念:孩子不打不成器,小树不修不成材。 得力助手茨冈 茨冈是一个佣人,但他并不全是佣人。
因为他小时候就是被姥姥收养的。就像是一个养子。
他的工作能力很强。一到节日,茨冈就是个大忙人,忙里忙外,几乎没有一点空闲的时间。
他工作时也勤劳。大家都说他好,长大定有出息。
当他因帮二舅搬二字架去二舅妈坟前,却被十字架砸死后,姥爷说:“二舅是断了他的财路了。”这句话,也说明了这一点。
他还很有义气,对我非常好。每次我被姥爷打的时候,他总是很巧妙地保护我,他那粗壮的胳膊便总是青一道紫一道。
说过不帮我了,可每次都会无所求地护着我,只因为他喜欢我。 但他也有缺点,那是因为人性的弱点所致。
每次,姥爷会给茨冈五卢布,但茨冈总会拿回十五卢布左右的东西来,还有剩余。那些是他偷来的。
虽然他知道偷不好,但因为旁人都因此夸他,所以让他染上了这一恶习。真是环境渲染人。
茨冈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他的生命在二舅他们眼里是那么的一文不值,让我感到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 惨遭无人道的舅舅 我的两位舅舅是个贪财的人。
为了分得财产,他们不顾手足之情,大打出手。后来又为了得到我妈妈的嫁妆,二舅挑拨离间,教唆大舅在酒后杀了姥爷,自己呢,则跑去当好人。
大舅听了二舅的教唆,明目张胆地带人去砸姥爷的店铺,扬言要杀老爷。在他们眼中,除了钱以外,没有其它亲人了。
舅舅们不仅贪财,而且很残暴。他们只要有一点点的不顺心,就把妻子折磨个半死,后来竟然把善良的妻子给活活打死。
他们对工人更是残暴。他们拿格里高里开玩笑,随意辱骂格里高里,根本不把他当人看。
即使是对他们的干弟弟茨冈——一个由姥姥收养的孩子也不例外。二舅让茨冈一个人抬十字架到他老婆的坟上。
雪地里,茨冈深一脚、浅一脚。一不小心,被十字架给压死了。
二舅没有因为自己没有帮忙而内疚,还在庆幸:“幸好我躲得快,要不也要被轧死了。”真是没有人性的两个人。
是什么导致大舅、二舅如此的惨无人性。第一,我想主。
3.《童年》人物的评价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
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怀。 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小茨冈: 小伙子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
“好事情”:一个整天忙着做实验的药剂师,对人生有透彻的感悟,经常指导阿廖沙观察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教给他人生的道理。 也许这些也可以帮你哦. 阿廖沙:他的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他不向丑恶势力屈膝,坚强而善良,勇敢而自信。他在“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艰难地生活着,身边那些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并不能压倒和毁灭他,这体现了他的坚强和勇敢;他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会感到难以忍受,这说明了他善良的一面;母亲的再婚,使得他很孤僻,但也增强了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生活的困苦并不能使他退却,他总是坚强地生活下去,他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走向光明。 外祖父:他是俄罗斯小市民阶层的典型。
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他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有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结果生了场大病;他非常贪财,暗地里放高利贷,秘密接受典当,甚至怂恿徒工到市场上偷窃。
卡什林是小说中丑恶势力的化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俄国小市民的卑鄙灵魂。 外祖母:她的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的艺术形象之一。
她善良、乐观,心里充满了无私的爱。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
她信仰的上帝是与人为善的。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常常讲给阿廖沙听,她无私的爱丰富了阿廖沙的心灵,阿廖沙说道,“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4.童年的评论 高尔基的
(1)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
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
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饱受惊吓。这一幕真实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有温暖与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过的另外一种生活。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2)这是个小孩写的读后感 看了《童年》这本书,我心绪不宁,感慨万千,心情难于平静。
使我有了许多启发,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了钦佩之情。 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尔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是幸福快乐的,而且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与世长辞了,他就寄居在外祖父家。
他是自学成才的,饱尝了人生的辛酸,才登上了文学圣坛。想必他吃了许多苦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这种乐学的精神可敬可佩,值得我们学习。
《童年》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题材,都是关于他的童年生活。因为高尔基三岁丧父,就跟随母亲和外祖母到了外祖父的家。
他的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他贪财、自私;他的两个舅舅和他的外祖父一样,而且影响了第三代的人。外祖父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有一次把高尔基打得非常惨,因此生了一场大病。
外祖母给了年幼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善良而又坚强。在他的心目中慈祥的外祖母就像温暖的阳光一样。
高尔基和徒工伊凡是好朋友。每次外祖父打他,伊凡都会替他挡着,他每次手臂都会青一块紫一块。
伊凡受了外祖父和两个舅舅的坏影响学会了偷窃,他每天过着艰难的生活。后来因为两个舅舅把十字架的主干放到了伊凡的肩上,最后可怜的伊凡活生生地被十字架压着悲惨地死了。
我想:高尔基之所以能自学成才,是因为他没有学会外祖父的坏习惯,仍然有一颗善良的心。在他的身边也有良师益友,让他对生活有了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
他在逆境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而大都数人有幸福的童年,他们有些人却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意志薄弱。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运用良好的生活条件,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未来呢?我们比高尔基不知幸福多少倍,有些人却不像他一样努力学习,勇敢地面对挫折,克服困难。
学习知识能使人进步。“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应该学习高尔基的优点,好好学习。
5.怀念童年的日子作文评语怎么写
童年如一曲旋律悠扬的歌,每一个音符都有它的故事;童年好似一只大河蚌,里面蕴含了无数高洁耀眼的珍珠。童年,我怀念你!
欢乐
童年珍藏着我无数的欢乐。记得那时小学四年级,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们班的同学特别流行玩“大埋活人”,就是用雪把人埋住。我一开始不愿意玩,觉的这游戏太低俗,可这个游戏像吸铁石一样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我们用手心手背配倒霉,谁倒霉就埋谁。老天爷一点儿也不公平,总是我倒霉。哎,没办法不能玩赖呀。我躺在雪地上,同学们手捧着洁白的雪,像举行仪式似的,庄重的撒在我的身上。埋好以后,我费尽力气的站起来。脸上 、身上、鞋里都是雪,活像一个笨重的大白熊。大家看到我这副模样,都捂着嘴哈哈大笑。我呢,站在那儿也跟着傻呵呵的笑。尽管回到家里,会受到妈妈的指责,可心里仍然很欢乐。童年总是无忧无虑,充满欢声笑语。
眼泪
眼泪可是童年的标志。小时候,因为年少无知,误吃了辣椒,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吧嗒吧嗒往下掉。受到爸爸妈妈责备的时候,只要趴到床上,装模作样的呜呜哭两声,爸妈只定投降。童年的眼泪最珍贵。
不舍
在中学的前几天,大家经常聚一起谈论关于“以后什么时候见面”“会不会分到一个中学”之类的问题。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上了中学,我们就是中学生,是青少年;上了中学,以往欢乐的童年时光一去不复返。童年。正随着年龄的增长悄悄溜走。
童年,是我心底里最珍贵的,最值得留恋的回忆。欢乐、眼泪、不舍是你这曲优美之歌的主旋律。我真怀念童年的日子。
6.对高尔基《童年》的看法 200字左右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7.关于《童年》全文的评价
(1)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使小阿廖沙饱受惊吓。这一幕真实反映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有温暖与光明。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另外一些人,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外祖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2)这是个小孩写的读后感
看了《童年》这本书,我心绪不宁,感慨万千,心情难于平静。使我有了许多启发,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了钦佩之情。
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尔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是幸福快乐的,而且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与世长辞了,他就寄居在外祖父家。他是自学成才的,饱尝了人生的辛酸,才登上了文学圣坛。想必他吃了许多苦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这种乐学的精神可敬可佩,值得我们学习。
《童年》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题材,都是关于他的童年生活。因为高尔基三岁丧父,就跟随母亲和外祖母到了外祖父的家。他的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他贪财、自私;他的两个舅舅和他的外祖父一样,而且影响了第三代的人。外祖父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有一次把高尔基打得非常惨,因此生了一场大病。外祖母给了年幼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善良而又坚强。在他的心目中慈祥的外祖母就像温暖的阳光一样。高尔基和徒工伊凡是好朋友。每次外祖父打他,伊凡都会替他挡着,他每次手臂都会青一块紫一块。伊凡受了外祖父和两个舅舅的坏影响学会了偷窃,他每天过着艰难的生活。后来因为两个舅舅把十字架的主干放到了伊凡的肩上,最后可怜的伊凡活生生地被十字架压着悲惨地死了。
我想:高尔基之所以能自学成才,是因为他没有学会外祖父的坏习惯,仍然有一颗善良的心。在他的身边也有良师益友,让他对生活有了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他在逆境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而大都数人有幸福的童年,他们有些人却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意志薄弱。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运用良好的生活条件,创造出自己美好的未来呢?我们比高尔基不知幸福多少倍,有些人却不像他一样努力学习,勇敢地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学习知识能使人进步。“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应该学习高尔基的优点,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