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零件的使用要求包括哪些
零件图的技术要求,就是对零件的尺寸精度、零件表面状况等品质的要求。
它直接影响零件的质量,是零件图重要内容之一。在零件图上,可用代号、数字、文字来标注出在制造和检验时零件在技术上指标上应达到的要求。
一、公差与配合设计零件的尺寸时,首先要保证部件的工作精度,要求能够确定零件在机器部件中的准确位置;所确定的配合连接关系要适当,并要保证所要求的互换性;其次是满足零件本身机械性能的要求,并便于加工制造。1.互换性若从相同规格制造出的一批零件中,在装配时任取其中一个不需再经过修配就能保证装配出性能合格的产品,零件具有的这种性质,称为互换性。
零件具有了互换性,家便于装配、维修,也是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必须条件。2. 关于公差的基本概念:(1)基本尺寸:设计时根据计算或经验所给定的尺寸;(2)实际尺寸:通过测量所得的尺寸;(3)极限尺寸: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它是以基本尺寸为基数来确定的; (a)最大极限尺寸——允许尺寸变化的最大界限值; (b)最小极限尺寸——允许尺寸变化的最小界限值。
(4)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减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5)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减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6)公差(尺寸公差):①指允许实际尺寸的变动量,是实现零件互换性必须条件;②就是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代数差的绝对值;③或说上偏差与下偏差代数差的绝对值;(9)零线:在公差带图中,确定偏差时的一条基准线。通常零线表示基本尺寸,零线之上偏差为正,零线之下偏差为负;(8)标准公差:国家标准规定的用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任一公差。
它视察由基本尺寸大小和公差等级两个因素决定的。根据零件使用性能的不同,对其尺寸的精度程度要求也不同,国家标准规定对于一定的基本尺寸,其标准公差共分20个等级(公差)。
即:IT01、IT0、IT1、IT2 …… IT18,“IT”表示标准公差,后面的数字是公差等级代号。IT01为最高一级(即便精度最高,公差值最小),IT18为最低一级(即便精度最低,公差值最大)。
IT01……IT11常用于配合公差,而IT12……IT18用于自由尺寸公差,自由尺寸公差一般可在图上不予标注。(9)公差带:由代表上偏差与下偏差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区域。
公差顶越宽,精度也越低。一般以画有450斜细实线的矩形表示孔的公差带,以画有细点的矩形表示轴的公差带。
(10)公差带图:在讨论尺寸公差时,人们常常采用公差带图这一简化形式。3.基本偏差用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指其中最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为基本偏差。
注:按国家标准规定,基本偏差共有28个,均分别用不同的拉丁字母表示。且规定孔的基本偏差用大写字母,而轴的基本偏差用小写字母。
孔与轴各有28个基本偏差,分别构成基本偏差系列同画于一个图中;在基本偏差系列中由于只表示公差带相对于零线的各种位置,而不标注其公差大小,因此,该图中表示基本偏差的一端为封闭的而另一端则是开口的;其中孔的JS和轴的js,因为它们的极限偏差取±IT/2,故无基本偏差,其两端也就均为开口。4.配合是指基本尺寸相同、互相配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1)配合的种类:零件之间的配合性质,随使用要求不同而不同。根据生产的需要,国家标准把配合分为三类:间隙配合、过渡配合、过盈配合。
(a)间隙配合——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为零)的配合;此类配合适用于孔和轴在装配后,要求它们之间具有相对运动的情况。(b)过盈配合——具有过盈的配合(包括最小过盈为零)的配合;此类配合适用于孔与轴装配后,要求它们之间无相对运动的情况。
(c)过渡配合——可能有较小的间隙或叫嚣的过盈的配合,即配合后松紧程度介于间隙配合与过盈配合之间的配合;过渡配合适用于孔与轴装配后,虽然要求它们之间无相对运动,但需经常拆卸的情况。(2)基准制:在加工零件时,为减少刀具、量具的规格数量,国家标准对配合制定了基孔制和基轴制的两种基准制。
(a)基孔制——基本偏差为一定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所形成不同配合的一种制度;此时称孔为基准孔,并规定代号为大写H表示。基孔制特征是:基准孔的下偏差为零。
并且此时轴的基本偏差在a~h之间为间隙配合,在j~n之间为过渡配合,在p~zc之间为过盈配合。(b)基轴制——基本偏差为一定轴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所形成不同配合的一种制度;此时称轴为基准轴,并规定代号为小写h表示。
基孔制特征是:基准轴的上偏差为零。此时孔的基本偏差在A~H之间为间隙配合,在J~N之间为过渡配合,在P~ZC之间为过盈配合。
4.标注与识别上面介绍了20种公差等级、28个基本偏差、3类配合、2种基准制,它们是怎样在图样反映在图样上?又如何识别它们呢?在零件图中公差的标注方法:(1)在基本尺寸后面标注公差带代号,如图9—11(a)所示。(2)在基本尺寸后面标注出上偏差和下偏差数值,如图9—11(b)所示。
① 标注偏差数值时,上偏差注在基本尺寸的右上方,下偏差应与基本尺寸注在同一底线上,字体比基本数字小一号;② 若上、下偏差数值相同,只是符号相。
2.零件的使用要求包括哪些
零件图的技术要求,就是对零件的尺寸精度、零件表面状况等品质的要求。
它直接影响零件的质量,是零件图重要内容之一。在零件图上,可用代号、数字、文字来标注出在制造和检验时零件在技术上指标上应达到的要求。
一、公差与配合设计零件的尺寸时,首先要保证部件的工作精度,要求能够确定零件在机器部件中的准确位置;所确定的配合连接关系要适当,并要保证所要求的互换性;其次是满足零件本身机械性能的要求,并便于加工制造。1.互换性若从相同规格制造出的一批零件中,在装配时任取其中一个不需再经过修配就能保证装配出性能合格的产品,零件具有的这种性质,称为互换性。
零件具有了互换性,家便于装配、维修,也是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必须条件。2. 关于公差的基本概念:(1)基本尺寸:设计时根据计算或经验所给定的尺寸;(2)实际尺寸:通过测量所得的尺寸;(3)极限尺寸: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它是以基本尺寸为基数来确定的; (a)最大极限尺寸——允许尺寸变化的最大界限值; (b)最小极限尺寸——允许尺寸变化的最小界限值。
(4)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减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5)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减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6)公差(尺寸公差):①指允许实际尺寸的变动量,是实现零件互换性必须条件;②就是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代数差的绝对值;③或说上偏差与下偏差代数差的绝对值;(9)零线:在公差带图中,确定偏差时的一条基准线。通常零线表示基本尺寸,零线之上偏差为正,零线之下偏差为负;(8)标准公差:国家标准规定的用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任一公差。
它视察由基本尺寸大小和公差等级两个因素决定的。根据零件使用性能的不同,对其尺寸的精度程度要求也不同,国家标准规定对于一定的基本尺寸,其标准公差共分20个等级(公差)。
即:IT01、IT0、IT1、IT2 …… IT18,“IT”表示标准公差,后面的数字是公差等级代号。IT01为最高一级(即便精度最高,公差值最小),IT18为最低一级(即便精度最低,公差值最大)。
IT01……IT11常用于配合公差,而IT12……IT18用于自由尺寸公差,自由尺寸公差一般可在图上不予标注。(9)公差带:由代表上偏差与下偏差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区域。
公差顶越宽,精度也越低。一般以画有450斜细实线的矩形表示孔的公差带,以画有细点的矩形表示轴的公差带。
(10)公差带图:在讨论尺寸公差时,人们常常采用公差带图这一简化形式。3.基本偏差用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一般指其中最靠近零线的那个偏差为基本偏差。
注:按国家标准规定,基本偏差共有28个,均分别用不同的拉丁字母表示。且规定孔的基本偏差用大写字母,而轴的基本偏差用小写字母。
孔与轴各有28个基本偏差,分别构成基本偏差系列同画于一个图中;在基本偏差系列中由于只表示公差带相对于零线的各种位置,而不标注其公差大小,因此,该图中表示基本偏差的一端为封闭的而另一端则是开口的;其中孔的JS和轴的js,因为它们的极限偏差取±IT/2,故无基本偏差,其两端也就均为开口。4.配合是指基本尺寸相同、互相配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1)配合的种类:零件之间的配合性质,随使用要求不同而不同。根据生产的需要,国家标准把配合分为三类:间隙配合、过渡配合、过盈配合。
(a)间隙配合——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为零)的配合;此类配合适用于孔和轴在装配后,要求它们之间具有相对运动的情况。(b)过盈配合——具有过盈的配合(包括最小过盈为零)的配合;此类配合适用于孔与轴装配后,要求它们之间无相对运动的情况。
(c)过渡配合——可能有较小的间隙或叫嚣的过盈的配合,即配合后松紧程度介于间隙配合与过盈配合之间的配合;过渡配合适用于孔与轴装配后,虽然要求它们之间无相对运动,但需经常拆卸的情况。(2)基准制:在加工零件时,为减少刀具、量具的规格数量,国家标准对配合制定了基孔制和基轴制的两种基准制。
(a)基孔制——基本偏差为一定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所形成不同配合的一种制度;此时称孔为基准孔,并规定代号为大写H表示。基孔制特征是:基准孔的下偏差为零。
并且此时轴的基本偏差在a~h之间为间隙配合,在j~n之间为过渡配合,在p~zc之间为过盈配合。(b)基轴制——基本偏差为一定轴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所形成不同配合的一种制度;此时称轴为基准轴,并规定代号为小写h表示。
基孔制特征是:基准轴的上偏差为零。此时孔的基本偏差在A~H之间为间隙配合,在J~N之间为过渡配合,在P~ZC之间为过盈配合。
4.标注与识别上面介绍了20种公差等级、28个基本偏差、3类配合、2种基准制,它们是怎样在图样反映在图样上?又如何识别它们呢?在零件图中公差的标注方法:(1)在基本尺寸后面标注公差带代号,如图9—11(a)所示。(2)在基本尺寸后面标注出上偏差和下偏差数值,如图9—11(b)所示。
① 标注偏差数值时,上偏差注在基本尺寸的右上方,下偏差应与基本尺寸注在同一底线上,字体比基本数字。
3.机械零件设计的方法步骤是什么
机械零件的常规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种。
1、理论设计。所谓理论设计,就是根据设计理论和实验数据所进行的设计。它又可分为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两类。设计计算是根据零件的工作情况,选定计算准则,按其所规定的要求计算出零件的主要几何尺寸和参数。校核计算是先按其他方法初步拟定出零件的主要尺寸和参数,然后根据计算准则所规定的要求校核零件是否安全。由于校核计算时已知零件的有关尺寸,因此能计入影响强度的结构因素和尺寸因素,计算结果比较精确。
2、经验设计。经验设计是指根据已有的经验公式或设计者本人的工作经验,或借助类比方法所进行的设计。它主要适用于使用要求变动不大而结构形状已典型化的零件,如箱体、机架、传动零件的结构要素等。
3、模型实验设计。这种设计主要是针对一些尺寸巨大、结构复杂的重要零件,根据初步设计的结果,按比例制成小尺寸的模型,采取实验手段对其各方面的特性进行检验,再根据实验结果对原设计进行逐步修改,从而达到完善的设计。模型实验设计是在设计理论还不成熟,已有的经验又不足以解决设计问题时,为积累新经验、发展新理论和获得好结果而采用的一种设计方法。但这种设计方法费时、耗资,一般只用于特别重要的设计中。
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
(1)选择零件的类型和结构要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在熟悉各种零件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范围的基础上进行。
(2)分析和计算载荷。根据机器的工作情况,确定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
(3)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工艺要求和经济性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4)确定零件的主要尺寸和参数。根据对零件的失效分析和所确定的计算准则进行计算,确定零件的主要尺寸和参数。
(5)零件的结构设计。应根据功能要求、工艺要求、标准化要求,确定零件合理的形状和结构尺寸。
(6)校核计算。只对重要的零件且有必要时才进行这种校核计算,以确定零件工作时的安全程度。
(7)绘制零件的工作图。
(8)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机械零件设计是从机器的工作原理、承载能力、构造和维护等方面研究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问题,其中包括如何合理确定零件的形状和尺寸、如何合理选择零件的材料以及如何使零件具有良好的工艺性等。
4.什么叫通用零件,什么是专用零件
通用零件,是以一种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为基准而生产的零件,也称为通用零件,还是在各种机器中常用的零件。
专用零件:是以自身机器标准而生产的一种零件,在国标和国际标准中均无对应产品的零件称为专用零件,比如,某厂为一台设备而专门生产的一些零件。
零件是机器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是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基本单元。其制造过程一般不需要装配工序。如轴套、轴瓦、螺母、曲轴、叶片、齿轮、凸轮、连杆体、连杆头等。
扩展资料:
通用零件和专用零件常见出现在汽车配件里,例如《零件范围》中明确汽车三包涉及主要总成的重要零件、易损耗零部件种类范围以及三包凭证等内容。
该标准规定汽车产品附带的三包凭证格式,凭证可包括正反两面,其中正面应至少包括产品信息、生产者信息、销售者信息、三包条款等;
背面应列出主要总成的主要零件种类范围、易损耗零部件的种类范围和质量保证期和退换车的使用补偿系数及计算公式等相关信息。
《零件范围》则对发动机、变速器等的主要零件种类范围进行了规定,发动机部分的活塞、连杆、主轴承等10项零件、变速器部分的箱体等5项零件被要求必须包含在汽车三包中。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专用零件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通用零件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汽车三包零件种类范围标准征求意见
5.这些汽车配件怎么用
一辆汽车由几千种、上万个零件组合装配而成,汽车在使用中,都会发生配件需求。按配件的使用性质通常分成以下几类。
①消耗件。在汽车运行中,一些零件自然老化、失效和到期必须更换的,如各种皮带、胶管、密封垫、电器零件(火花塞、传感器、继电器、白金、分火头、分电器盖)、各种滤芯、轮胎、蓄电池等。
②易损件。在汽车运行中,一些零件自然磨损而失效,如轴瓦、活塞环、活塞、凸轮轴瓦、缸套、气阅、导管、主销、主销衬套、轮毅、制动鼓、各种油封、钢板销及套等。
③维修零件。在汽车一定的运行周期,必须更换的零件。如各种轴、齿类、各类运动件的紧固件,以及在一定使用寿命中必须更换的零件(如一些保安紧固件、转向节、半轴套管等)。
④基础件。基础件通常是组成汽车的一些主要总成零件,价值较高,原则上它们应当是全寿命零件,但可能会因使用条件的典型而造成损坏;通常应予修复,但也可以更换新件。如曲轴、缸体、缸盖、凸轮轴、车架、桥壳、变速器壳等。
⑤肇事件。汽车肇事通常损坏的零件,如前梁、车身覆盖件、驾驶室、传动轴、水箱等。
6.机械零件的分类方式
在现有的机械零件设计中,反映的主要有以下3种分类方式:
第1类主要用于精密机械,对配合的稳定性要求很高,要求零件在使用过程中或经多次装配后,其零件的磨损极限不超过零件尺寸公差值的10%,这主要应用在精密仪器、仪表、精密量具的表面、极重要零件的摩擦面,如汽缸的内表面、精密机床的主轴颈、坐标镗床的主轴颈等。
第2类主要用于普通的精密机械,对配合的稳定性要求较高,要求零件的磨损极限不超过零件尺寸公差值的25%,要求有很好密合的接触面,其主要应用在如机床、工具、与滚动轴承配合的表面、锥销孔,还有相对运动速度较高的接触面如滑动轴承的配合表面、齿轮的轮齿工作面等。
第3类主要用于通用机械,要求机械零件的磨损极限不超过尺寸公差值的50%,没有相对运动的零件接触面,如箱盖、套筒,要求紧贴的表面、键和键槽的工作面;相对运动速度不高的接触面,如支架孔、衬套、带轮轴孔的工作表面、减速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