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于右任《草书对联》大全
于右任《草书对联》大全2015-01-19阅读226 虫书风织行书五言联 醉歌田舍酒 笑读古人书 桑麻岁时密 慧业日当新 于右任(1879--1964),原伯循,字右任,号骚心。
陕西三原人。曾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创办《神州日报》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审计院、监察院院长。1931年创立草书社,1936年又编著《标准草书》,影响很大。
出版有《于右任草书正气歌》、《于右任墨迹选》等。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怀疑于右任书法在近现代书法发展史中特殊的地位及其历史作用。
对于这位碑派大家的书法,人们已有很多研究,在这里篇幅所限,只好先讨论笔者最感重要的问题。在清末民初之际,可以划归为雄强或者说阳刚这个美学范畴的书法大家,前后有两个人物最为重要,那就是吴昌硕和于右任。
众所周知,这个时期的书坛,仍然是碑派书法的天下。虽然外国人的坚船利炮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一些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但是在根本上并没有能够使有志气有胆识的国民骄子改变他们强国强种的民族精神。
于右任生逢此际,慷慨以国,从政从戎,奔走革命,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留下了令人钦敬的一笔。这是他的人生道路的不同于人处。
也就是说,早期的于右任不多属于艺术的,更多是属于社会政治的。这些奇特不凡的生活经历,动荡不平的社会历史,不会不对他的书法生涯产生影响。
后半生的于右任虽然未必尽属于诗、书,但历史仍然使他成为了卓有建树的书法家和极有影响的诗人。评价于右任先生的书法艺术,我们似不能脱离这种历史框限。
就艺术来说,在碑学观念的笼罩下,于右任的书法贡献主要是什么?一般说来,论于氏的书法就不能不提“标准草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于右任从普及推广规范化草书体势中找到了使书法走向通俗大众化的艺术道路。
这一善意导向的文化观念也许是为了传统艺术的深植民众土壤,因为他当时提出的“四个标准”——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便不全是艺术的范畴。应该看到,对“标准草书”的提倡在那个时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即便在今天的书界,呼吁人们把法度“标准”一下也并非过时。
但是,我们估价一个艺术主张和创作实践往往要陷入一个“怪圈”中:从艺术学角度?从社会文化学角度?“标准草书”的力倡标准化、规范化,其宗旨便具有社会文化学的肯定价值,似乎艺术视角的价值便要弱得多。因为艺术可以不考虑科学的问题。
也许有人要说,起码要求革法“标准”并不错。当然,胡涂乱抹是“天文”,而不是“草书”。
既“草书”',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草法”,即便各家各帖有异。仍在大的“标准”之内,人们终可识读,否则便被置诸“草书”艺术之外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草书”并不怎么具有艺术审美上的意义,当不是瞎说。必须强调,我们并不反对“草书”的“草法”要“标准”——我们要在国际标准的规定范围内踢足球,否则“入球”也没有用。
法度的规范化不应该成为风格多样化的对立体,他们有矛盾,但高明的书家就是要统一这个矛盾——在限制中显出身手。这便是从艺术本体论看“标准草书”问题。
事实上,于右任先生在30年代倡导标准草书以来,书法的发展仍然在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而衍进。作为这一艺术主张的于右任基本上没有成功。
然而,作为书法实践家的于右任却成功了。他在深入理解碑学传统、创造性地继承碑派书法的同时,开拓了碑帖结合派的审美新视野,创立了吞吐古今、大气磅礴的“于体行书”面貌。
他所承接的是来自于赵之谦、何绍基、杨守敬、康有为、沈曾吴昌硕一脉的碑骨帖魂式的书法余脉,并赋予了鲜明的自家气质。张裕钊的做作与误解派法、李瑞清的战颤习气与无力的追摹漫德视觉、康有为的外呈雄强之气,都没有给右任的行楷书留下多少不好的影响,他接受了他们的美学观,却没有接受他们的实践论。
于氏直参三代,深研六朝,“朝临石门铭,摹写十三家”(自作诗句),融身于博大精深的碑版墓志之中,终于建树了自己的风范——雄迈清新、古朴贝雅。于右任行楷书,起笔收笔报去繁饰的笔法以简驭繁,以平东奇,直入平出而意态万方,可谓深悟“帖法”。
这种笔法上的“书滑”不仅证明了他是真知运笔之妙的大家,同时也是他平中见奇、寓雄逸于质直美学理想具体体现。他的笔法的外象虽然狂平直简捷的,其内含却相当厚重和丰富,是“绚烂之极”后的“归分平淡”,所体现的审美品味异常深刻和富有艺术感染力。
“欲造平谈天真难”,于右任的笔致美差足当之无愧。在字的结体上,他油桐源碑版墓志摩崖法乳也师心自用,妙于剪裁,具有兀然独秀的痴呆。
奇正相生、疏密相间、开合揭放备及变化的手段,呈露着“熟后生”、“生后熟”的锤炼心匠。这种笔法与结字上的一致性,足以张明他的“深入浅出”于传统美感和古人技法的本领——艺术胆识、艺术能力的综合力。
就上述特征而言,我们有理由认为他是融组碑帖两大美感式样于一炉的书界巨子,也可以认为他是开拓了即演书法新格局的一代大家。气格上的兼容性、表现上的洗炼化,集中为于右任书法的美学特征:雅、大、自然。
在寻找书法笔致美、结。
2.杨字草书怎么写
字:杨,字体:草书,字迹:墨迹,书家:孙过庭,作品:书谱
字:杨,字体:草书,字迹:墨迹,书家:黄庭坚,作品:李白忆旧游诗卷。
草书分为两类:一是章草,即隶之草;二是今草,即楷之草,理当与行书属同一层次。狂草属今草,若行书为“走”的话,小草即为“跑”,狂草就是“狂奔”。
草书从字法到笔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并经过长期的字法和技法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和学好这门艺术。
扩展资料: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草书创作要有一定的气势,字法准确,用笔大胆,敢于放开写,并注意墨色变化,过渡得自然,有节奏感。注意防止用笔潦草不沉实、笔画交待不清、送笔“过”或不到位、出现滞笔等,特别是转折处的提笔。
要加强对经典法帖的临摹,强化字法和技法训练,在大气中求精到,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复归于生、由法到意的路子。
由于草书的意多于法,载情性特强,因此习草还需注意字外功夫。因为书写者往往在瞬间挥洒中下意识地将自己审美、修养、情绪表现出来,所谓“书如其人”此时表现得最为充分,故习草更需提高艺术修养。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草书
3.于右任《草书对联》大全
于右任《草书对联》大全2015-01-19阅读226虫书风织行书五言联醉歌田舍酒 笑读古人书桑麻岁时密 慧业日当新于右任(1879--1964),原伯循,字右任,号骚心。
陕西三原人。曾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创办《神州日报》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审计院、监察院院长。1931年创立草书社,1936年又编著《标准草书》,影响很大。
出版有《于右任草书正气歌》、《于右任墨迹选》等。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怀疑于右任书法在近现代书法发展史中特殊的地位及其历史作用。
对于这位碑派大家的书法,人们已有很多研究,在这里篇幅所限,只好先讨论笔者最感重要的问题。在清末民初之际,可以划归为雄强或者说阳刚这个美学范畴的书法大家,前后有两个人物最为重要,那就是吴昌硕和于右任。
众所周知,这个时期的书坛,仍然是碑派书法的天下。虽然外国人的坚船利炮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一些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但是在根本上并没有能够使有志气有胆识的国民骄子改变他们强国强种的民族精神。
于右任生逢此际,慷慨以国,从政从戎,奔走革命,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留下了令人钦敬的一笔。这是他的人生道路的不同于人处。
也就是说,早期的于右任不多属于艺术的,更多是属于社会政治的。这些奇特不凡的生活经历,动荡不平的社会历史,不会不对他的书法生涯产生影响。
后半生的于右任虽然未必尽属于诗、书,但历史仍然使他成为了卓有建树的书法家和极有影响的诗人。评价于右任先生的书法艺术,我们似不能脱离这种历史框限。
就艺术来说,在碑学观念的笼罩下,于右任的书法贡献主要是什么?一般说来,论于氏的书法就不能不提“标准草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于右任从普及推广规范化草书体势中找到了使书法走向通俗大众化的艺术道路。
这一善意导向的文化观念也许是为了传统艺术的深植民众土壤,因为他当时提出的“四个标准”——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便不全是艺术的范畴。应该看到,对“标准草书”的提倡在那个时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即便在今天的书界,呼吁人们把法度“标准”一下也并非过时。
但是,我们估价一个艺术主张和创作实践往往要陷入一个“怪圈”中:从艺术学角度?从社会文化学角度?“标准草书”的力倡标准化、规范化,其宗旨便具有社会文化学的肯定价值,似乎艺术视角的价值便要弱得多。因为艺术可以不考虑科学的问题。
也许有人要说,起码要求革法“标准”并不错。当然,胡涂乱抹是“天文”,而不是“草书”。
既“草书”',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草法”,即便各家各帖有异。仍在大的“标准”之内,人们终可识读,否则便被置诸“草书”艺术之外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草书”并不怎么具有艺术审美上的意义,当不是瞎说。必须强调,我们并不反对“草书”的“草法”要“标准”——我们要在国际标准的规定范围内踢足球,否则“入球”也没有用。
法度的规范化不应该成为风格多样化的对立体,他们有矛盾,但高明的书家就是要统一这个矛盾——在限制中显出身手。这便是从艺术本体论看“标准草书”问题。
事实上,于右任先生在30年代倡导标准草书以来,书法的发展仍然在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而衍进。作为这一艺术主张的于右任基本上没有成功。
然而,作为书法实践家的于右任却成功了。他在深入理解碑学传统、创造性地继承碑派书法的同时,开拓了碑帖结合派的审美新视野,创立了吞吐古今、大气磅礴的“于体行书”面貌。
他所承接的是来自于赵之谦、何绍基、杨守敬、康有为、沈曾吴昌硕一脉的碑骨帖魂式的书法余脉,并赋予了鲜明的自家气质。张裕钊的做作与误解派法、李瑞清的战颤习气与无力的追摹漫德视觉、康有为的外呈雄强之气,都没有给右任的行楷书留下多少不好的影响,他接受了他们的美学观,却没有接受他们的实践论。
于氏直参三代,深研六朝,“朝临石门铭,摹写十三家”(自作诗句),融身于博大精深的碑版墓志之中,终于建树了自己的风范——雄迈清新、古朴贝雅。于右任行楷书,起笔收笔报去繁饰的笔法以简驭繁,以平东奇,直入平出而意态万方,可谓深悟“帖法”。
这种笔法上的“书滑”不仅证明了他是真知运笔之妙的大家,同时也是他平中见奇、寓雄逸于质直美学理想具体体现。他的笔法的外象虽然狂平直简捷的,其内含却相当厚重和丰富,是“绚烂之极”后的“归分平淡”,所体现的审美品味异常深刻和富有艺术感染力。
“欲造平谈天真难”,于右任的笔致美差足当之无愧。在字的结体上,他油桐源碑版墓志摩崖法乳也师心自用,妙于剪裁,具有兀然独秀的痴呆。
奇正相生、疏密相间、开合揭放备及变化的手段,呈露着“熟后生”、“生后熟”的锤炼心匠。这种笔法与结字上的一致性,足以张明他的“深入浅出”于传统美感和古人技法的本领——艺术胆识、艺术能力的综合力。
就上述特征而言,我们有理由认为他是融组碑帖两大美感式样于一炉的书界巨子,也可以认为他是开拓了即演书法新格局的一代大家。气格上的兼容性、表现上的洗炼化,集中为于右任书法的美学。
4.我很喜欢书法 每天不写全身不舒服 但写了半年书法 才写了 多宝塔字帖
先勤奋,再说天赋。练半年多宝塔碑也不是说时间就很长了,关键是看你练成什么样子了,如果差不多了就换,毕竟《多宝塔碑》的字过于规整,只适合入门者学,喜欢颜真卿可以换换其他的,比如勤礼碑这种经典的。
注意培养自己的欣赏水平,这种培养就是看一些古人的书论与字帖,除了写,就是看看看。自己的欣赏水平就慢慢地提升了,自然就知道自己练的字该如何提升。
临帖也有两种,一种是对临,一种是意临。我想你还不到意临的阶段,这里就不说了。对临,就是要求自己写到和字帖一模一样,即使你不懂欣赏,这种方法也可以让你提高:用你临的字叠在字帖上,两字重合算合格。写不好的字和笔画就死磕,专门花费时间来解决。
我还是建议不要临《多宝塔碑》了,换一个更好的字体。喜欢颜真卿,可以临《勤礼碑》这种更好的字帖,在一个字帖临到位后再换其他的,我喜欢颜柳结合。
以上供参考。
5.我国第一位女书法家是谁
世人都知道卫夫人(272-349年)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之师最早的文字记载,见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卫夫人出自河东安邑卫氏。卫氏书门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三国曹魏的卫觊,他擅长古文、鸟篆、隶、草,与钟繇的书名相当。西晋时,卫氏有卫瓘、卫恒父子是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延尉(卫)展之女弟,(卫)恒之从女,汝阳太守李矩之妻也。隶书尤善,规矩钟公。云:"碎玉壶之冰,烂遥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右军少常师之。永明五年卒,年七十八。
《晋书·卫恒传》说卫展乃卫恒的"族弟",可见卫展、卫铄兄妹是河东卫氏的另一支。卫夫人的书迹,《淳化阁帖》卷五有正书《急就帖》,经来朝的书论家鉴定,是伪作,不足据,我们只能借助"善钟法"的记载和钟繇的传世书迹来揣摩卫夫人的风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