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帝怎样上早朝
都以为最尊贵的莫过于帝王,可当皇帝的也很辛苦。
每天拂晓,天 还不亮,皇帝就要到奉天门早朝。曾有人记载早朝时的光景是“残月朦 胧欲五更,禁门候立万灯明。”
等到早朝结束后,还是“满天星斗未曾收” 的黎明时分。所以有大臣在诗句中写到自己最大的愿望竟然是“睡到人 间饭熟时”。
康熙帝一生坚持每日听政长达50余年,这在中国数千年帝王史上 也是罕见的。皇帝勤政是国家幸事,但对某些老臣来讲,却是一件苦不 堪言的艰辛事。
清代御门听政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每年春夏两季在卯正 (清晨6时),秋冬两季为辰初(清晨7时)。而有的大臣家往往距皇宫 数十里之遥,为了不误早朝,常常半夜三更就得起身梳洗往城里赶。
康 熙帝体谅大臣的苦衷,特谕将早朝时间延迟半个时辰,并嘱咐年力衰迈 及偶患疾病的大臣先在家吃点糜粥,再来上朝也不迟。 听政时,皇帝坐在临时安设在中间的宝座上,宝座前摆置黄案,后 安置屏风。
黄案前铺好跪奏者用的毡垫。起居注官立于西侧,面向东; 翰林、科道官立于阶下西侧,内阁事先传知的各部院等奏事的官员跪在 东侧,面向西。
一般例行之事,由一名尚书跪奉奏疏于黄案上,退回原 位,跪奏某事,奏毕,由东阶下。以下各官依次进奏。
如有重要的机密 大事,翰林、科道官及侍卫都要退场。每奏一事,皇帝即降旨,大学士、学士承旨。
许多重大的国策都是在御门听政时决定的。 皇帝御门听政的宝座叫金台。
金台之后,锦衣卫力士执两把扇子立 于御座后面正中位置。关于这扇子的设置,其中还有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原来,这是外国进贡来的一件名叫“卓影辟邪”的刀剑类护驾武器,一 柄三刃,外圈包以铁线,用黄绢裹起来形成扇子样,再执一把真扇以乱 其踪。 遇有类似“荆轲刺秦”的险象,执扇人手臂一抖,黄绢包连同铁 线圈立即落下,三刃武器锋芒毕露。
清朝以后,随着戏曲的发展,将此“护 驾”的武器设置,演变为长柄宫扇形的装饰,而执扇的人也从勇猛的武 士换成了娇媚的宫娥。 。
2.皇上几点上早朝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
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
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明朝最勤奋的皇帝应该是亡国君崇祯皇帝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崇祯雄心壮志,立志做个中兴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周折到凌晨1,2点是很常见的,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开国皇帝老朱还要勤奋,可是崇祯志大才疏,虽然勤奋但是还是逃不了亡国的命运.
有句话是「应卯」,所以大概是卯时吧! 旧时官衙卯时开始办公,吏役按时到官府里报到,听候点检,称为应卯。比喻虚应故事,敷衍了事。卯时是五点到七点。 百官上朝,唐诗中也有说以"鼓声"为号令的。李贺《官街鼓》诗中说:"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王琦注:"《唐书》:“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其制盖始于马周。旧制:京城内金吾昏晓传呼,以戒行者。周上书令金吾每街隅悬鼓,夜击以止行李,以备窃盗,时人呼曰鼓,公私便焉。”可见置于街坊的鼓,当日暮、凌晨时敲响,主要用于警戒以防盗贼,也兼有报时的作用,以启坊门。原与百官上朝无关,但百官可以据鼓声判断时辰,所以唐诗中 写到早朝的诗,多写钟声,也有钟鼓一齐写到的。 "官街鼓"凌晨 "五更二点"敲起,相当于今日的早上五时左右。古代天子讲究 "勤政",所谓 "夙兴夜寐",上朝理事,不敢懈怠。上朝的百官们当然更要早起,因为他们散居于长安各街坊,距上朝的宫殿还有相当远的一段路程。《明皇杂录》:"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是晓色朦胧中百官上朝的真实写照。
3.中国古代皇帝在什么时间上早朝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
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
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 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明朝最勤奋的皇帝应该是亡国君崇祯皇帝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崇祯雄心壮志,立志做个中兴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周折到凌晨1,2点是很常见的,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开国皇帝老朱还要勤奋,可是崇祯志大才疏,虽然勤奋但是还是逃不了亡国的命运。
4.清朝早朝是几点上
清朝早朝是早上五点到六点,是否每天都要早朝,取决于皇帝的勤政程度,一般皇帝每星期通常上朝听政两三次,大臣如果缺席,要告事假或病假。
《北京档案》2009年第10期记载,清代早朝的时间大体上沿袭前朝,早朝时天色尚未破晓,在凌晨5时左右;乾隆、嘉庆年间天下太平,则稍晚,延至日出之际,即清晨6时;而同治皇帝荒淫无道,迟至8时以后方才临朝;后来光绪帝企图变法维新,以挽救清王朝的颓势,一度把早朝提前到凌晨4时。
但就清代早朝,也有另外的说法。据吴越先生的《另眼看和珅》中说:“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康熙朝曾沿袭有“御门听政”制度,冬春季早六点,夏秋季早五点,先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政。多少有早朝的味道,而到了咸丰朝,“御门听政”就被取消了。
扩展资料
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皇帝主要在乾清门御门听政、养心殿理政。每星期通常上朝听政两三次,在乾清门接见各中央部门主管,接受他们的奏摺,听取工作汇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勤于理政,朱批谕旨不用别人代笔,常常批阅奏折到深夜。
奏折是一种密奏文书,始于康熙皇帝,为了掌握第一手基层政情,可以由原奏人直达皇帝,不必经过层层官僚关卡。经皇帝亲笔批示的朱批奏折,具有法律和行政效用。朱批内容可能是严肃的政治指令,更多时候是简单的“知道了”“欣慰览”“欣悦览”。皇帝面前,写奏折的人怎么称呼自己,满汉有别:自称“奴才”的必是旗人大臣,汉人官吏只能称“臣”。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早朝 (中国古代仪式)
凤凰网-清朝官员没有假期 每天半夜就要赶路上早朝
人民网-历史揭秘:古代皇帝为何不长寿 因为太早起床上早朝?
5.写出“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全诗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全文如下: 长恨歌 作者: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诗人开篇即借“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交代了唐朝祸乱的原因,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
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后面之事皆由此而来。
之后诗歌逐步展开,层层叙述:先讲唐玄宗重色,百般求色之后,终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揽入怀中。接着,对杨贵妃的美貌进行刻画,写出她如何的妩媚,并因此得宠于后宫之中。
“姊妹弟兄皆列土”,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家因杨贵妃而变得权势逼人,不可一世。得到杨贵妃的唐玄宗,过上了纵欲、行乐的生活,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以至于“从此君王不早朝”。
诗人对此进行了反复地渲染,从而点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这一部分是整个爱情悲剧的基础,是“长恨”的内因之所在。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在这出爱情悲剧中,杨贵妃的死是个关键情节。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第二部分,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这正是杨贵妃致死的原因所在。“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说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
这里,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