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儿垂钓的古诗怎么写
小儿垂钓
选自《全唐诗》
作者:【唐】 胡令能
小儿垂钓古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编辑本段]加点字
1、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3、莓:一种小草;
4、苔:苔藓植物;
5、借问:向人打听;
6、应:理睬;
7、遥:远远地;
8 怕:害怕
9 鱼惊: 鱼儿受到惊吓而逃跑
[编辑本段]诗文解释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
[编辑本段]全诗赏析
唐人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真纯、无限童趣。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胡令能 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小儿垂钓》(选自《全唐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他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2.把小儿垂钓改写成小故事
有一个小孩子,他特别喜欢钓鱼.特别是每天早上没扎好头发就拿着鱼竿和竹篓去钓鱼.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钓鱼.他坐在青青的草地上,草地上的草非常高,把他的身体都遮住了,只露出头上的草帽,倒映在水中,真滑稽!有一个过路人看到他的样子,就想逗逗他.于是笑呵呵地说:“小朋友,你知道绍兴路怎么走吗?”小孩怕把鱼吓跑,不敢出声,着急地对路人摇摇手.路人忍住笑,又故意大声说:“小朋友,你怎么不回答呀?”小孩小声地说:“嘘,鱼快上钩了,我不能说话!”路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那你现在怎么又讲话啦?”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一个小村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边上是绿油油的草地,小河边垂柳依依,风景非常迷人.
在河边有一个小娃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他的眼睛一动也不动的盯着鱼钩,等待着大鱼上钩.这时,一位过路人客气地想向个小娃问路,可那个小娃不说话,竖起一根手指头放在嘴巴上“嘘嘘嘘”,然后再招招手,路人好象懂得了那小娃的意思,正朝着小娃走来.就在这时,水面上起了圆晕,鱼钩立刻下沉,小娃很机灵,一下子就提起鱼竿,“哇!好大的一条鱼呦”小娃高兴地蹦了起来.那位路人走过来说:“小娃,想不到你这么厉害啊,钓到了大鱼,不错.”那人露出满意的目光.“不好意思了,我不是不想回答你的话,而是,我怕鱼溜走,所以才不马上回答你,不然我的大鱼就上不了钩了.”小娃不好意思的说.“没关系,话晚点回答没事的,关键是你先把大鱼钓到手再说,回家吧,别让父母担心,再见了!”路人说.“恩,再见了.”
3.《小儿垂钓钓》古诗编写成一个故事500字
《小儿垂钓》改写
户外疯玩了半晌的三娃,头发蓬乱,裤脚、褂衫、甚至连脸上都沾满了泥,活脱脱一只大花猫。本想去找邻居狗娃一块儿去捅刘奶奶那棵老梨树上的马蜂窝,可狗娃不在家。怎么办呢?一屁股坐在狗娃家房檐下,眼睛骨碌碌直转,看到狗娃爷爷放在堂屋门边的钓鱼杆,自言自语地说:“对,钓鱼去。”
三娃顾不上给人说,急忙拿起钓杆,风一般跑到村外小河边。在哪儿下钓呢?想到平时狗娃爷爷老爱在石板沱钓鱼,便来到石板沱。看到一处四周长满蒿草中间有块石头的地方,坐下来试了试:“嗯,这儿还可以,又有凳坐,还晒不着太阳。”刚想把鱼钩抛进水沱里,才想起还没有串钓饵。
三娃用他脏手一拍脑门,自责地说:“三娃呀三娃,你慌啥?”站起来蹶起屁股搬开石头找蚯蚓,连搬了两三块大石头,早也累得气喘吁吁,额角渗出了密密的汗珠,才捉到两条红红的蚯蚓。连忙取一条放在手心里,用力地拍了几下,掐成两半截,串在鱼钩上,学狗娃爷爷钓鱼的样子,朝鱼钩上的半截蚯蚓吐了两口口水,拖起声调唱道:“口水是糖,丢下来就偿。”唱完,使劲将鱼钩抛进水沱的中间。鱼钩和坠子“咚”地掉进水里,平静的水面荡起几圈涟漪,向四周扩散开去,好一会儿水面才恢复平静。三娃这时才坐在石头上,躲在蒿草丛中一动不动,要不是他穿一件小红褂惹眼,还不容易看到有人呢。三娃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露在水面的浮标,心里盼鱼儿快来上钩。
这时,有一位戴斗笠的大伯路过这里,前面是个三叉口,不知该走哪条道,正在左右为难,环顾四周,好不容易看到蒿草丛中有人钓鱼。“喂,钓鱼的小鬼,到金鱼村该走……”还没等问完,三娃用食指竖在嘴边,“嘘”示意别出声。问路的大伯见这小鬼真逗,只好不出声,站在对岸微笑着看着他。
只见浮标向上点了点,突然往下沉。三娃慌忙双手抓住鱼杆用力向上一拉,鱼钩都甩到了身后的岸上,由于用力过猛,鱼儿脱钩跑了。
问路的大伯哈哈地边笑边说:“你拔杆早了点儿。”三娃没好气地说:“就怪你,是你给吓跑的。”话出口后觉得自己这话没道理,忙嘻着脸说:“大伯,到金鱼村的路该顺着河边的路一直往前行。”
说完又坐在石头专心钓鱼。
4.根椐《小儿垂钓》这首古诗写故事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作品赏析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点评〗
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5.根椐《小儿垂钓》这首古诗写故事
《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作品赏析〖译文〗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点评〗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
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6.小儿垂钓的古诗意思
意思是: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朝代】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扩展资料: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7.《小儿垂钓钓》古诗编写成一个故事500字
《小儿垂钓》改写
户外疯玩了半晌的三娃,头发蓬乱,裤脚、褂衫、甚至连脸上都沾满了泥,活脱脱一只大花猫。本想去找邻居狗娃一块儿去捅刘奶奶那棵老梨树上的马蜂窝,可狗娃不在家。怎么办呢?一屁股坐在狗娃家房檐下,眼睛骨碌碌直转,看到狗娃爷爷放在堂屋门边的钓鱼杆,自言自语地说:“对,钓鱼去。”
三娃顾不上给人说,急忙拿起钓杆,风一般跑到村外小河边。在哪儿下钓呢?想到平时狗娃爷爷老爱在石板沱钓鱼,便来到石板沱。看到一处四周长满蒿草中间有块石头的地方,坐下来试了试:“嗯,这儿还可以,又有凳坐,还晒不着太阳。”刚想把鱼钩抛进水沱里,才想起还没有串钓饵。
三娃用他脏手一拍脑门,自责地说:“三娃呀三娃,你慌啥?”站起来蹶起屁股搬开石头找蚯蚓,连搬了两三块大石头,早也累得气喘吁吁,额角渗出了密密的汗珠,才捉到两条红红的蚯蚓。连忙取一条放在手心里,用力地拍了几下,掐成两半截,串在鱼钩上,学狗娃爷爷钓鱼的样子,朝鱼钩上的半截蚯蚓吐了两口口水,拖起声调唱道:“口水是糖,丢下来就偿。”唱完,使劲将鱼钩抛进水沱的中间。鱼钩和坠子“咚”地掉进水里,平静的水面荡起几圈涟漪,向四周扩散开去,好一会儿水面才恢复平静。三娃这时才坐在石头上,躲在蒿草丛中一动不动,要不是他穿一件小红褂惹眼,还不容易看到有人呢。三娃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露在水面的浮标,心里盼鱼儿快来上钩。
这时,有一位戴斗笠的大伯路过这里,前面是个三叉口,不知该走哪条道,正在左右为难,环顾四周,好不容易看到蒿草丛中有人钓鱼。“喂,钓鱼的小鬼,到金鱼村该走……”还没等问完,三娃用食指竖在嘴边,“嘘”示意别出声。问路的大伯见这小鬼真逗,只好不出声,站在对岸微笑着看着他。
只见浮标向上点了点,突然往下沉。三娃慌忙双手抓住鱼杆用力向上一拉,鱼钩都甩到了身后的岸上,由于用力过猛,鱼儿脱钩跑了。
问路的大伯哈哈地边笑边说:“你拔杆早了点儿。”三娃没好气地说:“就怪你,是你给吓跑的。”话出口后觉得自己这话没道理,忙嘻着脸说:“大伯,到金鱼村的路该顺着河边的路一直往前行。”
说完又坐在石头专心钓鱼。
8.将古诗《小儿垂钓》改写成作文
在一个春光明媚、万里无云一个上午,有一个小孩出来钓鱼。
他蹦蹦跳跳的来到一片树林。他左瞧瞧,右望望,东看看,西张张。终于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一条湖。小湖旁有许多的芦苇,还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长满了苔藓。这里十分隐蔽。连鱼儿都难以察觉。
他装好鱼饵,拿起鱼竿,高高举起,,用力向前一抛,湖面上顿时荡漾起圆晕。他侧着身子,坐在石头上,专心致志地钓起鱼来。
这是有位路人走来。他迷了路,想回城里。可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路。这时,他眼前一亮:前面有个小孩!他问道:“小朋友,知道从这儿怎么去城里吗?”
小孩吃了一惊,心想:他若再喊,鱼会吓跑的!于是便摆摆手。示意不要打扰他钓鱼。
路人却以为他没听见,便再次大声喊:“小孩,从这怎么去城里?”
小孩急了,他再次摆摆手,还指了指手里的鱼竿。
路人恍然大悟,低声问道:“请小朋友指个路,好吗?”说完,还特意双手抱拳,表示请教。
小孩朝远处一指。路人明白了,告别小孩,心里还称赞:这小孩真专心。接下来他上路了。
小孩松了一口气,继续钓鱼。户一会儿,就钓了许多鱼。满载而归。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小儿垂钓的古事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