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字草书怎么写
【草书写法】
【组词造句】
1、喜欢[xǐ huan] 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
造句:他喜欢文学,我喜欢数学。
2、喜庆[xǐ qìng] 值得喜欢和庆贺。
造句:今天是个十分喜庆的日子。
3、喜讯[xǐ xùn] 使人高兴的消息。
造句:丰收的喜讯传遍乡里。
4、惊喜[jīng xǐ] 又惊又喜。
造句:这件事让人感到十分惊喜。
5、狂喜[kuáng xǐ] 极端高兴。
造句:他们相见时狂喜地拥抱在一起。
拓展资料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2.草书喜字怎么写
如图(名家手迹24款,点击看大图)
3.怎样欣赏书法
怎样欣赏书法
书法美的表现,不外有“实”与“虚”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有形的。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虚”的方面是无形的,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两方面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
用笔、结构和章法,都是可见的形体。用笔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画形态有方有圆,还要讲求笔力与笔势;结构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章法有宾主、虚实、避就、气脉连贯和行列形式等表现方法。三者之间既区别又相辅相成。
神采、气韵、意境,都是无形之物,他须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与章法加以表现。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古人评论书法,早有“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规矩既失,神则无存”。神采美只有通过形质美才能表现出来。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性的介质.书法家掌握了熟练技巧,运气达于毫端,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气韵和神采才表现出来。意境也是书法艺术的内在美,包含意境、情调、风度、品格等内涵。他与神采、气韵相比,更偏重于作者主观精神的表现,是更高层次的书法审美内容。书法的意境美是可以通过作品的字里行间确确实实的感触到的。
书法品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他与书法创作取反方想向的运动。书法创作是集点画以成字。组字而成篇,从而表现出作品的神采境界;而书法品评的第一视觉印象常常是书作的神采、气韵、再审视它的章法,剖析它的结字,用笔、有书作的意向,而联想到生活中种种事物,作者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活动,从而领会出作品的美之所在。因此,书法品评的过程,是观赏者的“美的再创造”过程。
摘自:荣宝斋中国美术网
4.欧阳询书法
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就是其隶书作品。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帖》体势纵长,笔力劲健。
我个人很欣赏欧体楷书,我也是从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入门的
5.怎样欣赏书法
中国书法之美是他国文字所不及的,而欣赏书法,也是一门学问!
首先,要较深入的欣赏书法,得有两把刷子──「历史的刷子」与「书法的刷子」。历史的刷子包含了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书法的刷子则包含了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
知晓古今之书法演变──书法史:
想想,书法演变是有前因后果的。从殷商的甲骨文到现在所看到的文字,五千年的岁月展露无疑。欣赏时如果不清书法史,而将隶书与草书、楷书相比──比哪一种好看──就有如一部历史电影中张飞与岳飞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中,大煞风景!
知晓古今之书法家背景──历史:
你可曾知道,王羲之那鼎鼎大名的「兰亭序」是在略有酒意时写下的,事后多次尝试也写不出更好的作品?如果不知道,那也就无法深入的欣赏「兰亭序」,因为你无法搞清楚它的前因后果,笔意也无法捉摸。
有文字学知识:
书法家最爱在文字上做文章了,有时为了变化,将多种字体(如隶书、草书)合为一种字体,有时学仓颉造字,为文字增减笔划。如果这时,一个对中文只略知一二的外国人,误把「山」、「宗」当为一字,念为「崇」,书法中所注重的「整体感」便消失殆尽,没有了字距、大小之美。相同的,一个不知哪种是隶书,哪种是狂草,而将其混为一谈,后果可想而知……
有鉴别碑帖之能力:
欣赏书法必具备鉴别碑帖之能力,避免欣赏到伪帖而不自知,完全吸收,将不堪设想。
书写技巧,非有不可:
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不懂书写技巧则无法真正体会书法之美。用笔用墨之妙乃为书法欣赏的重点,不知书写方法,不亲身体验,如何体会笔墨之妙?这也就是大部分名鉴赏家也为不错的书法家之因。
有艺术涵养:
其实欣赏任何一种艺术,都要有如「置身其中」一般投入,用心去看,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骨力」、「姿态」、「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张怀瑾: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
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卫夫人: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神韵」、「气魄」,欣赏书法才有意义。
6.楷书怎么写,古人告诉你
1、关于整齐平正
唐代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明代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2、关于上下平稳
晋代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隐。』
唐代欧阳询:『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上轻顶戴欲其得势。如叠、惊、声之类。八诀所谓如人上称下戴,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唐代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3、关于左右均称
唐代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4、关于轻重平衡
元代陈绎曾:『一切偏旁,皆须令狭长,则右有馀地矣。在右者亦然。……审其轻重,使相负荷,计其大小,使相副称为善。』
5、关于分布均匀
唐代欧阳询《书法八诀》:『分间布白,调匀点画是也。』
清代蒋和:『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元代陈绎曾:『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6、关于对比调和
晋代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明代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巳。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进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7、关于连续各异
清代包世臣:『原释庐字一例,乃变换之法,如“庐”字之撇,初婉转而次斜硬;“爱”字之撇,初斜硬而次婉转;“逢”字上点下捺;“奏”字上捺下点。又如三四横、三四竖、三四点及诸口、田、又、人之叠用者,俱应变换,不宜相同。』
8、关于反复变化
隋僧智果:『重并仍促:谓吕、昌、爻等字应上小下大;林、棘、丝、羽等字应左促右宽;森、磊、淼等字则应兼用之。』
唐代张怀瑾:『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勿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
晋代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大,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9、关于形象自然
卫夫人论书法:『丶[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丨[竖]画如万岁枯藤;丿[撇]如陆断犀象;丶[捺]画如崩浪雷奔;乙[折]画如百钧弩发;[横折弯钩]画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10、关于气象生动
宋代姜夔《续书谱》中:『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古法;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书以骨干为先);五须高明(英爽之气,有骨而后有气);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瘦也),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11、关于相应连贯
近代丁文隽《书法精论》:『连贯者即一字间的点画……气势连接而不松懈间断之谓也;如人之四肢、百骸、惟赖于筋连骨接,始能运动自如,生气勃勃,否则破碎支离,僵死木偶之不若。』
12、关于格调统一
明代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终篇结构,首尾相应。』
唐代孙过庭:『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淮。』
明代王世贞:『法成之后,字体有管束;一字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凡此皆学者所当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