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豹的草书怎么写
先练楷体,再练行书(行楷),最后你就学会了草书
草书
(1)简介: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 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年内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 章草是 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 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 大草或狂草。
(2)代表人物:
A: 草圣-- 张芝
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好书法,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被后人称赞 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 杜度、崔瑷。龙 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B:张旭
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书。时以李白诗歌,裴 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C:怀素
怀素字藏真,今湖南长沙人。俗姓钱。自幼出家为僧。生于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唐代明僧,为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于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尤好草书,自言得草书三昧。于故里零陵,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挥毫作书,因名所居曰绿 天庵。好饮,酒酣兴发,到处挥毫,人称为醉僧。以草书著名。是继张旭之后又一位狂草 艺术家。唐吕总《续书评》云: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宣和书楷》卷十九 谓:怀素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任何一种书体都有这种草化的结晶,如篆草,章草,今草, 行草,狂草,从狭义而言,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的结果。
2.熙字的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怎么写
殷墟甲骨文约有单字四千左右。
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考释,已经认识一千来字。我这里选释部分常见的字以飨读者。
“”:字从二(上)从(人),隶作“元”。人之上会意为首。
《孟子·滕文公》:“勇士不忘丧其元。”即用其本义。
引申义为始为大。例如:称国家**为“元首”,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旦”;称每个年号的第一年为“元年”,称主将为“元戍”。
“”:甲骨文“天”字或写作“” ,像人之正立形,上突出其头部。或写作“”,从二(上)从大。
大亦人也,人之上即颠。故《说文》曰:“天,颠也。”
卜辞云“庚辰王弗疾朕天”,即用天之本义,“疾天”即指头部之疾病。 “”:甲骨文“帝”字异构很多,王国维、郭沫若谓“帝”乃“蒂”之初文,象花萼。
叶玉森云像束薪积柴形,用于祭天,相当后来的体字。由此派生出天帝、帝王义。
叶说近是。 “”:甲骨文“祝”字从“示”从“兄”,亦是神主。
象人跪于神主之前有所祷告之形,字或省示。《说文》:“祝,祭主赞词者。”
甲骨文“示”字写作“”等字形。 “”甲骨文“王”字象钺形。
钺为古兵器多为弧形刀,青铜或石制,盛行于商周,有出土文物刻参考。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
王权是抽象的,乃以钺形代表。 “”甲骨文“玉”字象串玉之形。
横划代表玉竖划(或作)代表穿玉之丝绳。珏字作“”。
殷商时玉乃货币或饰物。 “”此字上象山崖形,“”即山,房屋形,故崖下之即洞窟也。
王即玉, 即“”(箕筐之属),“”即辛,凿类工具。象于山洞中双手执辛,开凿玉石置于“”之意。
唐兰释璞,《战国策.秦策》:“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象(飘带),中间之口,应是一方形箱子,四面标明方向。故甲骨文“中”字,象风向标,可随风向转动,而立柱恒居中央而不动。
卜辞云“五中”,即以之测风向及风之大小。甲骨文“中”字多用为伯仲之仲,与“”有别。
或谓“”即旗帜,“五中”即立 ,氏族议大事时先“立中”聚众。 “”甲骨文“每”字,从“女”或从“母”,义同。
其上部之↓或↑,象发饰之形。甲骨文女作“” 母作“” ,中增两点表示**,已字之女为母也。
女与母在卜辞中有时通用无别。每字在不辞中用为悔、晦。
“”甲骨文“”字从又从“”或从“”,从“”与丛林同。又即手。
象以手取草之形。《说文》:“、”字从又持“”,即“”之义,“”以饲牲畜谓之“”,引申之放牧之牲畜牛羊亦谓之 “”,再引申之,放牧牲畜亦谓之“”。
“”字象埋牛羊犬于土坎中之形。学者释为“薶”字。
“薶”又写作“埋”。卜辞用为祭名。
“”字象以斤断木之形,即“折”字。斤,古人用以砍斫木头的横刃斧子。
《说文》:“折,断也,从斤断 。”许说不确,断 不用斧斤,割鸡鄢用牛刀;甲骨文折字所从形即断木。
许慎乃据篆书折字()为说。 “”甲骨文“春”字构甚多。
《说文》:“春椎也。从“”从日,“”春时生也。
屯声。篆书“春”作“”,与甲骨文略同。
“”甲骨文"蓐"字,从“林”(或从“”)从“辰”从“又”,象手持辰除草之形。辰即蚌镰,当时的农具,用蜃壳做成。
“”《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曰”在“”中。”甲骨文“莫”字从“”或从“林”。
日落“”中或“林”中,表示天色已晚。此即“暮”字。
“莫”与“暮”为古今字,“莫”被借为虚词后便又增一日字以作“朝暮”之“暮”。 甲骨文莽字从林从犬,象犬在林莽之中。
《说文》:“莽,南昌谓犬善逐兔中为莽。从犬从 , 亦声。”
甲骨文从从林同。《方言》:“草,南楚之间谓之莽。”
古籍中用如草字,有时草莽连文。 甲骨文小字作三点。
《说文》:“小,物之微也。”又有作者,隶作少。
小和少古本一字,卜辞中有时通用无别,有时又有区别,说明甲骨文中小少二字开始分化。 甲骨文分字从刀在儿中。
《说文》:“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 字象以支柱支撑屋顶之房舍,释为余。
卜辞中余字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
《尚书》、《周礼》、《国语》等古籍中作“余一人”或“予一人。”《尔雅。
释诂》:“余,我也。” 甲骨文牛字。
象牛头形。 字中之乃雄性家畜之形符,甲骨文字对畜兽之性别分别表示之,后来则统一用杜字作为公畜之通称。
字中之乃雌性畜之形府。与牡字一样, 字后来成为母畜之通称。
字象圈养畜之形。隶作牢。
《说文》“牢,闲养牛马圈也。
取其四周币也。”卜辞中的牢是专门圈养以供祭祀之用的牛羊。
象人张口吹气,《说文》:“吹,嘘也,从口从欠。”甲骨文欠字作、,象一跽之人的侧面形,上是口字,人张着大口大哈欠。
甲骨文问字从问从口以会问讯之意。口在门外,是外来之人问门内之人,后来为了字形的整齐方正,把口子安在门内。
字从户从口,即启字。《说文》:“启,开也。”
甲骨文户字作日,半个门字,即一扇门, 即 ,以手开门谓之 ,卜辞中用为云开天晴之义,或又增口作 ,同。又作诸形,增加义符曰表示云开日出。
咸字从戍从口。《说文》:“咸,皆也,悉也。”
甲骨文戍()是一种兵器。或云咸乃喊之初文。
卜辞用为人名,咸亦称咸戊,。
3.喜字草书怎么写
【草书写法】
【组词造句】
1、喜欢[xǐ huan] 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
造句:他喜欢文学,我喜欢数学。
2、喜庆[xǐ qìng] 值得喜欢和庆贺。
造句:今天是个十分喜庆的日子。
3、喜讯[xǐ xùn] 使人高兴的消息。
造句:丰收的喜讯传遍乡里。
4、惊喜[jīng xǐ] 又惊又喜。
造句:这件事让人感到十分惊喜。
5、狂喜[kuáng xǐ] 极端高兴。
造句:他们相见时狂喜地拥抱在一起。
拓展资料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4.草书喜字怎么写
如图(名家手迹24款,点击看大图)
5.谷字的行书写法
谷字行书行楷的写法如下图:
谷字行书行草的写法如下图:
拼音:gǔ
部首:谷
笔画:7
五笔:WWKF
笔顺编号:3434251
四角号码:80608
释义:
1.两山或两块高地中间的低洼地:峡~。万丈深~。
2.谷类作物的总称。也特指粟:五 ~。~草。
3.古代百谷的统称,即农作物的统称。
4.〈方〉稻。也指稻的子实。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五谷[wǔ gǔ]
五种谷物。通常指稻、黍(shǔ)、稷(jì)、麦、豆。也泛指粮食或粮食作物。
《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后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不一定限于五种。
2.谷子[gǔ zi]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条状披针形,有毛,穗状圆锥花序,子实圆形或椭圆形,脱壳后叫小米,是我国北方的粮食作物。也叫粟(sù)。
沙汀 《幺木匠的故事》:“哪家谷子一亩田打了多少,哪家黄豆瞎了,全都一目了然!”
3.峡谷[xiá gǔ] 狭而深的谷地。一般因河流强烈侵蚀而成。如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二章:“越过一道山梁,他们就沿着山边的小径穿行在峡谷里。”
4.溪谷[xī gǔ]
被溪流侵蚀的狭陡的凹谷。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六章:“他的跛腿还是被他追赶失脚,掉到溪谷里跌伤了的。”
5.秕谷[bǐ gǔ] 不饱满的稻谷或谷子。
鲁迅 《呐喊·故乡》:“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
6.【草书通常一个字对应一个偏旁符号这句话对吗】
常常听到有人讲,草书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个别文字学家也认为,草书的符号并不科学,不符合文字符号性的要求。
我们不赞同这种观点,一个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说明问题:草书从产生到现在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这期间,它虽然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形体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但至今仍被世人习用。优胜劣汰是自然的法则,字体的应用也不例外。
如果草书果真毫无规律可循的话,就不会给人们的识记和运用带来方便,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无法摆脱被淘汰的命运。毋庸置疑,草书是有规律的。
在能体现草书系统性、规律性的诸多因素当中,符号应该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这里,我们就讨论几个同草书符号相关的问题。 一、草书“符号”名称的由来 众所周知,汉字是成系统的,而不是符号的任意堆积,这是长久以来为文字学家们所公认的一个事实。
作为汉字辅助快写体的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是对正体字草化处理后发展而来的,必然也是成系统的。而且,无论哪一种草书,其字形都是可分析的,一定能够切分出一定数目的基本部件来,由这些基本部件可以组成草书的全部字符。
草书“符号”指的正是这些基本部件。 用“符号”这个词来指称草书的部件,于右任先生应该是第一人。
于先生在他的《标准草书释例》中有这样的说“说文部首五百四十,字汇部首二百十四,楷篆之间,已不悉合。盖由文字演变,部首不能不有所分合,以为适应也。
况草书组织,自为系统,增减转运之妙,更不可以篆隶绳。标准草书所谓符号,亦即部首,以其建一为首,同类相从,理无二致也。”
那么,为什么要称草书的部件为符号呢? 纵观整个汉字史,我们可以这样说: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是一个象形性渐趋减弱、符号性渐趋增强的过程。“战国时期,尤其是它的中晚期,文字已经基本上符号化了。”
(注:王风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二百一十六页。)隶变以后,隶书、楷书就更是彻底抛弃了象形的因素。
作为它们的辅助快写体,草书的形体更是渐渐远离了正体字的模样,所以,正如文字学家王宁先生所言,草书已经变成了一种“符号的符号”,其部件当然也就随之变成了一种符号化的部件了。由于草化规律的作用,草书的部件已不可能与正体字一一对应:草书的一个部件往往对应着正体字中的几个不同部件,既可以对应成字部件,又可以对应非成字部件,有着很强的构字能力;而正体字当中的一个部件到了今草中又往往有几种写法。
显然,草书的符号与正体字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所以,我们仍旧像于右任先生那样称这些已具有明显草书特色的部件为“符号”。尽管也有人提出“偏旁”、“部首”、“代替符号”、“基本形体”等名称,实际上说的都是一回事,而且推敲起来都不如称其为“符号”更好。
二、草书符号的来源 从汉字字体演变的历史来看,由一种字体发展演变为另外一种字体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且,当后一种字体发展成熟以后,前后两种字体之间还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表面看起来差别非常大的两种字体间却有着那么密切的联系。
草书的符号正是这样由正体字一步步省变而来的,都是有来源的,这是必须首先指出的一点。如果我们从陆锡兴先生所编著的《汉代简牍草字编》一书中选取某一个字不同时期的草书写法并将其串联起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草书的符号是怎样从正体字逐步演变而来的,又是怎样与其他部件渐渐混同起来的。
所以,绝不要以为当初人们在创立草书时即已设计好了要用一套符号去替代正体字当中的部件或笔画组,换言之,草书的符号绝不是某个人一朝一夕的发明创造。它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变化,活跃在民间广为使用的草体字中,经权威人物的规范以及书法家的美化后,再得到人们的认同,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下来的。
草书中确有极少数字形(如,今草“甚”字)大概由于草化步伐迈得太大的缘故,与正体字的形体似乎已毫无关系,令人费解。对于这种情况,虽不能排除草书形成过程中存在任意性或某位书法家为追求变化而创造的独特写法被推而广之的可能性,但我们坚信,绝大多数草书形体都与正体字(包括隶书和楷书)有对应关系,至于有极少数字现在看不出来,恐怕主要是由于资料缺乏的缘故。
于右任先生在他的《标准草书释例》中分两条说明了草书“代表符号”是如何形成的:“一、由形似渐至不别,遂成为公共之形式;二、稀用之部首,不为立式,而以其他符号代之。如部首幸,用于左旁只“报”、“执”二字,部首“ ”,用于左旁只一“县”字,若皆为个别立式,则草书组织,必繁复难记,而亦无裨实际也。”
这第一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第二条却是值得商榷的。依于先生的说法,稀用的部首用属于其他常用部首的符号去代替,带有明显人为的、硬性规定的意味。
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来看一下于先生所举的几个例子吧。 关于“报”字,我们将这个字处于草化过程中的几个形体串联起来后(注:本文所用草书字形均采自陆锡兴先生所编著的《汉代简牍草字编》一书。
《汉代简牍草字编》,。
7.豹的草书怎么写
先练楷体,再练行书(行楷),最后你就学会了草书
草书
(1)简介: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 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年内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 章草是 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 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 大草或狂草。
(2)代表人物:
A: 草圣-- 张芝
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好书法,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被后人称赞 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 杜度、崔瑷。龙 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B:张旭
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书。时以李白诗歌,裴 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C:怀素
怀素字藏真,今湖南长沙人。俗姓钱。自幼出家为僧。生于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唐代明僧,为玄奘三藏法师之门人。于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尤好草书,自言得草书三昧。于故里零陵,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挥毫作书,因名所居曰绿 天庵。好饮,酒酣兴发,到处挥毫,人称为醉僧。以草书著名。是继张旭之后又一位狂草 艺术家。唐吕总《续书评》云: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宣和书楷》卷十九 谓:怀素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任何一种书体都有这种草化的结晶,如篆草,章草,今草, 行草,狂草,从狭义而言,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