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湿度计校准
1.0目的:保证计量仪器的有效使用,确保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 2.0适用范围;本公司所有温湿度计。 3.0校准依据:
3.1 CSB/QP-13《检测设备管理程序》 3.2 JJG205-2005《机械式温湿度计检定规程》 3.3 GB/T11605-2005《湿度测量方法》
3.4 GB6999-1986《环境试验用相对湿度查算表》 3.5 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4.0职责:
4.1品管部计量管理人员负责计量仪器的校准工作。 4.2相关使用部门配合计量管理人员进行校准工作。 5.0校准方法: 5.1校准项目及要求﹕
表1
序号 项目 指标要求 1 外观 符合要求 2 温度示值误差 ±2℃ 3 相对湿度示值误差
±5﹪RH 4 温度重复性 ≤0.5℃ 5
湿度重复性
≤2﹪RH
5.2校准条件与设备:
5.2.1校准条件
环境温度:15~25℃范围内,温度波动不超过±3℃/6h﹔湿度:不大于75%RH﹔. 5.2.2校准用标准器:
恒温鼓风干燥箱1台,0~100℃温度计2只. 5.3校准过程:
5.3.1外观﹕采用目视观测。
5.3.1.1外型结构完好,无明显机械机械损伤,表面无划痕和锈蚀,无影响计量性能的缺陷。 5.3.1.2标志﹕有制造厂名,规格型号,许可证编号等。 5.3.1.3读数部分﹕
a.刻度板正确而不倾斜,刻度线清晰均匀。
b.湿度刻度范围不小于30~95%RH,最小刻度不小于2%RH.。 c.温度刻度应不小于5~40℃,最小刻度应不小于1℃。 d.指针应平直,灵活转动,自由复位。 5.3.2. 温度示值误差
5.3.2.1温度校准点:28℃.将恒温鼓风干燥箱的温度调节至28℃.
5.3.2.2放入所要校准的温湿度计,恒温30min后,开始读数,先读恒温干燥箱的温度,再读温湿度计的温度,以后每隔5min读一次,重复读三次,取平均值. 5.3.2.3结果计算: 应符合表1要求
T平均=T1+T2+T3/3
温度示值误差△T=T平均-T标准
式中: △T----温湿度计的示值误差; ℃
T平均----温湿度计测定的温度平均值; ℃ T标准----恒温干燥箱设定的标准温度值;28℃
5.3.3相对湿度示值误差
5.3.3.1取2支型号规格相同的0~100℃温度计,一支做为干球温度计t,另一支在球部用洁净的纱布缠好(不得有皱折),并用蒸馏水充分湿润,做为湿球温度计tw,垂直悬挂于干燥箱内. 5.3.3.2在恒温28℃30min的干燥箱内,开启鼓风机,3min后开始读数,先读湿球温度,再读干球温度,每隔1min读一次数,共读3次.(超过6min时需重新湿润纱布).计算每次测定的干,湿球温度差(t-tw).
5.3.3.3根据干湿球的温度差,查GB6999-1986《环境试验用相对湿度查算表》,其中相关参数为:球状的温湿度计,类型为0.8型,t=28℃,详见表2.
5.3.3.4根据测定的干湿温度差,查出相应的相对湿度,并记录校准温湿度计显示的相对湿度.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5.3.3.5结果计算: 应符合表1要求
U测定平均=U测定1+U测定2+U测定3/3 U标准平均= U标准1+U标准2+U标准3/3
相对湿度示值误差△U= U测定平均- U标准平均
式中: U测定平均----校准温湿度计显示的相对湿度; %RH
U标准平均----干湿温度差查表的相对湿度%RH △U ----温湿度计的相对湿度示值误差; %RH
5.4记录及表格 《计量仪器校准报告》
2.浅谈温度系统如何正确校准
在进行温度校准时,为不同的参考探头及被测设备选择正确的读数装置是非常关键的,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准确度
某些读出装置提供了诸如ppm、欧姆、温度等多种技术指标。它们之间的转换取决于所使用的温度探头。在检查准确度技术指标时,要注意它们与量程的关系。另外,读数不确定度对温度校准系统总不确定度的影响一般很小,购买最低不确定度的读出装置并不总是具有经济意义。
2、测量误差
在进行高准确度电阻测量时,要确保温度校准读数装置能够消除测量系统中不同金属连接处产生的热电势误差,常见的消除热电动势误差的技术是采用开关式直流电源或低频交流电源。
3、分辨率
在温度校准中探测小的温度变化时,显示分辨率是非常重要的。此项指标不要与准确度相混,一般而言,准确度为0.O01C的读出装置的分辨率至少应为0.O01C。而0.O01C的分辨率并不意味着准确度为0.O01C。
4、通道数
在同时测量的温度变量较多、温度变化范围不大的温度校准系统中,采用单个温度探头检测温度成本较高,这时可选择多通道测温仪,其通道数应根据可测试点数量来合理选择,此时要注意扫描模式和同步模式的采样率。
5、线性度
要测量很宽的温度校准范围,了解读数装置在整个工作范围内的线性非常重要。通常读数装置都不是完全线性的,因此要确保制造商提供工作范围内的准确度或线性度技术指标。
6、稳定性
由于要在很宽的环境条件和各种时间长度内进行测量,因此读数稳定性非常重要。要认真检查温度系数和长期稳定性指标,确保环境条件的变化不会影响到读数装置的准确度。
7、溯源性
所有测量设备都需要进行校准,但有些读数装置会比其它装置更容易进行校准。应尽量选择那些无需使用特殊软件即可通过其前面板进行校准的读数装置。有些旧型的读数装置必须发送到厂家进行重新校准,这将支出额外的时间和费用要尽可能避免。大多数直流读数装置是采用一组高稳定度的直流标准电阻进行校准的,因此采用直流读数装置的溯源性是非常简单的。而校准交流读数装置或电桥,需要一个参考感应式分压器和精密交流标准电阻,其溯源性比较复杂,应慎重采用。
3.温度计怎么校准
如果是温度计,首先拿一个碗,向里面倒上少量冰块和水的混合物,待冰块快要融化时,将要校正的温度计插入碗中,待示数稳定后读出来,即为0°C,然后再将温度计插入沸水中,读出示数,即为100°C。
计量基准器具对温度计量基准器具,一般采用绝对温度复现方法,由一系列定义固定点装置实现;
第一、0.65-273.16K计量基准器具0.65-5.0K温度国家基准(我国暂缺);3.0-24.5561K温度国家基准(我国暂缺);
33.8033-273.16K温度国家基准:包括低温固定点基准装置、氩三相点基准装置、汞三相点基准装置、水三相点基准装置以及套管铂电阻温度计国家基准组、铂电阻温度计国家基准组。
第二、273.15-1234.93K计量基准器具
相对应0-961.78℃水三相点、镓熔点、铟凝固点、锡凝固点、锌凝固点、铝凝固点和银凝固点等几个基准定义固定点装置,以及国家基准铂电阻温度计组。
扩展资料:
温标的确立
温度与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发光强度、物质的量(摩尔)并称为七大基本物理量。国际通用的温标是1975年第15届国际权度大会通过的《1968年国际实用温标-1975年修订版》,记为:IPTS-68(Rev-75)。
但由于IPTS-68温示存在一定的不足,国际计量委员会在18届国际计量大会第七号决议授权予1989年会议通过了1990年国际温标ITS-90,ITS-90温标替代IPTS-68。我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ITS-90国际温标。
1990年国际温标(ITS-90)内容如下:
1.温度单位热力学温度(符号为T)是基本功手物理量,它的单位为开尔文(Kelvin符号为K),定义为水三相点的热力学温度的1/273.16。
由于以前的温标定义中使用了与273.15K(冰点)的差值来表示温度,因此仍保留这各方法。根据定义,摄氏度的大小等于开尔文,温差亦可以用摄氏度或开尔文来表示。国际温标ITS-90同时定义国际开尔文温度(符号为T90)和国际摄氏温度(符号为t90)
2.国际温标ITS-90的通则
ITS-90由0.65K向上到普朗克辐射定律使用单色辐射实际可测量的最高温度。ITS-90是这样制订的,即在全量程中,任何温度的T90值非常接近于温标采纳时T的最佳估计值,与直接测量热力学温度相比,T90的测量要方便得多,而且更为精密,并具有很高的复现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度校准
4.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实验的报告用图怎么写
一、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一)实验要求: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二)实验器材:温度计一支,烧杯两个,冷水、热水适量。
(三)实验过程:
二、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记录:
1.检查器材
①检查实验所需器材是否齐全;
②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量程为(),最小分度值为()。
2.用温度计测量冷水的温度
①将手指插入烧杯中的冷水中,估计水温大约为();
②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水中,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冷水充分接触;
③保持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冷水充分接触,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
④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齐平,读出温度计此时的示数;
⑤记录此时烧杯中水的温度为()。
3.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①将手试触烧杯杯壁,估计杯中热水温度大约为();
②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水中,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热水充分接触;
③保持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热水充分接触,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
④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齐平,读出温度计此时的示数;
⑤记录此时烧杯中水的温度为() 。
4.整理器材
实验完毕把器材整理好轻轻放回原处。
5.温湿度计校准指导书
温湿度计校准指导书1.0目的:保证计量仪器的有效使用,确保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
2.0适用范围;本公司所有温湿度计。3.0校准依据:3.1 CSB/QP-13《检测设备管理程序》3.2 JJG205-2005《机械式温湿度计检定规程》3.3 GB/T11605-2005《湿度测量方法》3.4 GB6999-1986《环境试验用相对湿度查算表》3.5 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4.0职责:4.1品管部计量管理人员负责计量仪器的校准工作。
4.2相关使用部门配合计量管理人员进行校准工作。5.0校准方法:5.1校准项目及要求?序号 项目 指标要求1 外观 符合要求2 温度示值误差 ±2℃3 相对湿度示值误差 ±5?RH4 温度重复性 ≤0.5℃5 湿度重复性 ≤2?RH5.2校准条件与设备:5.2.1校准条件环境温度:15~25℃范围内,温度波动不超过±3℃/6h?湿度:不大于75%RH?.5.2.2校准用标准器:恒温鼓风干燥箱1台,0~100℃温度计2只.5.3校准过程:5.3.1外观?采用目视观测。
5.3.1.1外型结构完好,无明显机械机械损伤,表面无划痕和锈蚀,无影响计量性能的缺陷。5.3.1.2标志?有制造厂名,规格型号,许可证编号等。
5.3.1.3读数部分?a.刻度板正确而不倾斜,刻度线清晰均匀。b.湿度刻度范围不小于30~95%RH,最小刻度不小于2%RH.。
c.温度刻度应不小于5~40℃,最小刻度应不小于1℃。d.指针应平直,灵活转动,自由复位。
5.3.2. 温度示值误差5.3.2.1温度校准点:28℃.将恒温鼓风干燥箱的温度调节至28℃.5.3.2.2放入所要校准的温湿度计,恒温30min后,开始读数,先读恒温干燥箱的温度,再读温湿度计的温度,以后每隔5min读一次,重复读三次,取平均值.5.3.2.3结果计算: 应符合表1要求T平均=T1+T2+T3/3温度示值误差△T=T平均-T标准式中: △T----温湿度计的示值误差; ℃T平均----温湿度计测定的温度平均值; ℃T标准----恒温干燥箱设定的标准温度值;28℃5.3.3相对湿度示值误差5.3.3.1取2支型号规格相同的0~100℃温度计,一支做为干球温度计t,另一支在球部用洁净的纱布缠好(不得有皱折),并用蒸馏水充分湿润,做为湿球温度计tw,垂直悬挂于干燥箱内.5.3.3.2在恒温28℃30min的干燥箱内,开启鼓风机,3min后开始读数,先读湿球温度,再读干球温度,每隔1min读一次数,共读3次.(超过6min时需重新湿润纱布).计算每次测定的干,湿球温度差(t-tw).5.3.3.3根据干湿球的温度差,查GB6999-1986《环境试验用相对湿度查算表》,其中相关参数为:球状的温湿度计,类型为0.8型,t=28℃,详见表2.5.3.3.4根据测定的干湿温度差,查出相应的相对湿度,并记录校准温湿度计显示的相对湿度.取平均值进行比较.5.3.3.5结果计算: 应符合表1要求U测定平均=U测定1+U测定2+U测定3/3U标准平均= U标准1+U标准2+U标准3/3相对湿度示值误差△U= U测定平均- U标准平均式中: U测定平均----校准温湿度计显示的相对湿度; %RHU标准平均----干湿温度差查表的相对湿度%RH△U ----温湿度计的相对湿度示值误差; %RH表2 28℃时球状水银温度表相对湿度查算表P=110KPa, A=0.7947*10-1C-1(0.8m/s)项目 单位 查算数值干湿温度差 t-tw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相对湿度 %RH 99.2 98.4 97.6 96.8 96.0 95.2 94.4 93.6 92.8 92.0干湿温度差 t-tw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相对湿度 %RH 91.2 92.4 89.7 88.9 88.1 87.3 86.6 85.8 85.1 84.3干湿温度差 t-tw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相对湿度 %RH 83.5 82.8 82.0 81.3 80.5 79.8 78.3 77.6 77.1 76.9干湿温度差 t-tw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相对湿度 %RH 76.1 75.4 74.7 74.0 73.8 72.5 71.8 71.1 70.4 69.7干湿温度差 t-tw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相对湿度 %RH 69.0 68.3 67.6 66.9 66.2 65.5 64.8 64.1 63.4 62.7干湿温度差 t-tw 5.2 5.4 5.6 5.8 6.0 6.2 6.4 6.6 6.8 7.0相对湿度 %RH 61.4 60.0 58.7 57.4 56.0 54.7 53.4 52.1 50.9 49.6干湿温度差 t-tw 7.2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9.0相对湿度 %RH 48.3 47.1 45.8 44.6 43.3 42.1 40.9 39.7 38.5 37.3干湿温度差 t-tw 9.2 9.4 9.6 9.8 10.0 10.2 10.4 10.6 10.8 11相对湿度 %RH 36.1 34.9 33.8 32.6 31.5 30.3 29.2 28.0 26.9 25.8干湿温度差 t-tw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15.5 16.0相对湿度 %RH 23.0 20.3 17.7 15.0 12.4 9.9 7.4 4.9 2.5 0.15.3.4温度重复性按5.3.2温度示值误差的三次温度测定值最大与最小值的差值即为温湿度计的温度重复性,应符合表1要求.温度重复性=T最大-T最小式中?T最大-----三次测定温度时的最大值?℃T最小-----三次测定温度时的最小值;℃5.3.5相对湿度重复性?按5.3.3相对湿度示值误差的测试方法?由温湿度计三次的显示值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即为温湿度计的相对湿度重复性,应符合表1要求。相对湿度重复性= U最大-U最小式中?U最大-----三次测定相对湿度时的最大值; %RHU最小-----三次测定相对湿度时的最小值; %RH5.4.1 A类不确定度(测量分散性):5.4.2 B类不确定度平方(检定时恒温干燥箱与温度计的不确定度的平方和)5.4.3合成不确定度 5.4.4扩展不确定度:U=k UC(k=2)5.5校准周期: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