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与社会的《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的教案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落后是要挨打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日本侵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血的教训应该永远记取。
2.联系当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东北毒气事件”等事实,认识到日本到现在还在为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作辩护,真是恬不知耻!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比如南京大屠杀,联系无锡地方受日本侵略的史实,增强学生的正义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能力目标
1.联系当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东北毒气事件”等事实,能够运用历史史实,驳 。
2.怎么写抗日战争的作文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今年是抗日战争70周年,虽然是个值得庆祝的一年,但我们仍不能忘了抗日时期的战士们。
想当年,日本燃起的侵略战火几乎把中国人民没有被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打败,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拼了自己最后一口气也要保卫我们祖国,通过各位战士们的热血奋战,抗日终于成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也成为中国人几十年来的骄傲。
只要你听过《松花江上》这首歌,就不会不知道“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日8夜10时20分,日本河本末手中尉率领日本士兵来袭击中国。由于中国军队缺乏统一指挥,又得不到增援,所以连连败阵。1932年2月5日,哈尔滨沦陷,从此,东北的土地完全在日本军国主义的掌握之中。东北同胞不想做亡国奴,就向关外逃难。没有想到,日军竟在路上拦截、屠杀逃亡的中国难民。
大家知道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吗?那真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日子。日本鬼子对我们实行了烧杀淫掠等极其残忍的手段。他们不仅把我们残杀了,而且还把坦克行驶到我们的尸体之上,另外还把尸体抛入长江,不到几天,长江上的尸体堆积如山,腐臭味充满着南京城。残暴的日军还举行了骇人听闻的杀人比赛,有的还因为不清楚谁赢了,还要再杀人。再这段时间中,南京城成了间地狱。
现在我们生活富裕了,丰衣足食,都是先辈们的功劳,我们不该忘记抗日的历史,忘记历史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而是一个叛徒。前辈们把历史铭记在心,我们也应永世不忘。
3.卢沟桥烽火教案
《卢沟桥烽火 》 苏教版六下第5课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
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 “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 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 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ē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òu xiāo diē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 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控制 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 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
4.幼儿园中班《胜利日》教案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析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
设问:这首歌曲创作于什么年代? 这首歌曲诞生于1943年,歌曲气势雄壮,表现出中国人民面对日寇进攻团结战斗的精神。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学习新课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示学生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几要素去了解中共七大。
2.教师补充介绍七大召开的背景:国际上: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与命运的形势下召开的。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陕西延安 中心任务: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内容:(1)**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2)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了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
(3)指导思想:**思想。(4)选举产生以**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3.结合背景、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理解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 4.讨论:那为什么说中共“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团结”是指全党在**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胜利”是为中国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日本无条件投降] 1.了解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经过。
抗战前的国际国内形势:(1)国际:一是盟军对日反攻,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二是苏联对日宣战。(2)国内:一是**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人民全面反攻;二是蒋介 石命令国民党军队向日占区推进。
2. 学生结合教材说明为加速战争结束,美国、苏联和中国**各采取的行动。 要认识到,美苏对日军事行动,客观上为我国军民举行抗日大反攻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同时中国的抗战也大力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的抗日力量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3.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
国内: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日本:其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日本失败的主要原因。 国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战败、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启发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知识:从1840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过哪些重大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结果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4.教师总结 [台湾光复] 10月25日,日本驻台总督在台北率部缴械投降,并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被日军殖民统治了50年的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思考:历史上台湾遭受过哪些国家的侵略?中国人又为此进行了哪些抗争? 答:(1)17世纪初,荷兰、西班牙侵入台湾,后被荷兰独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1867年美军登陆台湾,后被台湾军民赶走。(3)1874年,日军侵入台湾,遭激烈抵抗,从清政府手中勒索50万两白银后退出台湾。
(4)1883、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侵入台湾,被台湾军民赶走。(5)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先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有台湾的光复,我们不应忘记祖国的统一大业。 探究: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多媒体展示资料:日本文部省修改历史教科书;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等日本高官参拜靖国神社、修改《。
5.教案怎么写
1.教学目的。
所谓教学目的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学”有目标可循。
教学目的在教案中要明确、具体、简练。一般应选定1~3个教学目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
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
教学过程也称教学步骤或教学程序,即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骤。只有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4.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学内容的引入就是课堂导语。
课堂导语是门艺术,它是教与学的纽带,是让学生走进教材、掌握教材的桥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巧妙地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5.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为备课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
写教案时,必须将教学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写清楚,必要时还应在每一部分内容后注明所需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按预计时间稳步进行,不至于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局面。
6.训练内容。练习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纽带,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更是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因此无论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是何性质,都应在课堂上安排练习时间,而不应满堂灌。
7.小结和作业。一个好的教案应有始有终。
小结既是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又是强化教学重点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业则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所布置的课后习题,以便于学生复习、理解、消化授课内容,为学好下一节课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 《教师教案怎么写》 文章《教师教案怎么写》正文开始>> ---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 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通过本课学习” 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
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 表现程度 指学生学习之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 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如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A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B. 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
6.做手抄报抗日战争胜利怎么写
我这儿写了点,我有点经验,你自己删减下吧!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奋起的历史转折点,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开启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胜利进程,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希望同学采纳,祝你学习进步,如果还有疑问,也可以继续追问,我一直在线的
-------kisslin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