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列举出书法的字体
.「篆书」是一种呈现曲直相映乐趣的文字。
广义的篆书,包括甲古文及金文,此处的篆书特别只大篆及小篆。一般将秦以前的古文及籀文称之为「大篆」,而由李斯整理出来的文字称之「小篆」。
大篆:是周宣王时太史籀写的十五篇文字。一名「籀文」,则是据写者之名而称的。
据段注,则含古文在内(见《说文》页七六六) 。2.小篆:即秦朝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而省改,分别写成《仓颉》、《爰历》、《博学》篇,字体有别於大篆,所以称小篆。
又一名「秦篆」,那是因为这些字形都是秦时人创的,并且通行於当代,所以称为「秦篆」。3.刻符:是刻在符节上的字体。
4.虫书:是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的字体。因这些字体有的像鸟,有的像虫,而鸟也称羽虫,所以称为虫书。
5.摹印:是写刻在印材上的字体。印材有大小,所以在写刻之前必须先予规画,这就为什麽称「摹印」的道理。
这种字体的特徵是屈曲缜密。6.署书 是题在匾额上的文字。
7.殳书 是铸在兵器上的文字。殳是一种兵器。
8.隶书是由秦始皇命下杜(今陕西省长安县南)人程邈所作。这种字体书写便捷,辅助篆书的不及。
在春秋战国战乱不一诸侯割据的五百多年里,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动乱的影响,文字异形、书体多样的景况日甚一日。从书法发展的多样化上讲不无好处。
但语言文字毕竟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是不方便的。因之,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之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沿袭西周文字的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统一了全国的文字。
以小篆作为学童启蒙的识字课本,以为推广应用的楷模。从此,与大篆相对而言的小篆就成了秦代的通行书体。
这种书体,比前代文字,有了书写线条圆匀,结构统一定型,字型呈纵势长方等特点。从汉字发展上讲,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但秦代书体并不只此一种。东汉许慎说:“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说明当时与小篆并行的还有:大篆、隶书(称古隶或秦隶)。“虫书”又叫鸟虫书、鸟篆,以鸟虫头起笔,以虫身区曲为线的篆书美术字。
是赵国越王勾践铭文一类书体的延续;“刻符”为小篆;“摹印”为结体方正的小篆,开汉印篆体的先河;用于门榜、封简题字的“署书”,刻于兵器的“#书”,都是大篆、小篆或隶书应用范围的变化而已。许慎说的“秦书八体”,以汉字形体论,不外大篆、小篆、隶书三体。
郭沫若在谈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西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无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大有区域性的不同。
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
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见《奴隶制时代》一书。)
据《金文编》著录,在秦统一文字之前,“宝”字就有194种形态,“眉”字有104种,“寿”字也在百种以上,小篆分别只用一个字就代表了。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秦统一文字,不仅指统一篆书为小篆,而且也指统一隶书。许慎《说文解字•叙》、《汉书•艺文志》、晋代卫恒《四体书势》、唐代张怀瓘《书断》都先后指出这一点。
但其中有秦“始造隶书”的说法,不妥。“隶自古出,非始于秦”。
唐兰先生也说:“隶书比篆书简易,因为有一部分是承袭六国古文的。”(唐兰《中国文字学》)说秦大量应用隶书是合乎事实的。
至于说程邈把大篆“增减其体,去其繁复,名曰隶书”就更不恰当了。汉字发展种的任何一种形体,都决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创造出来的。
他应当是千百万人书写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说程邈搜集、整理、推广民间散在的隶书,使之成为小篆的辅助书体是可信的。
这种笔道方折、结构简易的字体可以说是在汉字的同年期(如甲骨文)就已萌芽,到了秦代就更多了。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部睡虎地墓地出土的秦始皇时期的竹简,其书体可以说是秦隶的典型。
这些秦人的墨迹中虽然还保留了篆书的痕迹,但基本上已是隶书。从汉字形体演变上来看,秦代是极其重要的一代。
从书法发展上看,秦代以小篆光耀史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秦代书迹有:金石刻辞、墨书竹简、诏权量文、刻符等。
秦刻石,据《史记•始皇本记》记载,有泰山、琅邪台、碣石等六处七次刻石,《史记》录五篇文字。这些刻石是秦始皇东行郡县时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而刻的。
相传都是当时大书法家丞相李斯写的,是当时的标准书体。唐张怀瓘《书断》称颂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唐人书评》说:“斯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我们仔细分析这些刻石的用笔,也正如韦续所说:“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
2.高跷的起源、制作程序、方法和技巧
高跷的来历
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国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还狼狈。据此,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另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
道具选料
高跷道具简单,但木质的选料很讲究,必须采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质,
如榆木,槐木尚好,柳木次之,腐木不可用。将选好的木头经过木匠加工成4一5尺长的木棍,木棍上扁下圆,脚踏板的设置,是根据高跷的高度 而定,一般在3尺以上装置。个别地方的高度有五六尺。 高跷的绑腿绳,一般是用布制成的,这样的绑绳既能绑紧,又不勒腿脚。
3.想象作文《汉字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起源于图画和记号,是中国汉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在中国出土的六千年前的彩陶上,刻画着许多重复出现的图画和简单的符号,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大都认为,那就是中国文字的萌芽,在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人就开始了文字的创造.汉字大约有五千年上下的历史,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已是完全成熟的文字,到现在也有三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关于汉字的造字方法,传统上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象形:是一种用线条描画出事物形状的造字方法,凡是表示实物的,有形可画的,都用这种方法来造字.如“日”“月”“木”“水”等.指事:在象形的基础上加上指事符号,或完全用符号组成字的造字方法,用这种方法造出的字叫指事字.“上”“下”“刃”等.会意:把和字义有关的几个字或几种象形符号组合起来,可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这样造出的字叫会意字.从古代到现代,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大约经过了三千年的演变过程.甲古文是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产生于商代;金文是一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通行于周代;篆书是通行于秦的文字;隶书是秦汉时使用的一种字体;楷书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是一直通行到现在的常用字体.从“日”“月”“车”“马”等字的演变,就可以看出汉字在各个时期的形体特点和变化过程了.从汉字几千年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它弃繁就简,避难趋易,不仅简化、规范了字形,也省减了字数,不断地克服着汉字难记、难写、难认的缺点.简化字在汉字发展的幼年时期就产生了,秦代出现的小篆,是一次大规模简化汉字的措施,汉唐时期也不断产生简化字,宋元以来,随着通俗文字的产生,简化字也大量涌现.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4.乾龙年间的玉器工艺:“玉龟八仙祝寿”的正确名称叫什么
骑兽八仙。
“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只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上进行表演,故也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八仙庆寿。
八仙得道的时间有先后之分,各自来历亦精彩纷呈。资格最老的是李铁拐,原是一条形体魁梧的汉子,由西王母点化成仙,隐居砀山修道,号凝阳子。
有一天,他应太上老君和张果老邀请,神游华山。临行前吩咐一个替他干杂活的小道士:“倘我七日不回,便将我的躯体焚化”。
不料到了第六天,小道士的哥哥来报母病甚危。小道士急欲回家探视,一夜未睡。
到次日正午,见老李的魂灵还不回来,便将其躯体壳烧了,匆匆踏上省亲之路。向晚,老李的元神归还砀山,不见躯体,失魄无依,正惶惶然,突然发现路边有一饿殍,忙从囱门跳入,借尸还魂。
这饿殍蓬首污面,还是个跛足。老李临水自顾,好不烦恼,便去向西王母诉苦。
王母说这是定数,无须生恼,送他一根铁拐杖,并封他为东华教主。从此,他又以“李铁拐”知名。
又称“铁拐李”。 铁拐李不忍再回砀山,另辟终南为福地。
到东汉时,有一位偏将钟离权,因出征失利,逃入终南山中迷了路。遇一碧眼胡僧指点他:“东华真人在此,何不拜师学道?”钟离权彻悟,在山中寻觅多日,终得拜在李铁拐门下,得道后,号称正阳子。
到唐代时,钟奉师傅命,出游长安度人,自称“天下都散汉”,所以民间又呼其为“汉钟离”。 汉钟离所度之人即吕洞宾。
吕原是书生,两考进士不中。遇上钟时,正在长安酒肆狂饮。
钟以病、死、财、禄、声、色等考验他十次,他均不为所动,遂得由钟点化成仙,道号纯阳子。不过纯阳子不像他老师善隐,每常散游江湖,解人危厄。
某日,闲逛洛阳,恰遇唐代大文豪韩愈的侄子韩湘子因赌博输钱拿不出来,为人所困。吕见此人有道根,便替他解困,旋同游岭南。
来到广州后,见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女,随父叫卖炊饼。吕看这位姑娘有仙质,便与韩湘子装成乞丐,天天去她的摊前讨饼吃,这少女不顾父亲反对,有必与,毫无吝色。
吕洞宾瞅个机会,往她嘴里塞个仙姚,食后顿悟,即随吕、韩赴终南山修道。这位与韩湘子一起修炼的少女,就是八仙中唯一女性何仙姑。
吕洞宾率徒回终南时,铁拐老祖已出山云游,还收了个徒弟蓝采和。相传蓝是五代时人,自幼落拓,常穿破衫在闹市行乞,且一脚着靴,一脚赤裸。
李铁拐显形人世时,众人都当他是一个残丐,只有蓝采和与他情投意合,左跛右颠,打伙儿行乞,渐悟成仙。 未几,钟离权领着徒子徒孙一起出山寻找铁拐老祖。
此时人世间已经由五代入宋。他们在黄河摆渡时,碰见了宋仁宗的内亲曹国舅。
这位国舅爷正想隐迹山林学道,钟离权和他交谈一番,赞他能识本业面目,遂引入仙班。随后,他们在东京找到了李铁拐和蓝采和,欢宴之际,当年同老李一起游华山的张果老骑着驴子闯来了,说是西王母寿庆在即。
于是八仙共赴瑶池,为王母贺寿。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将龟视为护身至宝。
殷商时期人们将占卦的内容刻在龟板上,从而留下“甲古文”。汉朝时铸成龟形九鼎称为“龟鼎”作为镇国之宝以喻帝位之所在。
唐朝时五品以上官员都佩带“龟袋”,三品以上佩带金色,四品佩带银色,五品佩带铜色。历代关于龟的作品也很多魏武帝曹操的《龟虽寿》 龟虽寿 既是中国借龟言志的典范之作。
龟能饱吸天地山川之灵气,自古以来人民早就将龟视为长寿的象征,能带来祥瑞之气,民间常用“龟龄鹤寿”“龟鹤延年”来喻长寿,龟已成为先行先知的灵物。摆放玉龟可以化阴补阳,调节室内阴阳平衡和天然磁场,能补运气旺财位。
用玉龟镇宅可平平安安,吉祥富贵。八仙过海:八个仙人手持宝器下有大海波涛。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仙,即李铁据、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益采和、韩湘子、曹国重。八仙故事多见干后、宋、元、明文人的记载。
“八仙厌寿”、“八仙过海”的故事流传最广,据说,八仙在厌贺王母娘娘寿辰归途中跨过东洋大海,各用自己的法宝护身为开,竞相过海,以显神通。八仙: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八仙庆寿。
八仙是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铁拐李、钟离、曹国舅、蓝采和。有时用八仙持的神物法器寓意八仙或八宝。
八种法器是葫芦、扇子、鱼鼓、花篮、阴阳板、横笛、荷花、宝剑。龟:平安龟或长寿龟。
与鹤一起寓意龟鹤同寿。带角神龟即长寿龟。
龙龟:长寿,荣归。《礼记·礼运》云:“何谓四灵,麟凤龙龟,谓之四灵”,宋代的《十三经注疏》载:“象物,有象在天……麟、凤、龙、龟谓之四灵。”
《述异记》载:“龟一千年生毛,寿五千岁谓之神龟,寿一万年曰灵龟”。《抱朴子·论仙》载︰“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寿焉。
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洛书》曰:“灵龟者黝文五色神灵之精也,能见存亡明于吉凶。”
《洪范.五行》曰:“龟之言久也,千岁而灵此禽兽而知吉凶者也。”《淮南子》:“必问吉凶于龟者,以其历久岁矣。”
四灵中的龙、凤、麟都是神话中的虚拟动物,并不存在,只有龟是唯一与人类关系密切,自然界实有的动物,也是所有动物中寿命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