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挽这个字怎么读
挽拼音:wǎn
基本信息:
部首:扌 四角码:57012 仓颉:qnau
86五笔:rqkq 98五笔:rqkq 郑码:DRJR
统一码:633D 总笔画数:10 笔顺:1213525135
基本解释:
1、拉,牵引:~弓。~留。
2、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救。力~狂澜。
3、追悼死人:~词。~联。~幛。
4、古同“晚”,后来的。
5、同“绾”。
扩展资料:
带有挽字的成语:
1、飞刍挽粟 飞:形容极快;刍:饲料;挽:拉车或船;粟:小米,泛指粮食。指迅速运送粮草。
2、共挽鹿车 挽:拉;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3、力挽狂澜 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4、前挽后推 形容前后都有人帮助。
2.挽幛挽联怎么写
一、挽联 挽联,是古时候挽歌的变体。
挽歌是古时哀悼死者的丧歌。挽联作为悼念死者的一种文体,是汉民族民间的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
起初多以诗、词、歌等韵文体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后渐渐形成一种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历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联,以寄哀思。
相传在宋代就写挽联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赵元镇(鼎)承相被谪朱崖,病亟,自书铭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现在的丧葬活动中,挽联仍被普遍应用,成为丧家治丧时的必备之物。 1.挽联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
因此,写挽联不仅要求感情真挚,还要注意挽联的写作特征。(1)挽联的时代性。
挽联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变化,如:“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是旧时丈夫哀悼妻子的挽联,用在现代夫悼妻就多了点陈腐气。
(2)挽联的针对性。做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等,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
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的写作灵魂。如挽丁玲:剪柳春风,节见穷时,一曲桑干传广宇 凝尘瑶瑟,情伤雪夜,百年有女耀高丘2.挽联的基本形式特点 挽联是属于对联中的专用联,因此,撰写挽联,一定要掌握对联的本质特点和形式特点,这是写好挽联的关键。
(1)对联的形式特点。一般的挽联(对联)是由两句组成一联,上句叫上联,下句叫下联。
挽联不管多么长(有些长联,上、下联是由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组成的),多么短,总是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搭配好,次序不能颠倒。挽联的长短要视悬挂场所而定,太长字小不不醒目,太短空洞不美观,应大小适中、美观大方。
(2)对偶的形式特点。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组合。
严格的挽联,不但要求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一样,对仗非常工整。例: 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戴素冠。
现在撰写挽联,能做到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就可以了,若进一步还能做到词性相对就更好了,做不到也不必强求,因词损意,总是不好的。(3)平仄相对的形式特点。
对联要求平仄相对,这是就声调、节奏和韵律而讲的。虽然对联只有上下两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很严格一定要押韵脚,但是,对联必须注意分节奏、调平仄。
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所谓分节奏就是要求对联不管是长联还是短联,朗读起来要顺口,有音乐节拍,可以咏唱。
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反之,长短、强弱各不相同,节拍错乱,就不是对联了。
例:**挽蔡元培 学界 |泰斗 人世 |楷模 例:郭沫若挽鲁迅 平生功业| 尤| 拉化 旷世文章| 数| 阿 q 调平仄是句讲节拍、字调平仄,。中国汉语有四种不同的声调,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调,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以平声对其它声调而言,就分为平声和仄声。古代以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现代以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去声为仄声。
古人做挽联很讲究平仄,用平用仄,平仄交错;字有定声,律有定格,形成了挽联特有的艺术风格。现在做挽联用字讲平仄,上半联和下半联的相对字的声调有绝对相反的,也有大体相反的。
能做到严格相反而不损害内容当然好,做不到严格相反,做到大体相反也可以。用做律诗的方法硬去调联语的平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难做到。
3.挽联的一般修辞手法 挽联是用方块汉字两两相对组成的整齐优美的联语,是独特的具有中国作风的文字样式。一般的实用文体不要求有文学性,而挽联却不同,其文学性与实用性是合二为一的。
古往今来,有不少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俱佳的挽联作品得以流传,其原因之一,就是十分讲究联语的修辞手法。(1)镶名。
是把死者的名字镶嵌在联语中。镶名格式有许多种,可以镶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拆开姓名镶在首尾。
例一:挽古龙 古道失神剑 龙爪留江湖 这是鹤顶格,把“古”、“龙”分镶在句首。例二:挽叶圣陶 天地永留圣著 泉台亦复陶然 这是蜂腰格,将“圣”、“陶”分嵌在句中。
(2)用典。是在挽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
挽联用典,可以使联语凝炼生动、意味隽永。例一:康有为挽戊戌变法死难者: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睛看越寇飞来。
此联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比干、岳飞之冤杀,写六君子横遭昏君惨害;以方孝孺问成王之典故,怒斥慈禧;以“汉室党锢,晋代清谈”,写清王朝的残暴与腐败;末尾以伍子胥悬头国门的故事,抒发作者极其悲伤愤恨的心情。康有为的这副六典联,内容复杂而丰富深刻,不是一般的直陈联语所能比拟的。
联语用典变化多端,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单用合用、可各随己愿,但要熟事化新、融化不涩。(3) 比喻。
是用某些有相关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 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3.挽联的“挽”字是提手旁,为什么生活中别人都写成车字旁
挽
wǎn 挽
部首: 扌 部首笔划: 3
繁体: 挽 全字笔划: 10
五笔: rqkq 挽 <;动>;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同本义 [draw;pull]
挽,引也。――《小尔雅·广诂》
挽,引之也。――《说文》
挽,挽车也。――《广韵》
或挽之,或推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挽。”
娄敬脱挽辂。――《史记·刘敬传》
转粟挽输以为之备。――《汉书·韩安国传》
挽炮车者。――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挽郎(出葬时,牵绋唱挽歌的少年);挽强(拉强弓);挽满(拉满弓);挽车(拉车);挽住(憋住);挽手儿(缰绳);挽歌郎(出殡时替丧家在灵前唱挽歌的人);挽强为弱(使强变弱) 悼念死者 [lam]
挽wǎn 解释: ⒈设法扭转局势使变好或复原:~救。力~狂澜。 ⒉拉,牵引:~弓。~车。 ⒊哀丧,悼念:~词。哀~。 ⒋通"绾"。卷起。
挽的最繁体就是那个: 车免 抱歉,繁体字打出来被百度刷成简体了,车字旁得用繁体的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