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传怎么写,求范文
下面是一篇自传范文,希望能帮到朋友你,帮我加分哦。
谢谢你啦。
我是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应届毕业生。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师范专业。
我性格开朗、办事稳重、善于思考、自学能力强,易于接受新事物。我的基础知识扎实、实验操作技能强、专业知识过硬并且具有较深厚的专业计算机知识。
是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复合知识技能的毕业生。 作为即将踏入社会征途的莘莘学子,我满怀热情与追求,期待一份契机与成功,现请恕我冒昧自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科四年,思考、书籍和社会实践使我不断走向成熟,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人际关系的扩展,思维方式的变更,造就了我不断完善的专业技能和日趋成熟的思想,培养了我务实进取、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 在专业学习上: 大学时期,在抓好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我更注重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校期间,我的专业课成绩优秀,每学期都获奖学金。
在学习必修课的同时,我又选修了linux、网站构建、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数据库等课程;在熟练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同时又自学了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asp、c++、vb等,精通c、c++、html和asp等多种编程语言。爱好作网页并且有很多实践,有自己的个人网站,flash作品经常在网上发表,而且一次性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省三级考试、程序员考试及高级程序员考试;并且对计算机的各个发展方向都有一定的了解。
特别对软件开发及网站建设方面。因为对于软件开发,我有过近两年的“程序员”和“高级程序员”的学习经历,掌握各个流程的设计方法而且对计算机操作相当的熟练。
在望站建设方面,我有过建设网站的实践,有很多建设经验。 ★ 在思想方面: 我积极上进,笃守诚、信、礼、智的做人原则,思想积极要求进步。
★ 在社会工作方面: 我历任班长管等职务,长期为同学们服务,参与组织了各项有益活动,培养了较强的策划、组织、协调、管理和创新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 在业余方面: 我充分发挥在音乐方面的个性特长,积极参加了校园各项文艺活动,活跃在校内的各种文艺舞台上。
此外,擅长打排球等各种球类,担任过长时间的排球队长,参加了历年的班级各种比赛。 ★ 在教学方面: 我有过长时间的实习经历。
对于计算机教学有相当的经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未来的道路上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但是我不会屈于任何事的,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其它的计算机知识,“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是我执着的追求。
大学培养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虚心学习,不断钻研,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大学期间所获奖项及证书: 2001年8月 在学校举办的“枫雪”杯大型书法、绘画及征文展中荣获绘画组“三等奖”; 2001年12月 在素质活动月的文艺表演中荣获“最佳表演奖”并荣获证书; 2002年1月 期末考试中荣获三等奖学金; 2002年6月 荣获大学英语三级考试证书; 2002年7月 期末考试中荣获二等奖学金; 2002年9月 被评为“学习积极分子”证书; 2003年1月 期末考试中荣获二等奖学金; 2003年5月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荣获“二级乙等”水平证书; 2003年7月 期末考试中荣获三等奖学金; 2003年9月 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荣获“全国计算机三级”证书; 2003年10月 在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中荣获“程序员”证书; 2003年11月 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中荣获“计算机省三级”证书; 2004年1月 期末考试中荣获四等奖学金; 2004年5月 在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中荣获“软件设计师(高级程序员)”证书; 自我评价: 为人诚恳,乐观开朗,富拼搏精神,能吃苦耐劳。
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踏实,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有较强的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求知欲望强烈; 进取心强,乐于助人,爱交际,人际关系好。
2.如何自学中医
无恒难以做医生-岳美中
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
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岳老还有几句话
要有恒,不可时作时辍
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
要入细,不可知学皮毛
戒玩嬉
戒嗜好
治学门径和方法-任应秋
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凡学问都有一堵高墙,如不找到门径进得墙内,则比不能领略无限风光。说的好。《四库》著录医书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
学习方法:
精读,这和岳老的宁涩勿滑一样,看来读书确实应该读进去。
勤写,不动笔墨不读书.列举了任老的不同笔记若干篇,可见读书之勤奋和用心。另外介绍了卡片的做法。
深思,弗得弗措。四善记,任老的编写药诗诀是一个好办法,好在现在的医类诗诀随处可见,不用自己编了。但是自己编的应该更加便于记忆,因为在编写的时候已经过了多遍大脑了。
我的学习过程-姜春华
做医生一定要有思路,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活用成规,创立新规,既创又破,既破又立。资料想一盘珠子,思路就是穿起这些珠子的绳子。
路,是人走出来的-金寿山
读书百遍,不如抄书一遍,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博“正是为“专“吸收营养
金老在快结束时写了一则医案摘抄于此:我在青年的时候曾治过一湿温病人,病已多日,心下痞闷不舒,大便不通,舌苔黄,有可下之征,用小陷胸汤加味,服药后得利,胸腹宽畅,但随即衰竭而死。病家归咎于命而不归咎于医,但我终觉得小陷胸汤用的不对,有内疚之心,而不明其所以然。后来深入研究叶天士的《温热论》,读到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乃为无湿,始不可再攻也一段,才知道我的错误。金老之治学严谨令人佩服,医德的高尚就更加令人钦佩了。
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业精于勤荒于嬉-李聪甫
若要精,人前听,若要好,问三老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不成。
中医读书自学的几个方面
择善本,苦奠基,追源而上
勤于问,精于思,辨明泾渭
重实践,究成败,累积心得
还必须注意,无论笔记、心得、医案,乃至每一张处方,都要书写工整,点画清晰,要培养严谨的作风。
育兴致,明志向,术要专攻
须知有志才有兴,有兴才有专攻,有所专攻才有所识,有识才有成。
览群书,广学识,相得益彰
医书一担,儒书一头。余还以为医道同源,所以道书更是要学习。
再有就是孟子曰:不直则道不见
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刘渡舟
刘渡舟伤寒专家,我是知道的,而且手中还有刘老的《伤寒临证指要》只是自知根基还未建好,所以未曾看过,这次先看看刘老对于中医学习的指要。
自学的三忌: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
学习中医要从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学无捷径贵在恒心-彭履祥
恒心,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因为医所以寄生死。
陆士谔说: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尤难。
一曰信,坚定信心、二曰静,心静、三曰细,剔除错误,淘汰衍说,辨别讹字。更需扩大眼界,善于互参。陈修园: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当于无方处求方,才可谓之能读。现在我知习医还远未得门径,因此仲景书未读,我想当能够谓之能读了,医术的理论知识也就具备了。
书宜读活,切忌拘泥呆板。剔错、辨讹,去伪存真,是读书必下的工夫。
是书记二十五位医林前辈之治学经验。上摘出一隅。亦可见医之道,无捷径,唯用心矣!
3.如何自学中医
中医典籍,浩如烟海,穷毕生之精力,亦难尽阅。故学习中医,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若欲面面俱到,必然浅尝辄止,杂而不精!
我们尊崇经典,但更要注重实效,切不可在理论的海洋中游得太远而回不了岸。纸上谈兵者,既误人,也误已!
中医入门,只需学好四门功课即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伤寒论》。
实际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所讲的内容皆源于《黄帝内经》,它们可谓是通俗版、精华浓缩版的《黄帝内经》。临床上千变万化,说来道去的,都是那些最基本的理论的反复运用。
宋代一位禅宗大师曾说:三十年前,老纳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参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今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一、学问勤中得 自学有三忌
宋人汪洙说:“学问勤中得”,确为至理明言。这对于以业余学习为主的自学者而言,显得更为重要。只有珍惜时间、勤奋好学,才能有所成就。正如高尔基所指出的“天才出于勤奋”,又说:“时间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份,勤劳者能叫时间留给串串的果实,懒惰者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当代著名的中医专家、北京中医学院刘渡舟教授指出,自学有“三忌”,即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我们认为这些对自学者的确颇有启迪。
(一)忌浮是指对学习内容,用心要专,要深入理解。切忌只满足于一般的理解。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浏览,或是“一目十行”的不求甚解,那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为了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必须既要勤读、勤写,更要勤思、善思。即不仅要认真读书,更要勤于思考。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将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与归纳综合,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便能学得牢靠扎实,收获较大。如前人所谓:“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近代著名学者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二)忌乱是指自学要有完整的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步骤。正如宋代大儒朱熹之所谓:“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如蜻蜓点水般杂乱无章,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甚至是事倍功半以至劳而无功。我们认为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临床的原则,对中医专业(专科段)自学考试所列课程的自学,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阶段。其主要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作为大专层次的中医师所必备的西医知识。在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学习的内容是哲学、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及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前三者与后两者分别为学习中医与西医学的基础学科。第二阶段以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为重点。第三阶段则以临床课即中医内科学、针灸学、西医内科学基础及中医妇科、儿科、外科、伤科学中的一门选考课为主要内容。学员在自学时大体上可按以上所述,结合各个时期的开考课目,分阶段分层次地来选择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总之要注意使学习内容做到前后贯通、承上启下、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三)忌畏难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恒心,刻苦钻研知难而进。正如**元帅所说:“攻书莫畏难。……苦战能过关。”自学是艰苦的劳动,经常会遇到困难或挫折,特别是对身处基层的为数众多的成人学员来说,可能遇到的困难会更大更多,例如年龄较大、记忆力较差,有时对学习中的某些内容困惑不解。看不懂甚至学不下去,因而感到难以坚持。殊不知,凡是自己感到困惑或看不懂之处,往往也正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之所在。因此如果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刻苦钻研,能克服和战胜这些困难,那就一定会取得较大的收获和进展。反之若是受到挫折就畏缩不前知难而退,或是虎头蛇尾,只有“三分钟热度”,点完“三把火”就偃旗息鼓,那么则必然是半途而废无所收益。《荀子·劝学》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中医该怎么自学
自学中医最有效最捷径的办法就是跟个好中医边学习理论边跟着实践,不然你把书读的滚瓜烂熟也没有用的,中医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比较有兴趣比较好理解接受的,学习的更快
中医院校而言,一般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然后中医诊断学,接着中药、方剂。不过就自学而言,我建议首先肯定是要看中医基础理论的,不然很难理解中医,然后多背,《黄帝内经》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书先不要看,把基础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学长说的看也是白看,因为根本看不懂。师传的一般都是先背书,几大经典著作都背了再上临床跟着学如果是自学,我交你一套我们大学时期的教学方法吧,首先你要买一套教材,我把基本的教材列出来,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这只是基本的,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整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我觉得对于自学比较容易入门。比较快的能认识中医学的理论以及思路。第一门课程你需要学习中医基础学,这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必修的,会有很多看不明白,没关系,一直看到第五章节你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中医的理论了,中医的学科是抽象的,第二门课程你要学习中药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当然条件允许最好能卖点带图像的中药书籍来加深印象,第三门课程,方剂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书里面附有方歌,最好能把常用的方子记下来,比如麻黄汤,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物汤,八珍汤等,大概有几百个方子,把重点的方子记下。这三门课程归纳为理论课程,就好比打仗你现在已经掌握如何用枪了,下一步应该学习如何射击,如何打中把心。第四门课程,中医诊断学,这课程很重要,是理论步入实践的桥梁,把中医诊断学学会,后面的课程如鱼得水,中医诊断学主要讲的是如何分析疾病,如何诊断疾病。第五门课程,中医内科学,必修的,中医内科学属于实践课程,里面讲解很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还有其他的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外科,中医骨科,都属于实践的课程。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学习,比如想学习治疗儿科的疾病,就多专研。医院也不是每个医生样样都精通的,所以这时候你需要选择自己的想专研的课程,(正规院校内,外,妇,儿,是必修的,自学的就可以选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来学,太大量自己也消化不了)如果想往针灸推拿方面发展,在第四门课程的时候还需要同时学习经络学,学完经络学在学习针灸学,经络学是理论学科,针灸推拿学属于实践课程。学完这些,你以及是个中医的入门学生了,想治病厉害,救死扶伤,你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医学院校这时候是在医院学习一年或者两年,临床实践很重要,你最好能找个诊所之类的跟个老师学习一两年,就当是你的医院实习。在学习中医最好能同时学西医的课程,(我们当时也学的)第一门解剖学,第二门生理学,第三门,病理学,第四门药理学,如果时间多,最好把生物化学也学了,这课程讲解DNA排列,维生素的作用,以及人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以及自身合成还有需要饮食补充。人体需要多少热量,一天消耗多少,需要喝多少水,里面都有详细的分析。西医至少学这5门课程
5.如何自学中医
你好,先从基础学起,把中医五大基础学好,推荐依次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如果要买书的话买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分别是孙广仁、朱文峰、高学敏、邓中甲、周仲瑛主编的,绿色封面。把这几本书学扎实了再去学习四大经典,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内经选读等。还有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等。都是和上面一个版本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封面一样。优酷也有同名视频教学专辑,结合起来看。
易经不用学,只是它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都在用,比如中医、武术、兵法等都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