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块月饼的故事童话篇500字左右
学校给我们发下了一本《我们的节日》的新书,回家的路上我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其中一篇讲到“中秋节”,看着、看着,一幕往事涌上我的心头。
那是去年,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桌上有几盒月饼。我想是不是中秋节要来了?我正想打开吃,这时妈妈进来了。妈妈说,一家人一起看月亮吃月饼,才叫团圆。等爸爸回来,我们在晚上一起吃。
爸爸干活很晚才回家。吃完饭,月亮已挂在东山上。妈妈在院子的石桌上放好了茶和月饼,一家人准备边吃月饼边赏月,欢度中秋节。
这时,爸爸问我说:“懂懂,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知道为什么在中秋节吃月饼吗?”
“我不知道。我只晓得月饼好吃”。
“长大了你就会知道中秋节的含义”爸爸一边对我说,一边转过头对妈妈说,“带上月饼,我们走”。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干吗去?”爸爸笑而不答。
走了10多分钟,我们来到了一座老房子前。哦,原来爸爸是要带我们到爷爷家去。
一进爷爷家门,见一屋子人。大伯、叔叔、姑姑他们都在,桌子上放满了各种包装的月饼,好一个欢乐、和睦的大家庭。我们团坐在桌前,边吃月饼、水果边聊天,享受着美好的亲情与欢乐。聊着、聊着,爷爷对我们说,这么多的月饼他吃不掉,要我们带回去。
大家都说,这是我们作小辈的一片心意,不能带回去。一定要爷爷放着吃。
爷爷见大家执意不带走月饼,就对我们说:“那好,你们的心意我领了,至于月饼嘛——走,我们上敬老院去。”
呆了一会,当大家明白了老人的心理后,异口同声地说:“好”。
路上,见一轮圆月当空,明晃晃地照着大地,它多像一个黄澄澄的大月饼……
现在,读了《我们的节日》这一书后,才知道这么多节日的意义,特别是中秋之夜,地球上的华人,
2.一块月饼的故事童话篇500字左右
学校给我们发下了一本《我们的节日》的新书,回家的路上我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
其中一篇讲到“中秋节”,看着、看着,一幕往事涌上我的心头。那是去年,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桌上有几盒月饼。
我想是不是中秋节要来了?我正想打开吃,这时妈妈进来了。妈妈说,一家人一起看月亮吃月饼,才叫团圆。
等爸爸回来,我们在晚上一起吃。爸爸干活很晚才回家。
吃完饭,月亮已挂在东山上。妈妈在院子的石桌上放好了茶和月饼,一家人准备边吃月饼边赏月,欢度中秋节。
这时,爸爸问我说:“懂懂,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知道为什么在中秋节吃月饼吗?”“我不知道。我只晓得月饼好吃”。
“长大了你就会知道中秋节的含义”爸爸一边对我说,一边转过头对妈妈说,“带上月饼,我们走”。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干吗去?”爸爸笑而不答。
走了10多分钟,我们来到了一座老房子前。哦,原来爸爸是要带我们到爷爷家去。
一进爷爷家门,见一屋子人。大伯、叔叔、姑姑他们都在,桌子上放满了各种包装的月饼,好一个欢乐、和睦的大家庭。
我们团坐在桌前,边吃月饼、水果边聊天,享受着美好的亲情与欢乐。聊着、聊着,爷爷对我们说,这么多的月饼他吃不掉,要我们带回去。
大家都说,这是我们作小辈的一片心意,不能带回去。一定要爷爷放着吃。
爷爷见大家执意不带走月饼,就对我们说:“那好,你们的心意我领了,至于月饼嘛——走,我们上敬老院去。”呆了一会,当大家明白了老人的心理后,异口同声地说:“好”。
路上,见一轮圆月当空,明晃晃地照着大地,它多像一个黄澄澄的大月饼……现在,读了《我们的节日》这一书后,才知道这么多节日的意义,特别是中秋之夜,地球上的华人,。
3.月饼的故事
中秋节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并非自古有之。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其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说法之一,月饼源于秦汉时长江流域一带的粘米饼子,时称糍粑,隋唐时成形,盛于宋代。
也有史料记载,月饼最早出现是在南宋,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上出现而已。真正意义上的中秋月饼是在明代出现。
当时,北京城里有一种用果馅做的月饼,自此人们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开始自己制作月饼,自家食用或是馈赠亲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形状各异,名称也很特别。
譬如,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制作的月饼名堂多而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出现了设计精良、构图美妙、花纹灵细的装饰图案,充分体现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还一种说法是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4.月饼的故事50字
溯源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现已成为中秋节食品和礼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出现于唐朝中期,根据《洛中见闻》,唐僖宗曾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苏东坡的《留别廉守》曾经提及:“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当中的“小饼”也即是月饼。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饼一类的饼形食物,后来才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提及:“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可见月饼于当时流行于民间。清代已有详细记述月饼制作方法的书籍。清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元朝末年,统治腐朽,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相约中秋举事,但朝廷搜查得很严,传递消息不便。于是军师刘伯温想出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藏在饼子中,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到了中秋那天,各路起义军一齐响应。
后来朱元璋夺取天下,适逢中秋佳节,便把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后来经明、清两代传承,中秋吃月饼现已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部分。
月饼,又称月团、小饼、丰收饼、团圆饼等,是中秋节的时节食品。月饼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发展至今,中秋节和吃月饼和赏月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扩展资料:
品尝与存放
由于月饼是高盐分、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即使是冰皮月饼也含有高糖分,所以食用要适量。患有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人士,更应避免进食过量而加重病情。
传统月饼保质期约为1个月,如果月饼包装已经开启,就要放入4摄氏度的冰箱冷藏。
冰皮月饼由于未经烘烤,所以由制造、运输到零售点,都要保持冷藏。消费者在购买后,应尽快放入零下18摄氏度的冰箱保存,并应只在进食前才开启月饼的包装袋。在进食前约两小时,可把月饼移到4摄氏度的冰箱(例如双门冰箱的下层),令月饼略为软化以便切开。
当冰皮月饼解冻后便要尽快食用,在室温下摆放超过两小时后便应弃置,也不应把已经解冻的冰皮月饼反复冷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月饼
5.5年级以月饼主角的童话作文
学校给我们发下了一本《我们的节日》的新书,回家的路上我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
其中一篇讲到“中秋节”,看着、看着,一幕往事涌上我的心头。那是去年,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桌上有几盒月饼。
我想是不是中秋节要来了?我正想打开吃,这时妈妈进来了。妈妈说,一家人一起看月亮吃月饼,才叫团圆。
等爸爸回来,我们在晚上一起吃。爸爸干活很晚才回家。
吃完饭,月亮已挂在东山上。妈妈在院子的石桌上放好了茶和月饼,一家人准备边吃月饼边赏月,欢度中秋节。
这时,爸爸问我说:“懂懂,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知道为什么在中秋节吃月饼吗?”“我不知道。我只晓得月饼好吃”。
“长大了你就会知道中秋节的含义”爸爸一边对我说,一边转过头对妈妈说,“带上月饼,我们走”。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干吗去?”爸爸笑而不答。
走了10多分钟,我们来到了一座老房子前。哦,原来爸爸是要带我们到爷爷家去。
一进爷爷家门,见一屋子人。大伯、叔叔、姑姑他们都在,桌子上放满了各种包装的月饼,好一个欢乐、和睦的大家庭。
我们团坐在桌前,边吃月饼、水果边聊天,享受着美好的亲情与欢乐。聊着、聊着,爷爷对我们说,这么多的月饼他吃不掉,要我们带回去。
大家都说,这是我们作小辈的一片心意,不能带回去。一定要爷爷放着吃。
爷爷见大家执意不带走月饼,就对我们说:“那好,你们的心意我领了,至于月饼嘛——走,我们上敬老院去。”呆了一会,当大家明白了老人的心理后,异口同声地说:“好”。
路上,见一轮圆月当空,明晃晃地照着大地,它多像一个黄澄澄的大月饼……现在,读了《我们的节日》这一书后,才知道这么多节日的意义,特别是中秋之夜,地球上的华人,在家的和家团聚,共庆花好月圆;离乡远游的,一边吃月饼,一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那些孤寡老人更盼望社会的亲情与友情。
爷爷带我们送去的不单单是几盒月饼,送去的是——团圆、美满、友情和亲情。中华民族有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愿大家继续发挥中华传统节日的精华,和家长一起,把爱心从家庭扩大到邻里、学校、社区乃至全社会,实现全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6.月饼的故事20个字或40个字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
苏东坡有诗可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饼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做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当时的节物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现代月饼有浓郁的地域风格,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甬式月饼等,月饼内馅、形制及加工方法上也各有不同。
北京月饼,酥皮、冰糖馅;广式月饼以糖浆面皮为主,有酥皮、硬皮两种,月饼有咸甜两味,馅有肉类与莲蓉、豆沙等;苏式月饼,也是酥皮,饼馅常用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玫瑰花等天然香料;甬(宁波)式月饼,酥皮,多用苔菜为馅。传统的月饼糖多油重,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流行以果类为馅的低糖月饼。
中秋月饼的吃法很有讲究:一般切月饼都要均匀切成若干份,按人口数平分,每人都享受一块,象征家庭成员是团圆的一部分。如家中有人外出,便特地留下一份,象征他也参加了家庭团聚,这块月饼留待除夕他回来享用。
这种以饮食团聚家人的方式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习惯。
7.一个月饼的故事作文400
学校给我们发下了一本《我们的节日》的新书,回家的路上我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
其中一篇讲到“中秋节”,看着、看着,一幕往事涌上我的心头。那是去年,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桌上有几盒月饼。
我想是不是中秋节要来了?我正想打开吃,这时妈妈进来了。妈妈说,一家人一起看月亮吃月饼,才叫团圆。
等爸爸回来,我们在晚上一起吃。爸爸干活很晚才回家。
吃完饭,月亮已挂在东山上。妈妈在院子的石桌上放好了茶和月饼,一家人准备边吃月饼边赏月,欢度中秋节。
这时,爸爸问我说:“懂懂,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知道为什么在中秋节吃月饼吗?”“我不知道。我只晓得月饼好吃”。
“长大了你就会知道中秋节的含义”爸爸一边对我说,一边转过头对妈妈说,“带上月饼,我们走”。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干吗去?”爸爸笑而不答。
走了10多分钟,我们来到了一座老房子前。哦,原来爸爸是要带我们到爷爷家去。
一进爷爷家门,见一屋子人。大伯、叔叔、姑姑他们都在,桌子上放满了各种包装的月饼,好一个欢乐、和睦的大家庭。
我们团坐在桌前,边吃月饼、水果边聊天,享受着美好的亲情与欢乐。聊着、聊着,爷爷对我们说,这么多的月饼他吃不掉,要我们带回去。
大家都说,这是我们作小辈的一片心意,不能带回去。一定要爷爷放着吃。
爷爷见大家执意不带走月饼,就对我们说:“那好,你们的心意我领了,至于月饼嘛——走,我们上敬老院去。”呆了一会,当大家明白了老人的心理后,异口同声地说:“好”。
路上,见一轮圆月当空,明晃晃地照着大地,它多像一个黄澄澄的大月饼……现在,读了《我们的节日》这一书后,才知道这么多节日的意义,特别是中秋之夜,地球上的华人,在家的和家团聚,共庆花好月圆;离乡远游的,一边吃月饼,一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那些孤寡老人更盼望社会的亲情与友情。
爷爷带我们送去的不单单是几盒月饼,送去的是——团圆、美满、友情和亲情。中华民族有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愿大家继续发挥中华传统节日的精华,和家长一起,把爱心从家庭扩大到邻里、学校、社区乃至全社会,实现全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8.关于月饼的故事小学生日记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到公公家去送月饼。
一到公公家,我就说:“好热啊!”一看到四周没有空调,没有电脑、没有沙发、没有牛奶。“这么不好的条件,我干脆不来了!”我不开心地想。
公公看到我却很开心地说:“你的学习成绩怎么样?”我不耐烦地回答:“还好。”公公拉着我们坐在八仙桌旁,我觉得很闷,拿起了爸爸的手机玩起来,只坐了十分钟,我就拉着妈妈要走,妈妈说不过我,只能带着我和爸爸跟公公说了再见,就回家了。
到了城里,时间已经很晚了,但马路上灯火通明,车水马龙,我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句话:“还是城里舒服啊!”爸爸告诉我:“公公他小的时候没有读过书,像我那么大年纪,已经种田了。”这时我不禁感叹到:“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给公公买一套好的房子,另外还要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怎么写月饼的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