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去世了,棺材上为什么写个“奠”字
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容我先说几句铺垫的话。第一,棺木正前方有一个大大的“奠”字,这种习俗起于何时,目前还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这种习俗完全属于“国粹”,和洋人不搭界。这和花圈不同:花圈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花圈这种形式,属于舶来品;而花圈中央的“奠”字,则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第二,无论是棺木上的“奠”字,还是花圈上的“奠”字,其含义是一样的,都是“祭奠”的意思。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是“祭奠”的意思,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写个“祭”字,偏要写个“奠”字呢?我想,我的学生和我的学生的学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翻检当代的语词字典、词典,确实不解决问题。例如: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奠”的释义是:“用祭品向死者致祭。”
《辞海》“奠”字的释义是:“祭;向鬼神献上祭品。”
《汉语大词典》释“奠”云:“谓置祭品祭祀鬼神或亡灵。”
《汉语大字典》释“奠”云:“将祭品置于神前祭神。特指初死时的祭祀。”
关键在于我们对“奠”的涵义的认识。如果我们认识到“奠”在这里是“葬前之祭”,而葬前之祭只能称作“奠”;如果我们又认识到“奠”与“祭”虽然是同义词,但在某些场合又绝不能随意代换:葬前只能用“奠”,葬后只能用“祭”。那么,我们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我们看到的棺木和花圈上的“奠”字,正是在下葬之前(尽管古代没有花圈奠,这叫做“礼以义起”,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罢了)。《现代汉语词典》有“祭奠”一词,这说明今人已经不再区分“祭”与“奠”的不同。但棺木和花圈上的这个“奠”字,不仅保留了“奠”字的古义,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古礼的遗存。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信乎哉!
2.人死后灵位写法与字数年令有什么讲究
墓牌、丧榜、灵位、神位写法 一、墓碑的写法:墓碑始于周朝,是墓主的标志,其位置在墓前正中处(墓门口),以便后人祭祀。
墓碑坐向应与墓中棺材坐向相同。墓碑一般用青石制作,以便长期使用。
其规格为高4.8尺,宽1.2尺,厚0.2尺(用双数不用单数,图吉利)。墓碑下端为基石,其内糟以放进墓碑为准。
碑文有两种:一种是标名碑,一种是铭名碑,也称“墓志”。民间碑一般为标名碑,也有在墓碑背面记述主人简历和功绩的,这样的碑,前面为标名碑,背面为铭名碑,是一碑两用。
墓碑文由四部分组成:墓主生故时间、碑名、立碑人、立碑时间。生故时间、立碑人和立碑时间按上下款格式写,碑名在墓碑的正中间。
碑名,是墓碑的主要内容,因立碑人与墓主的关系不同而异。其字数从上第一字开始起排生、旺、墓、绝,到最后一个字,应男打“生”,女打“旺”,表示后人兴旺发达。
碑名的内容应包括墓主死亡年代、性别、姓氏、名字、与立碑的关系等五个方面。以下举例说明:1、子为父立碑:“公故显考雷府公讳天有之灵墓”。
(此为本人父亲的碑)。“公故”反映死亡年代属公元年代,“显考”反映是男性,“雷府”反映墓主的族姓,“公”反映墓主与立碑人系父子关系,“讳”是晚辈对长辈的尊称,“天有”是父亲的名字。
全部共十三字,“墓”字打在“生”字上。2、子为母立碑:“公故显妣某府某氏智**之灵墓”,称父用“讳”,称母用“智”,全部碑名共十四个字,“墓”字打在“旺”字上。
“讳”字贴在 阆行的左边,“智”字贴在闶阆行的右边。3、孙子为爷爷立碑称“祖公”,为奶奶立碑称“祖母”,其他内容同上。
再上一辈为“太祖父”、“太祖母”,又再上一辈为“曾祖父”、“曾祖母”。4、女婿为岳父母合葬立一碑:考某府泰山*** 公故显 之灵墓。
妣某府岳母*** 二、丧榜的写法:丧榜是向左邻右舍告知家中死人的告示。同时反映家庭兴衰。
书写丧榜、俗称“批殃”。唐山地区死人都写丧榜,其他地区有的不写。
1、丧榜的内包括十个方面:死者性别、姓名、最终年龄,死亡原因、生、死时间、主丧人、家中人口辈数,死者在家庭的地位,死者是否儿女双全,死者老伴是否健在。2、丧榜格式:丧榜由上疏、闶阆行下疏三部分组成。
闶阆也称中行,是丧榜的中枢支架,其写法要顶天立地、一行而成。要反映死者、生死时间之外的九个内容。
上疏:是在丧榜的左方用小体写死者的出生时间。下疏在丧榜的右方用小字体写死者的寿终时间,上下疏均低于中行两个字,一定要平,不能上疏高下疏低,与上下款格式不同。
举例说明见右:“故显”说明是儿子为父亲主丧。“考”说明死者是男性。
“雷府”说明死者姓雷,独立成家。“太公”说明死者膝下有孙子。
“讳”是儿子对父亲的尊称。应写在中行的左侧,说明死者儿女双全,女儿也来参加发丧。
“连成”是死者的名字。“耋年”,说明死者寿命在七十岁至七十九岁之间,不到八十岁,因病而亡,如果是因横祸而死,应写为“卒年”。
“七十复七岁”,说明死者死亡时是虚岁七十五岁,天生我,敬天加一岁,地养我,敬地加一岁。如写为七十有七,或七十又七,“有”字和“又字”表示又要死人,不吉利,所以写为“复”字。
丧榜的“丧”字,两旁都用“、”点,说明夫妻全亡。如果妻死夫在世,丧字的右边用“口”左边用人,写为“丧”字,如夫死妻在世,写为“丧”字。
如单亡、丧榜字数为单数,如夫妻双亡、丧榜字数为隅数。用“之”字来调整。
本人叔父丧榜举例:生于公元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吉时 故显考雷府太公讳连成耋年七十复七岁之丧榜 故于公元二○○一年五月十二日晨时3、丧榜表示年令用字的要求:20岁以下死亡用“寄年”。20岁以上不满40岁用“存年”。
40岁以上不满50岁用“得年”。50岁以上不满60岁用“世年”。
60岁以上不满70岁用 “享年”。70岁以上不满80岁用“耋年”和“寿年”。
80岁以上不满90岁用“耄年”。90岁以上不满100岁用“颐年”。
100岁以上者用“皓年”。三、灵位的写法:1、供奉三代五服祖宗牌位的写法:“供奉雷门三代五服祖宗之灵位”2、供奉父母牌位的写法:“供奉雷府太公**之灵位” “供奉 雷府太君某氏**之灵位”。
四、神位的写法:“供奉吾祖师太上老君之神位”(此为地师供奉太上老君牌位的写法) 五、引魂幡的写法:某府太公**引魂幡(男打生) 某府太君某氏之引魂幡(女打旺) 左飘带写:“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 右飘带写:“玉女送西方驾鹤西游”。特别注意:引魂幡每个字纸的形状古制有要求,男的用圆形,女的用方形,意为男为阳、为天,故用圆形;女为阴、为地,故用方形。
男引魂幡最后一个字的下端要剪成尖形凸形,女引魂幡最后一个字的下端要剪为凹形。六、安葬祭地文的写法:当庄山神、地神、城隍:中国**省**市(县)**乡(镇)**村**府太公(太君)**,寿终正寝,赴阴司冥界,今日在世孝儿孝女为其父(母)选(迁)阴宅于**山**地之贵方风水宝地,多有打扰、惊动、冒犯众位神灵,望恕罪海涵。
左邻右舍及一切凶神恶鬼不得侵袭、欺凌,一律宽厚容讷,和谐共处、不得有误。
3.人去世了后棺材上为什么写个“奠”字
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容我先说几句铺垫的话。第一,棺木正前方有一个大大的“奠”字,这种习俗起于何时,目前还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这种习俗完全属于“国粹”,和洋人不搭界。这和花圈不同:花圈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花圈这种形式,属于舶来品;而花圈中央的“奠”字,则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第二,无论是棺木上的“奠”字,还是花圈上的“奠”字,其含义是一样的,都是“祭奠”的意思。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是“祭奠”的意思,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写个“祭”字,偏要写个“奠”字呢?我想,我的学生和我的学生的学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翻检当代的语词字典、词典,确实不解决问题。例如: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奠”的释义是:“用祭品向死者致祭。”
《辞海》“奠”字的释义是:“祭;向鬼神献上祭品。”
《汉语大词典》释“奠”云:“谓置祭品祭祀鬼神或亡灵。”
《汉语大字典》释“奠”云:“将祭品置于神前祭神。特指初死时的祭祀。”
关键在于我们对“奠”的涵义的认识。如果我们认识到“奠”在这里是“葬前之祭”,而葬前之祭只能称作“奠”;如果我们又认识到“奠”与“祭”虽然是同义词,但在某些场合又绝不能随意代换:葬前只能用“奠”,葬后只能用“祭”。那么,我们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我们看到的棺木和花圈上的“奠”字,正是在下葬之前(尽管古代没有花圈奠,这叫做“礼以义起”,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罢了)。《现代汉语词典》有“祭奠”一词,这说明今人已经不再区分“祭”与“奠”的不同。但棺木和花圈上的这个“奠”字,不仅保留了“奠”字的古义,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古礼的遗存。所谓“礼失而求诸野”,信乎哉!
4.人死了办丧事引魂幡怎么写
1 、灵幡两边飘带所写的字:要求最后一个字必须占上"生"。
比如下面这个灵幡的飘带: 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 玉女送蓬莱驾鹤逍遥 解: 上一联"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是九个字。从"金"字起"生","童"字念"旺","前"字念"死","引"字念"绝",再从"路"字起,往下念"生旺死绝",念到最后那个"去"字便占上"生"。
用此法查下一联,最后一个字也占"生"。 2、灵幡中间的飘带所写的字:要求最后一个字男占"生",女占"旺"。
比如故父名叫周永生,终年76岁,可写成:耄故显考周公讳永生之引魂幡 从"世"字起生,"故"字念旺,"显"字念死,"考"字念绝。再从"周"字起,往下念"生旺死绝",念到最后那个"幡"字,便占上"生"。
如果姓名是两字,就在"引魂幡"三字中间加个"宝"字,既"引魂宝幡"。 女占"旺",仿此法。
比如故母名叫孙桂芳,终年85岁,可写成:期颐故显妣周门孙氏桂芳引魂幡。 如果姓名是两字,就在"引魂幡"三字中间加个"宝"字,既"引魂宝幡"。
3、新葬(俗称生灵)用黄烧纸;覆葬(俗称熟灵)用红纸。 4、一般通用的样式就不写两边的飘带,在灵幡中间的正面上放写上"救苦天尊 ",下方写"垂光接引",背面上方写上"五方童子"下方写"华幡来迎",此种幡可多次使用,每次法事结束后封幡送灵,然后用符纸封于灵幡表面,下次法事时 可以继续使用。
此种幡中间飘带的中间的飘带为一边圆一边方,通剪(贴)七个。 5、道教的魂幡写法 (正反两面,立写三行,录于下,(男幡)供参考(幡头,挂号略) 正面: 左:东来也存庚原命生于公元某年农历某月某日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某省某乡某村某号故居生长人氏 中:东极宫中下敕令 仰差青衣童子手执宝幡接引本坛当荐亡魂某公讳某法号某某随幡 早登仙界 右:西去兮大限不幸殁于公元某年农历某月某日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某省某乡某村某号享年几十几岁止也 反面: 左: 纪念凭火化 金童接引 中:大圣太乙寻声救苦天尊青华上帝 不可思议功德 右 追悼不回境 玉女来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