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好,学佛因缘怎么写,要求500字以上,一个普通人的,谢谢大家
我是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喜欢业余时间写写小说,我的学佛因缘则是:写小说这个由头。
小说也不能乱写,我得研究我要写的内容呀,其实以前也有接触佛教的机缘,我没认真去研究佛理,我看到的都是佛教的建筑呀、音乐呀、仪式呀、文字呀等一些表面上的东西。研究佛教,就要知道佛教是讲什么的,先是自己在网上乱看了一气,很多东西也看不懂,而且很杂乱,感觉自己也没有那种能力:佛教的很多经典都是文言文十足的腔调,对心气浮躁的我来说,那是没有耐心认真研究的。我这个人比较白痴,看电影还行,于是看的都是些佛教电影。
人生其实就是小说,佛教是小说中比较精彩的章节,不过,那精彩,书写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只是,那些电影中关于轮回的题目吸引了我。
我是那种比较喜欢研究人生哲理,比较喜欢探讨人生价值的那种人,佛教让我入迷。叹服之后,这时候知识分子的习性又抬头,我那重视研读书我的学佛因缘则是:写小说这个由头。本的毛病又出来的了,我还是找文字的东西来看,这时候我被宗萨蒋杨仁波切给迷住了。
不过我的意识心和分别心都是很强的,这个宗萨蒋杨仁波切很可爱,他知道知识分子都喜欢怀疑,他总是告诉别人:他也是迷茫的,他也是在质疑着的,甚至他透露自己还去看过心理医生。
我感觉这个“文殊菩萨”很可爱哦,也很亲切,他的书和文章也有意思,正好是我能看进去,但有多少有点看不懂那个程度的,呵呵,要是全都能够看懂,我可能也没兴趣的了,就是那么一点看不懂才让我兴趣大增。
佛法作为一门学问,皓首穷经也研究不完,很幸运地我接触到佛教学习道路上的第二个善知识,也是一样真诚,一样幽默,而且自称可爱,实际也很是可爱的慧律法师。他有些地方跟被宗萨蒋杨仁波切一样,是那种知识分子学佛人比较喜欢的:思辨、活泼、深刻、广闻……而这两位善知识,我最喜欢他们的还是不拘泥,把个佛教知识没弄得很肃杀,不那么动不动就让人下地狱,他们两位明显都是已经大彻大悟的,已经明显是修得证得了的大德,但是他们挺可爱的。喜欢探究人生真理的人是会迷上他们的。
而且,我还迷上了那慧律“老法师”(他经常自称为“慧老”)教授的咒语手印等诸多神秘的东西。自己也学了很多的咒语,也写了个咒语小说。
我学佛了,想起来其实这是这半年最大的收获!学佛须得善根福德和因缘哈!我其实都不知道啥时候无意种下的善根,悄悄地自己就成长起来的了,唉,能够接触到佛法,我还是很幸运的。
2.佛经中关于因缘的描述
佛教中专门讲因缘的是十二因缘。这十二因缘是:
一、无明,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二、行,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三、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五、六处,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六、触,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七、受,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八、爱,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九、取,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十、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十一、生,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十二、老死,于来世老死之位也。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于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余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1 无明 (贪嗔痴等烦恼)─────(惑)┌过去二因─┤│ └2 行 (造作诸业)───────(业)│ ┌3 识 (业识投胎)───────(苦)│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现在五果─┤5 六入 (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十二因缘 │ │6 触 (出胎与外境接触)────(苦)与 ─┤ └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三世因果 │ ┌8 爱 (对境生爱欲)──────(惑)│现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10 有 (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未来二果─┌11 生 (再受未来五蕴身)────(苦)└12 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3.佛教中的因缘与果报怎么讲
“因”是事物的本源,“缘”是一种助力,“果报”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助成,所以缘对于因的关系之重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僧众礼拜(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缘,是指一切物事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佛教把这些关系加以研究分析,可得四种,称为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因缘,比如一粒椰种,对于椰树的生长,是有最亲切的关系;等无间缘,就是使这粒椰种的生机不断辗转生长;所缘缘,即是对这粒椰种,辗转生长增胜的希望心;增上缘,是指肥沃的泥土,以及空气、温度、雨水等等帮助椰种发育长大的助力。因有这四缘的关系,才助成椰的种子,由发芽、长成、开花、而结果。这结果,也就是因缘结局的果报。椰树如此,推至世间一切诸法的生成,也都离不了这四缘的关系。 果报的“果”研究起来,也可分成现果、来果、后果的三种。所做的善恶之因,在现在这一生成熟招果的,叫做现果;在来生成熟的,叫做来果;在后后多生成熟的,叫做后果。这是从三世的时间上,说明因果是每一事一物生长和成功的必然性,有如是因,招如是果,其间关系虽极复杂,而是有条不紊,亳厘无差的。同时果报所以有现生成熟,有来生成熟,有后生成熟,其原因约有二种:一,是因的力量有迟早: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种在地下,瓜种即年生成可结瓜果,而桃核出生,须经三四年才能结桃;二,是缘的力量有强弱:如四缘并进,条件具备,成熟自然早些,否则助缘只有一种或两种,力不充足,或因土壤不良,或因阳光不够,空气缺乏,那么这棵瓜或桃的成熟,自然又要挨迟了。 有些人不明白因缘果报定理,就怀疑因果倘是可靠的,如何眼见世间许多做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报?而那些做恶的坏人,反而晨夕享乐,过着很富裕自在的生活呢?这道理凭三世因果的眼光看来,是很简单的,即好人今受苦报,因他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果;而今生虽然做好,善因薄弱,善缘未熟,要待来生,才受好果。反之,恶人做恶反得好报,亦是这个道理,因他前生种的好因已熟,先享福报,今生所造的恶因,业缘未熟,苦报还在来生,任他怎样也逃不了的。“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话是值得我们玩乐的。 因果的定率还有两个要点:一,是“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你不做因。如果做了,种子永留识中,不会坏灭,遇缘便起现行,招受果报,如果做了恶因,要想不受恶报,那是没有办法的;唯有修习佛法,断尽三界烦恼,获得清净种子,方可免除恶报的痛苦。二,是“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可以为再做点好事,就可把这应得之罪抵销去。须知多做善事,多增善缘,只可使恶报由重转轻,所谓“重报轻受”;同时由于善缘增多,恶缘渐减,也是使善果速疾成熟的最好办法。 编辑:一无归
4.发菩提心所具的因缘有哪些
大安法师讲《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 请看文句:【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
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
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好,先看这一段。
从这段开始,就是这篇《劝发菩提心文》的正宗分,主要的内容在这个地方。就是发菩提心,有哪些因缘令行人把这个心发起来,所以就诠释发菩提心的十大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首先赞叹菩提心是一切善中之王,前面也谈到了菩提心对修行佛法的重要意义。
这里进一步地把它概述出来。这个菩提心,有世间的善法,像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四禅四定这些世间的善。
有出世间的善,像四圣谛、十二因缘、菩萨的六度等等。在这所有的善中,菩提心是第一的。
这个王有自在的意思,有领导的意思,有主宰的意思。它能够领导一切善法,能够超越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的利益,能够令行人证得大乘的涅槃。
所以弥勒菩萨赞叹菩提心也说:“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它超出一切二乘,声闻缘觉二乘人故。
“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就像帝王,它在一切愿里面得到大自在,什么愿都能够满足。
“菩提心者犹如金刚,悉能穿彻一切法故。”菩提心就像金刚,能够破碎一切法,而不被其它的法所摧毁。
“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药,能令无病永安隐故。”菩提心就像万病总持的阿伽陀药,令一切疾病远离,身心无有病苦,永远得到安稳。
这些赞叹都是讲菩提心在一切善法当中的利益。如果是做善中王,我们也可以看到,发菩提心就是一切善法的总持。
有一部经里面,观世音菩萨曾经问佛:菩萨修一法总持一切法,应该修什么。佛开示:修大悲悯心。
如果一个菩萨修一法,专修大悲心,那一切佛法都了如指掌,都集中在一起了。我们的菩提心里面就含摄着大悲心。
确实一个菩萨有大悲心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修善法就有一种自动性,而且就有一种很大的动力。由于对众生的大悲心,他就会去布施,给他快乐;由于他对众生有大悲心,他才会去持戒。
因为跟众生同体,他不会去杀害他们,不会去偷他们的东西,不会去欺骗他们,他就会持戒。同样,有大悲心,他就能忍辱,众生对他打骂、诽谤,他不忍心去以牙还牙。
所以大悲心能够含摄菩萨的六度,以及广开所有的菩萨万行。所以菩萨专修一法,就能够总持一切善法。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这个菩提心就是一切善中的王。这个菩提心也是一切众生本具的。
我们讲众生内心具有三因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本具的,一定要借助一种缘,它才能够生发出来。
佛种从缘生,菩提心就是佛的种子,一定要借助一种缘,它才能够发起。这个因缘很多,众生的根机不一样,宿世的善根不一样,种种的遇缘不一样,所以发起菩提心的缘千差万别。
在所有的缘里面,这里概述了十种因缘。因是众生本具的菩提种子,缘就是外部的条件。
内在的种子和外部的条件正好和合在一起,它就生起了一种现象,这个种子就起现行了。这里标出了十种,这十种具有着普遍的意义,而且标列里带有一种内在的钩锁关联、次第的关系。
首先标出的是“念佛重恩故”。我们把这一念菩提心发起来,跟念佛的功德是一个甚深的因缘。
我们为什么发菩提心要成佛,一定要了解成佛的功德是什么?我们发菩提心是个报恩的心,一定要理解佛对我们众生有否恩德,恩德在什么地方。所以前面五种都是谈报恩,由于报恩的心,把菩提心发起来。
后面五种主要是从自己的生死之苦、内在的佛性、忏悔业障、求生净土、令正法久住这几方面把它展示出来。念佛对我们有重大的恩德,发起菩提心。
佛对我们众生有恩德,是令我们也修行成佛。那修行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所以继而要念父母恩,发菩提心,报父母的恩。
父母生育了我们的身体,师长给了我们法身慧命,所以念师长恩,发菩提心。那对于一个出家僧众来看,他能够安心办道,全赖这些施主给自己布施,四事供养,他才能安心办道。
所以要念施主恩,故发菩提心。一切修行人都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网里面,所有众生都对我们有恩,我们要报答一切众生恩,故发菩提心。
然后要思惟到在生死轮回里面,生死是大苦,要解决这样的苦难唯有发菩提心,所以念生死苦故,发菩提心。在生死轮转当中我们的佛性没有减少一点,我们要尊重自己的灵识,不让它再汩没在轮转的五欲六尘里面,所以为尊重己灵故,发菩提心。
一个修行人在他修行反省的过程当中,知道自己多生多劫造作了诸多的恶业,所以不把恶业忏除,道业很难增上。所以为忏除业障故,发菩提心。
对于末法众生,思惟在这个世间想忏除所有的业障不可能的,这个世间修行是进一退万,所以一定要发求生净土的心。为求生净土故,发菩提心。
在这个末法的时代,一个对佛法僧三宝具有深切宗教情怀的人,他不忍看到佛法的衰微,要令佛的正法长久地在这个地球上,能够树立,能够弘扬,他发菩提心。所以这十种就构成了因果,。
5.菩提书院害人吗
有感于大众学佛存在的种种障碍,济群法师于1992年走上弘法道路,在国内开风气之先。
二十年来,时常应邀至高校及商界、文化界、心理学界等教内外团体举办讲座。其后,还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与大众广结法缘,法音长流,笔耕不辍,得蒙法益者难以计数。
遗憾的是,这些渠道虽然为人们创造了更多闻法因缘,但仍缺乏持续跟进,也就难以系统引导,使之持续产生作用。 有鉴于此,法师以三十年修学所证,提出“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为佛法修学的五大要素。
这一精辟归纳,为大众修学指明了直达中心的捷径。进而,围绕五大要素施设三级修学,创办菩提书院,为学人提供了次第井然的引导,既有理论的学习,也有实践的运用。
更为难得的是,这套可以复制并保质保量的修学模式,有效缓解了教界师资奇缺的现实困境。菩提书院全称苏州西园菩提书院,是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注册的佛学社团,是引导大众修学佛法、走向生命觉醒的心灵学院,是开展人生关怀和心灵慈善的精神家园,是面向海内外进行佛教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民间组织。
由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创办并担任导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担任名誉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与菩提书院学佛的因缘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