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的资料来源怎么写
一篇文章的引用参考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注释是有作者自己的解释在其中(转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放在注释里),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书或论文的名称、作者、出版社或发表的期刊、著作时间或期刊期数等。注释用圆圈1 2标注,放脚注,参考文献用[1][2]标注,放尾注。
有的刊物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都要在内文标注,有的刊物对参考文献不要求内文标注,在尾注列出就行。按最新的CNKI规范的要求应是前者。为保险起见,你还是都标吧。注:参考文献如是著作要标页码,论文只要标出期刊是第几期。
例:
参考文献:
[1]金福海.论建立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中国法学,1994,(3).
[2]杨立新.“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J].河北法学, 1997,(5).
[3]金福海.消费者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1.
[4]闫玮.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5]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J].民商法论丛,2001,(3).
[6]王堃.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现代商业,194.
[7]梁慧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1-3-29.
[8]孔祥俊.公平交易执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219.
2.什么是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
原始资料(firsthand data,original data),指的是在所有地质调查工作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第一性资料)。原始资料是进行各项综合整理、分析研究的基础。原始资料是进行各项综合整理、分析研究的基础。
次级资料是不为正在研究的特定问题,而是为其他目的已收集的数据资料。有助于确认研究问题,界定范围,帮助拟定更好的研究方法,并可以进一步解释一手资料。
扩展资料
1、文字资料收集方法。文字资料需要借助各种目录索引,有的放矢地收集。一是图书目录,二是报刊目录,三是档案目录,四是传记资料索引。
2、实物资料收集方法。对本地区的山川、景物、道路、古迹、文物等要进行实地考察,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观测记录,可以采用文字描述、测绘、拓印、摄影、录像等手段。
3、口传资料收集方法。口传一般通过采访获得,采访形式可多种多样,如登门拜访,开座谈会、发函征询等。民歌、方言、曲艺等必须做录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原始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次级资料
3.档案来源和档案历史转移过程说明材料怎么写
据了解,档案系指机关、机构、组织或个人在业务处理过程所产生、持有并保存的纪录、文件或资料。
我国古代的档案,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商代称为“册”,周代叫做“中”,秦汉称作“典籍”,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多用“档案”,今统一称作“档案”。
简要介绍
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纪录。“直接形成”说明档案继承了文件的原始性,“历史纪录”说明档案在继承文件原始性的同时,也继承了文件的记录性,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正因为档案继承了文件原始记录性,具有历史再现性,所以档案才具有凭证价值的重要属性,并以此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和文物。
1、档案的形成者。档案是由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非官方机构以及一定的个人、家庭和家族形成的。
2、档案来源于文件。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这里的“文件”是指广义文件,即一切由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形成的各种材料。档案和文件是同一事物在不同价值阶段的不同形态,两者具有同源性和阶段性的共性,也具有实效、功用、离合等个性差异。从文件到档案是一个批判继承的辩证运动过程。从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来说,两者完全相同的,但从时效、价值和系统性上来说,档案是对文件的不断扬弃。首先是时效性批判,档案是已经办理完毕的文件;其次是价值评判,档案是办理完毕的文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部分;最后是系统性批判,档案是把分散状态的文件按一定逻辑规律整理而成的信息单元。因此,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文件是档案的素材,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3、档案的形式多种多样。档案的形式包括载体、制作手段、表现方式等。从载体来看,有甲骨、金石、缣帛、简册、纸质、胶磁等;从制作手段来看,有刀刻、笔写、印刷、复制、摄影、录音、摄像等;从表现方式来看,有文字、图表、声像等。
4、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性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其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地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4.什么样的是原始资料
新民事诉讼法解释:第六十九条【视听资料作为证据】
第六十九条 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调查人员调查收集计算机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应当要求被调查人员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提供原始栽体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复制件。提供复制件的,调查人员应当在调查笔录中说明其来源和制作经过。
本条为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视听资料的程序性规定。
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图像、音响及电脑等贮存的数据资料等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形式。视听资料不同于书证和物证的证据,具有下列特征:
(1)信息量大,象电脑软盘可以贮存的大量信息,能够通过音像的连续播放以再现案件的真实情况。
(2)便于保存。像录像带、光盘、录音带、电脑软盘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保存。
(3)反映案件事实直观、生动、形象,其中技术含量高,反映案件事实准确率高。
原始载体”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视听资料。像交通事故发生时的现场录像,修订合同内容的谈话录音等等都属于“原始载体”。“提供原始载体确有困难的”,一般指原件遗失坏,通过翻录、复制、拷贝等方式取得复制件。
视听资料虽然有许多优点,但视听资料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操作方式或技术手段将视听资料予以剪接、伪造、修改等,法官很难识别。认定视听资料作为证据使用,应严格遵守法律及本《若干规定》,履行法定程序,辨别真伪,体现程序公正原则,追求案件事实的法律真实。
5.原材料与原始材料
原材料 即原料和材料。
原料(raw material)一般指来自矿业和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产品;材料(processed material)一般指经过一些加工的原料。举例来讲,林业生产的原木属于原料,将原木加工为木板,就变成了材料。
但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对原料和材料的划分不一定清晰,所以一般用原材料一词来统称。原始资料(firsthand data,original data):在所有地质调查工作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第一性资料)都称原始资料。
简介 原材料即原料和材料。原料(raw material)一般指来自矿业和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产品;材料(processed material)一般指经过一些加工的原料。
原材料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修理备用件、包装材料、外购半成品等。原材料是企业存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种、规格较多,为加强对原材料的管理和核算,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
种类 原材料可分为:原材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修理用备件、包装材料、燃料。原材料按其存放地点可分三类:在途物资,库存材料,委托加工物资。
原始资料是进行各项综合整理、分析研究的基础。如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原始资料包括:地质观察路线、实测剖面、矿点检查、物化探工作等的原始记录和图件;各类岩石、矿物、古生物标本和各种样品采样、鉴定记录;金属量测量(包括水系沉积物测量)、重砂分析、薄片等的分析鉴定成果;还有各种数据、登记卡片、登记簿、数据处理程序及记录等。
上述资料的齐全、详细和可靠程度,将直接影响地质图件的质量和地质矿产的研究程度。收集原始资料的基本方法 编辑 首先,要明确资料的收集范围,如地域范围、时间范围,编专业志还要限以专业范围。
地域范围是根据行政区域所确定的范围,但应注意收集有关部门经济、文化辐射与被辐射等超越地域范围的资料。时间范围是每部志书凡例所规定的上下限。
专业范围,凡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均在范围之内,应注意打破部门界限,不要收集专业以外的非专业资料。其次,要了解资料的来源,资料来源极其广泛,根据资料的不同存在形式,一般分为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传资料、音像资料、图片资料。
其中文字资料是编修地方志主要的资料来源,涉及面广,主要包括档案、报刊、史志、谱牒、私人著述、工商实业资料等方面。实物资料,指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如文化遗址、古墓葬、文物、金石、地图、艺术品、建筑物等,都是考察和研究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料。
我国历史上编史修志,都很注重实物资料。口传资料,包括口碑资料和口头回忆资料。
如民间流传的故事、典故、民歌、民谚、民谣、方言、曲艺和历史见闻、回忆等。根据不同的资料来源,可以采取不同的收集方法。
1、文字资料收集方法。文字资料需要借助各种目录索引,有的放矢地收集。
一是图书目录,二是报刊目录,三是档案目录,四是传记资料索引。2、实物资料收集方法。
对本地区的山川、景物、道路、古迹、文物等要进行实地考察,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观测记录,可以采用文字描述、测绘、拓印、摄影、录像等手段。3、口传资料收集方法。
口传一般通过采访获得,采访形式可多种多样,如登门拜访,开座谈会、发函征询等。民歌、方言、曲艺等必须做录音。
4、音像资料收集方法。一是收集音像资料原件,二是通过复制的办法取得所需要的资料。
5、图片资料收集方法。除了收集原件外,应广泛收集影印件,如图片集、地方志、年鉴、期刊及其他图书中的有关部门图片资料。
着手收集资料之前,应编制收集资料提纲。提纲是根据志书篇目编制的,逐一注出资料的详细来源。
此外,还需要合理地安排好工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步骤通常有如下七先七后:(1)先普查后细查。
先根据所收集资料的存在形式和来源,做好普查工作,编出一个资料目录,然后再依照目录作深入细致的查阅、收集。(2)先内后外。
先查阅本单位、本系统收藏的档案资料,后去外单位、外系统、档案馆、图书馆查阅,避免盲目地去外单位收集本单位已有资料的情况发生。先本地区,后外地区。
本地区确实查无的资料,再去外地查阅。(3)先口碑后文献。
应缓收文献资料,迅速抢救活资料。(4)先文字后实物。
文字记载不全,或有疑问,再进行实地考察。(5)先古后今,由远及近。
当代历史资料极其丰富,知情者多,可以放后收集。(6)先易后难。
对于个别收集难度较大的资料,可以放后一步进行,先收集那些省时省力、易查易找的资料,然后再集中力量解决难度较大的资料收集问题。(7)先直接后间接。
不论文献资料,还是口碑资料,都要先收集原始的第一手的,没有经过加工的资料。在确实查无直接资料的情况下,再行收集间接资料。
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些步骤可以同时并举,或交叉进行。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反复查访,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先入为主,执一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