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序十三跋》里面的《兰亭序》墨迹是谁写的
书法家是擅长书法的人;具有汉字书写能力,并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以书法为主要创作的艺术家。或者说,是精通书法的人。
因此,王羲之,其代表作为《兰亭序》;颜真卿,其代表作为《祭侄文稿》;米芾,其代表作为《蜀素帖》;赵孟頫,其代表作为《胆巴碑》;王铎,其代表作为《拟山园帖》;吴昌硕,其代表作为《西泠印社记》。碑帖. 过去俗称“黑老虎”,它既是一种有文化历史内涵,又有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品。
前辈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还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这样就成了碑帖(bēi tiè)。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可石上汇集而成。
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
2.赵孟頫在定武兰亭题跋的全部具体内容是什么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九月,赵孟頫由湖州乘舟北上赴京。从送行的独孤长老处得定武兰亭墨拓本(五字已损本)。舟中一月有余,赵孟頫对“独孤本”时时展读、临习,颇有心得,先后写下十三段跋文,后人称之为“兰亭序十三跋”。
第一跋: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
独孤名淳朋。天台人。
第二跋: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於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子昂。
第三跋: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十八日清河舟中。
第四跋:河声如吼,终日屏息。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盖日数十舒卷。所得为不少矣。廿二日邳州北题。
第五跋: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僧”字旁有行间夹注:“名正吾,号东屏。”)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从其借观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第六跋: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县。廿六日早饭罢题。
第七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廿八日。济州南待闸题。
第八跋: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急登舟解缆,乃得休。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第九跋: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十月一日。
第十跋: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麤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政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书。
第十一跋: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闸书。
(同日又临兰亭序,序后有“同日临此”四字。)
第十二跋:余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七日书。
第十三跋:兰亭与丙舍帖绝相似……
3.秋天山水画提跋
题跋是书写于书籍、碑帖、书画作品的品评、追述故事、考证版本及渊源等方面的文字。若是书画家本人所题,称为本人题跋,他人所作,称为他人题跋。同时还分为作者同时代人题跋,或者后人题跋。后人题跋往往是一些考证的内容,当然也有纯观赏性的。总之,题跋分为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里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宋)苏轼《题王晋卿画后》
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
——(南宋)马远《踏歌图》
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清澈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渔舟。
——(宋)钱选自题《秋江待渡图》
东风一样翠红新,绿水青山又可人,料得春山更深处,仙源初不限红尘。
——(元)张圭题展子虔《游春图》
丰草茸茸软似茵,长松郁郁静无尘。相逢尽道年华好,不数桃源洞里人。
——(元)黄公望《题赵松雪山居图》
谁家亭子傍溪湾,高树扶疏出石间。落叶尽随溪雨去,只留秋色满空山。
——(元)黄公望自题《秋山林木图》
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俑陂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元)黄公望题倪瓒《六君子图》
屋角春风多杏花,小斋容膝度年华。金陵跃水池鱼戏,彩凤栖林涧竹斜。 闷闷清谈霏玉屑,萧萧白发岸乌纱。而今不二韩康价,市上悬壶未足夸。
——(元)倪瓒自题《容膝斋图轴》
危栈粘天路不分,鞭丝帽影印斜曛。半程微觉驴鞍湿,记犯山腰一阵云。
——(元)林纾自题
客来客去吾何孤,山静山深事亦无。一卷《黄庭》看未了,紫藤花落鸟相呼。
——(元)王蒙自题《茅屋讽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