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名老中医有谁及他们的学术思想
先看一下三位中医界权威人士谈中医的情况: 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名老中医): 20世纪我国文化学术界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与认识欠全面,认为要发扬中医,必须用西医的模式及理论去帮助中医药学。
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中医药学无论医、教、研,都借鉴西医的模式,表现出来一个很强的倾向,就是把中医导向西医的评价体系和轨道当中。但由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西医的模式给中医药学术带来的束缚多于帮助,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点,今天应该是觉悟的时候了。
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是宏观医学,两者都是科学。但现在大家只承认西方的科学模式才算科学,虽然中医能治好西医治不了的病,但是与该模式不符,便是“不科学”。
不知道这是不是文化上的西方霸权主义? 所有的中医都要温习、钻研、挖掘中医的经典和文化精髓,这才是正确的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千万别搞错了,误以为把中医改造成西医就以为是中医的现代化。
也不要以为把中药打入美国市场就是现代化、国际化,错了,我们发展中医药不是为了让西方接受。这不仅涉及民族的自尊,应该搞清楚现代化不是目的,服务人群才是目的。
首先应该为13亿人口着想,保护好中国人的健康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 游向前(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 据我了解,目前国外医学界一般认为医学分主流医学和替补医学两种。
在中国,西医目前已经取得了主流医学的地位。主流医学之所以承认替补医学的存在,是因为人的生命有限,减轻病痛、延长生命是很现实的需要。
西医至少在目前还无法包打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在现有的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中寻找其他方法。 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而中医把医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用哲学化的语言表述病症,用理论指导治疗过程,是替补医学中最系统最悠久的一门方法,可以说是生命力最强的古老医学。
去年成功治疗“非典”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 邓铁涛:“非典”是温病的一种,而中医治疗温病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
去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两个附属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非典”,疗效显著。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收治的36例“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医护人员无一人被感染。
绝大多数患者痊愈出院,没有任何后遗症。患者平均退热时间2.97天,平均住院天数8.86天(不计自动出院者)。
这些病例均用西医方法确诊为“非典”,用中医药治疗后,再用西医方法确认痊愈,均有严格的病案记录。 我们国家重西轻中的现象严重,西医有点小成绩就宣传,中医有点成就,先说“不知道是不是可靠”;即使被证实了,还要想方设方去否认。
其实像出血热之类比“非典”更厉害的病,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流行性出血热,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研究组治疗,中医组的死亡率是1.11%,西医组的死亡率则为5.08%。 刘立红(南京中医学院医学博士,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 中医落到这样一个地步,不能不令人生疑。
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中医院搞临床,这家中医院有一条明文规定,发热病人用中医治疗,如果3日内不退烧,就一定要上西药。为什么中医院不规定用西药退烧3天不退,必须上中药呢?难道真正的中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吗? 近10年来,中医界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临床疗效上不去?中医理论已经形成2000多年,会不会因为理论落后所以不能为临床提供有效指导呢?于是就有人提出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问题。
我想问的是你真正弄通中医理论没有?把原因错误地归结到理论落后上,那我们就会形成真正的倒退和落后。问题并不出在理论上,而是出在我们的认识上。
在西医里,理论和应用之间有一个庞大的技术中介,整个现代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在为这个中介服务,这使得医学理论的应用非常方便。而中医没有这个中介,完全靠医生自己把握。
在现代科学面前,精英是可以复制的。而中医没有这个方便,理论再好,如果你不能把握还是零。
中医的落后就落后在这个环节上。中医的现状就出在我们自身对理论的领悟和运用技巧上面。
这个理论不但适用以往,而且能够解决21世纪的问题,非典就是一例。 《内经》将医生分上工与下工,张仲景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而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识,都是从已病的层次上去认识;我们采用的现代中医教育路子,只是一条培养下工的路子。 游向前:的确,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在西医里各种先进的科技应用速度很快,所以西医诊断的技术进步很快,但其治疗的进步比诊断要慢得多。
很大的原因是药物的发现慢。西医的药物发明通常都是发现肌体或缺或多某种物质,然后化学合成近似物弥补,先在动物体上做实验,然后在人体上试用,出现问题后再改进,或减少其副作用,或停止使用。
中药一开始就是以人体为基础进行实验,有几千年的实验基础。而西医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尤其是药物治疗史只有200多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药是安全的有效的。
并不是说中药就没有副作用,但是中医很。
2.晁恩祥的学术思想
晁恩祥教授学术上重视理论与临床的联系与指导,重视继承与发扬,重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重视中西医两法,中西医并重,中西链接;认为当一名中医更应注重不脱离临床,临床是为学术发展、经验的积累及科研教学提供了基础,敢于去面对疑难病探讨规律,重视要正确面对中医药不良反应。对呼吸、消化系统疑难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尤专于肺系病的诊治,对中医肺系疾病的理论造诣颇深,在继承中医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肺系病发病的特点,在临床中发现了风咳、风哮等一系列风邪为患的肺系病的特点,在国内首先创立了“从风论治”风咳、风哮的学说,从风立论,以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气道挛急等为基本的病因病机,独自创立“从风论治”应用的“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利咽、降气平喘”法治疗风咳、风哮等肺系病的独特方法。临床疗效显著。并与西医之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症状学、病因、病机证候学、理法方药、证治规律等方面对肺系病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得到了中医学界的认可和引用。
3.李士懋的学术思想
形成了“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思辨体系。即:第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第二从整体观出发,第三以虚实为纲,第四以脉定证,第五动态辨治,第六崇尚经方。
具体学术思想体现:第一在脉学方面,提出脉诊在四诊中当居四诊之首,权重占50—90﹪,以脉定证,法依证立,方由法出,方无定方,法无常法,谨守病机,园机活法。第二在温病学方面,提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温病只分两类,温热与湿热,不存在伏气温病,温病的治疗大法为:“透、清、滋”。第三对汗法的见解,认为发汗法不仅用于表证,而且大量用于里证。发汗法用于寒凝证的治疗,并提出寒凝证的标准,即脉痉、寒象、疼痛。第四火郁发之。对火郁概念、分类、病因病机、传变、临床特点、涵盖范围、治则、治法、方药等,尽皆论之。提出脉沉而燥数,是诊断火郁证的重要指征。
总之,在临床上遵从传统的中医理论体系,即“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对西医知识积极借鉴,但不以西医理论指导中医诊治和用药,也没有僵死固定的套路,追求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是方无定方,法无定法,谨守病机,灵活辨治。
4.什么是中医学术
《黄帝内经.素问》对中医的语义取源为:上医治国,中医治病,下医治病。
因此原意中医并非是一个医学范畴的名词,而是对从医者的一个级别界定。古代对行医者要求十分苛刻:十患全愈者为良医,十患不愈一二者为庸医,十患不愈三四者吊销行医资格。
中医的定义是:“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对病人不良生活习惯,错误行为意识等综合调治,而治病救人的医师”。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也是中国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
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自《黄帝内经》的诞生,做为中医的起源有两千三百年的历史了,但中医始终没有定义,著名中医药研究专家魏新华给中医下了定义。两千三百年的历史中不知有多少亿的中医人士,但却没有人能有这种哲学的理论概括能力。
而中医本身又被称为是哲学医学,可见这其中有太多名不符实的不协调 概述 中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
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 阴阳之说已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已经具体化了。病理类阴阳关系就是氧化(衰老)和抗氧化(抗衰老)关系。
用药的最终目的不是治病而是协助病人恢复人体的脏腑功能达到痊愈,治病是过程,而不是目的,过程是标,康复是本。因为以往中医概念理解的误区,我们看到的是无论是所谓的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对着病症下手(我们严格的应该叫所谓的中医为“下医”)。
结果是“本末倒置,“病症没有了,病却越来越多”。例如明朝之前只有肺癌(肺痈)和乳腺癌(乳痈)的记载,而如今癌症的品种是越来越多。
氧化损伤是所有非器质性损伤之母,这个理论已经被中国抗氧化领域的权威同济医科大学吴志刚教授所证实。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
“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腑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密切相关。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中医别名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岐黄 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
现存有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医中圣手 《孔子传》载:“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即无所不通。手,指专司或专情其事的人。
医中圣手即是对医生精湛医术的高度称赞。 扁鹊卢医 《史记。
5.吴佩衡的学术思想
吴佩衡先生得学于郑钦安火神派学术思想,多注重扶人之阳气,擅用附子,长于使用经方,应用附子,胆识过人,对疑难重证、失治、误治之阴寒重症,每以大剂附子力挽沉疴,处方每剂附子辄用60g,重则每剂250-500g。先生的主要著作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伤寒与瘟疫之分辨》、《麻疹发微》、《吴佩衡医案》、《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古今谈》、《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医药简述》、《伤寒论新注》等。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引用郑钦安的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处处发扬郑氏学说,如总结辨别寒热证的十六字要诀:寒证“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热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这些均来源于郑钦安的阴阳辨诀之中,出于一源,可谓是进行简化、深化郑氏的阴阳辨证之法。与郑钦安一样,吴氏临床擅用四逆辈之类、郑氏创用方及自创用的回阳饮(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等方剂。吴佩衡先生精辨寒热、十六字诀,推重阳气、擅用附子,崇尚经方、善用峻药,独步医林,为后世学习火神派的扶阳学术思想留下了重要的学术经验,可谓是当代火神派重要传人、重量级人物之一。吴佩衡从事中医和医学教育60多年,擅长中医内、妇、儿科,学术上多尊重内经、难经、仲景学说。在实践过程中,继承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开创滇省经方学理,对云南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他强调贵在早治、急治,以免导致病邪传里。伤寒表症初期,他能切实地把握住“太阳”这一关,采用桂枝汤、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剂分别施治,对症下药,一汗而解。他对阳虚阴寒症治疗经验尤为丰富,极为尊崇《伤寒论》“温扶阳气”的治疗法,主张抓住温扶先天心肾阳气这一主要环节,才能获得阳复阴平,克敌制胜效果。尤为可贵的是:对于因附子煎煮不透而发生乌头碱毒性反应的病人,他用煮透的附子水或四逆汤加肉桂予以解救,收到显著效果,此为突破性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