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草书写"素洁桥畔水东流,雅致琼花醉暖风
素洁桥畔水东流, 毛笔草书写法:
雅致琼花醉暖风。 毛笔草书写法:
桂渚烟生谁与共, 毛笔草书写法:
林湖一树待君红。 毛笔草书写法:
2.图中草书所写是什么
舟移渚石我心动
舟
移
渚
动
3.如何欣赏草书
这有一文:如何欣赏草书 一、在轻重缓急的笔法中欣赏和谐美 笔法是书法的基本要素,是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创造的,中国毛笔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写出千变万化的、富于质感的点线,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书法世界,给欣赏者以美的感受和无穷的想象空间。
一是互相对应、和谐统一的笔法,构成草书的基础美。草书将相互对立、各不相同的用笔方法揉合在一起,以充分地表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这是草书美的基础。
其中,提按是最基本的笔法,按是笔毫下压,力注毫端,给人以沉着稳重之感。提则将笔上提,笔轻轻摩擦于纸,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提”与“按”在运笔中交互使用,方能形成妙趣。草书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锋取其浑劲,侧锋取其妙美,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耀精神。
这种笔锋的结合运用,形成了矛盾的统一。草书用笔圆转,内含筋骨,折笔要方圆交替自然,忌臃肿。
转折笔法以圆笔为主,显飞动流杨,通过暗按、驻留等手法,掺以方意,使转折抑扬顿挫,方圆兼备,可以使作品变化无穷。二是开朗流畅、疾徐交替的运笔,形成草书的动态美。
行笔流畅自然是草书的最基本要求,行笔的速度决定线条的节奏感。草书的疾是指笔势较速如脱缰骏马,气势宏大,但要求疾而不滑。
“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
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2)。
草书的徐是将迅疾的行笔之势舒缓下来,在运笔中体会行笔细致微妙的动作,运用疏密横斜之态,体现草书在动态中的美感。笔力凝重时入木三分不滞痴,笔力轻细处贵能不轻忽飘浮。
该虚处且虚,该实处则实。实处大巧若拙,朴厚而含蓄,虚处若即若离,妙趣横生。
还应能擒能纵,能放能收。铺展时,线条圆健浑厚,敛束时,如柳条银丝,柔中有刚。
二、在对立统一的结体中欣赏平衡美 草书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居动以治静”(3)。而草书“居动以治静”的因素很多,结体便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草书的结体又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一是在不平衡中看到美。草书的美“不贵平正安稳”,而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寻求美。
所谓动态平衡,就是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形成动态的整体,如对称、呼应等。结体时,不求四平八稳,只求开合均衡。
主笔表现力的方向,副笔表现个中小趣。表现力时追求刚健,表现趣时,追求韵味,在不平衡中追求美的感受。
二是在动态变化中体验美。动感是草书最显著的表现形式。
“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4)草书讲动势,动之至极为险,草书的奇险,为结体之最高境界。
它要求结字俯仰得宜,左右相揖,顾盼有情,均衡有度。同时,设险又能破险,才能“化险为夷”。
所谓“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正是独具匠心的险与平的辩证统一,是草书中动感的表现形式。三是在疏密开合中感受美。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白手法,是谋篇布局的最高境界。这一手法,不仅可以造成字势的千姿百态,又可以构成章法上虚实相生的美妙节奏。
它采用夸张的方式,在疏处有萧散开放之感,如入宽广辽阔的草原,具有抒情豪爽之意,密处严谨紧凑,令人有端庄严肃之感,让人处事严谨。总之,密而不翳,疏而不凋,疏密适宜,才能是草书更加美。
三、在计白当黑的章法中欣赏整体美 计白当黑是章法的基本要求,它运用草书的点线、结字、行气等等完美统一的要求,给人以整体感受,或端庄肃穆,或纵横恣肆,或清逸俊雅,或茂密豪雄。草书的不同格调、不同风格,正是通过章法的多样性体现出来,给人以丰富多样的美的感受。
一是空间布局的呼应美。草书的章法须要有通篇的考虑,积字成行,积行成篇,追求字与字、行与行的错落变化,相互烘托映衬,犹如音乐之和声,复杂而又和谐,变化而又统一,形成相互顾盼、前后呼应的格局,这是草书美的特色之一。
一方面,要求变、求异、求动,在字与字、行与行上,要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前后呼应,左右映带。另一方面,参差多变又必须统一于通幅的贯气,即笔笔相生,字字相生,气脉相通,前呼后应。
总之,要参差而均衡,变化而统一,对比而调和,承上而启下,,左顾而右盼,曲中见直,达到笔笔有神、字字有韵、行行有气、布局奇稳、墨趣横生的效果。二是墨分五色的层次美。
“计白当黑,知白守黑”是调动黑与白一同来创造美,墨分五色,是调动墨色的不同层次来完成书法美的创造。特别在草书中,墨色运用得好,会为整幅作品增添许多妙趣。
“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更从无笔墨处参法度,从有笔墨处参神理。”(5)墨有浓艳丰腴、淡逸清虚之别,干湿浓淡,笔墨交辉,变化多端,则更增添草书的节奏感,使其更富于墨趣。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出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6)欣赏草书是主客观相结合的过程,同样的作品,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可以理解的。
4.怎样欣赏草书或草书作品的优劣
如今很多人都喜欢欣赏书法,而且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就教你如何欣赏草书,希望可以让您对草书有更深刻的了解。
书法是极具个性化的艺术,几千年来备受人们的喜爱,它在中国人的心中犹似音乐在西方人的心中一样,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因为它极具个性化,让人难以捉摸,所以历来就有如何欣赏的问题。
唐孙过庭曾感慨万千地说:“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辙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竟然会有好的看成坏的,坏的看成好的。
尽管历代对书法欣赏问题论述甚多,但往往用语简赅,词藻华丽、骈文玄奥,读后使人徒感高深,难以理解。所以,直至今日,书法欣赏依然是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所共同注目和感兴趣的问题。
“金陵八家”之一的龚贤也说:“作画难而识画更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作为形象艺术的绘画的鉴赏尚且如此之难,那么,属于抽象艺术的书法作品识之就更难了。为此,有必要谈谈草书艺术的欣赏问题。
书法欣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要从一根根线条和空间布白中理解书法家的思维,情感,技艺,品性,修养是不容易的。
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得出公正和确当的评价。但是由于欣赏者的修养不同;品性不同;志趣爱好不同,对艺术理解的角度不同;以及审美力的高低,包括时代的隔阂,无端的偏见等;都可以使欣赏的主观看法与作品的客观实际不十分符合。
即使以论书十分精辟而著称的米芾,在评唐朝颜真卿的书法时也说:“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贬得更甚时说:“颜柳挑剔,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也。”
此处所谓的古法,是以魏晋、二王的法式为坐标。对颜真卿的“变法出新意”之举,自然是不满意的,这是审美观不同所带来的偏见。
明朝沈度被永乐帝朱棣称为“我朝王羲之”,蒙受恩宠。比为右军,其实际相去甚远,自是溢美,永乐帝有篡位之嫌,犹恐文人谤已,所以有此笼络文人之言,以示朝出圣贤,巧妙地标榜太平盛世。
这种有意拔高的评赏,是有其政治目的的,所以也是不会公正的。清末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一书,影响很大,有“尊碑卑唐”之论,乃是为提倡碑学而作出的偏激之词。
南北朝碑固然有其非凡的价值,唐楷又何可轻薄,尽可以互为补充,殊途同归。任何艺术都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存在,完全不必抑此扬彼,故作贬褒。
以上仅是举例,说明品评书法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推而广之,在书法欣赏中更不能随心所欲,妄加论断。
当今碑学,帖学时有争论,其实,帖学极尽幽远绰约之美,如清风、如彩霞、如幽篁,如碧溪,可得春风荡漾,沁人心肺之乐;碑学极尽雄健旷达之美,如崇山,如原野,如林海,如长江。高山大川有雄旷之美,小桥流水得幽静之雅,阳刚是美,阴柔也是美;这是渊源流泽、地理环境、风俗习性、审美情趣等因素所形成的。
世界上缺少那一种美都不行,没有阴柔就无所谓阳刚,没有阳刚也无所谓阴柔,这就叫相辅相成。当然,爱好可以不同,但品评应该公正。
欣赏书法实际上是欣赏者的心理与书法家的作品在进行交流,是二者间的一次心灵的撞击和合作。这种交合沟通绝非易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书法家的作品要技巧纯熟,意图明朗。欣赏者对书法艺术要有一定的理解和实践能力,要了解历代书法名家、流派及其代表作;要懂一点笔墨技巧,有一点历史知识,包括多看多写这两方面,不然对书法艺术的内在秘奥是难以洞察的。
那么,怎么才能具体理解和欣赏富于变化,具有生命力的书法艺术呢?简言之,可以从“形质”和“性情”人手。 书法作品是书家手中的笔在纸上运动时的真实记录,任何细微变化都一览无遗地袒露在纸上,成为通常所称的墨迹或笔迹。
在墨迹中色含着两种因素,一种是“形质”,一种是“性情”。形质是指点画的外形和内质,字的构成,它包括线条、重心、笔势三要素。
同时,书法作品又体现作者之精神、气质,故其面貌因人、因时而异,这种艺术个性的流露谓之性情,它包括气韵,风格,墨趣之要素。性情则人各有别,千变万化。
欣赏书法若能抓住“形质”和“性情”这两点,那就是抓住了核心问题。 形质完备即是点画的外形和内质都符合笔法和字形结构的原理,即成有法之书。
具此基础,才有可能使性情得到充分的表达。因为,性情是书法家内心的独白,其中包含作者的气质、禀赋、个性、修养、学问、识见、品德以及情绪的变化等,不是单靠功力所能达到的。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当形质和性情达到和谐统一时,作品才具有个性风格,方有艺术性可言。
当然,形质和性情是相互渗透和促进的,众人临同一本帖而面目各异,即是不自觉地渗入了自己的性情。而优秀的书家必须有意识地将深邃的情感融化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从而形成具有艺术个性之风格。
欣赏书法实质也是学习,欣赏时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力口深了,从而也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所以说,要提高创作能力,必须提高欣赏能力,反之,自己的艺术水平上升了,那么欣赏和实践能力也就能交替上升。
所以,书。
5.东坡画扇翻译
译文:
苏东坡 在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拖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
先生于是把那人召来询问,(欠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父亲去世,而又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寒冷,做好的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故意欠他钱。
先生仔细地看了他很久,说:“暂且拿你做的扇子来,我来帮你开张。一会儿扇子送到,先生拿了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用的笔书写行书、草书,画上枯木竹石,片刻就完了。
就把写画好的扇子交给那人说:“去外面快卖了还钱。”那人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走。刚出了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着来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拿的扇子马上卖完了,来得晚的人想买也买不到,甚至到了非常懊悔地离开的地步。
卖扇子的人于是全部还清了欠款。整个杭州郡的人都称赞感叹(这件事),甚至有感动得流泪的人。
原文: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有陈诉负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⑨随意作行书草圣⑩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出自宋·何薳《春渚纪闻·卷六 东坡事实·写画白团扇》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苏东坡是北宋当时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大书法家。他尤其喜欢画枯木竹石,书法则自成一家。
东坡画扇这则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苏东坡的书画在当时的影响,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他为政宽和,为人仁厚。东坡画扇则比喻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
苏轼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乾通六年,赠太师。
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与《前后赤壁赋》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中《黄州寒食诗帖》书法写得生动活泼,气宇轩昂,用笔由慢渐快,由细渐粗,起伏跌宕,错落变化,苏轼书法字里行间充满内心情致。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