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有为的贡献(简便,如“公车上书”)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上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中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兴民权、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仍然应当重视。
一、对宪法的贡献
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
主张君主立宪
提倡权力制衡
民权思想与政治观
主张实行地方自治
二、康有为的书学思想
后人了解康有为,大多基于“戊戌变法”。事实上,康有为在书法艺术方面所作的贡献,绝不比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逊色。他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继阮元、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家。他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康有为读后感
浅谈康有为
康有为当算是中国近代史中较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了,他的那些作为,如“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启蒙运动”这些是他一生中辉煌的成就;但是他也有一些事又为后人颦眉,如发表《孔子改制考》、后期加入保皇派、固守改良反对革命。因此,康有为如同历史上的所有人物一样,在我们评价他时需要有客观的立场,从辩证的角度去加以评判。
对于康有为的功过,近代的人们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中,绝大多数是围绕着康有为一生中最大的举动——戊戌变法而展开的。戊戌变法作为近代救国改良运动中最初步的尝试,它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也表明了我国近代改制运动的开始。因而康有为作为这次维新运动的领袖,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容否定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戊戌变法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那次以康有为为倡导的改良运动,虽然通过光绪皇帝的同意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学习西方政治文化的改良,并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些举措都令人为之振奋,但是这场运动最后却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在同年的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康有为等戊戌人士被迫逃往海外。而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更是为改良献出了生命。这场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运动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我们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过于弱小以及我国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所导致的,但在这里我也不得不对康有为当时的一些做法提出一些异议。我认为康有为的某些行为也对变法的失败有一定的影响。
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的领袖和主要策划者,在变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说,他承担着大于其他变法者的责任。但是,在我从很多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记载中了解到,康有为面对他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有逃避的嫌隙。
首先,康有为在这次变法上操之过急。对于变法革新,康有为似乎想到太过于简单,好似颁布几个 “除旧革新”的法令便可以让中国几千年的习性突变。就是维新变法那短短的一百来天时间里,维新派便发出了有关的“上谕”达110多件,但是这些“上谕”的绝大部分都不曾被真正实行过。历来的改良都坚持迅速渐进的原则,像日本的明治维新、英国的君主立宪等,“改良”的性质便是缓慢的对社会国家进行引导。因而,康有为这种急行军似的改良怎么可能成功呢?
其次,他对于“变法”仅处于一种形式化的表面而没有更加实际的做法。康有为似乎对光绪皇帝过于的依赖,似乎这个年轻皇帝颁布一些政令“变法”便成功了。这一点,我从他本人的一句话中便得到了认证,他在《请御门誓众摺》中写到:“令群臣签名具表,咸去守旧之谬见,力图维新。……一日之间,风云俱变,更月得数诏颁下,则海内皆动色奔走矣。”正是基于这种心理,他在时机尚未成熟时便发布了一些严重撼动封建势力的政令,因此,在“易服” 、“断发”和“改元”的建议提出来时,变法便开始陷入困境。在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说的清朝,他的这些政令无疑是将变法者全推入了危险之中。
再者是康有为在变法中匆忙裁减和严厉处理官员,他没有通盘筹划和妥善安置、耐心说服下,突然下令裁去一大批闲散衙门和冗员,导致了四面树敌。那些受到处理的官员当然会不平,都加入了反对戊戌变法的战斗中去了,间接地增加了变法的阻力。
最后,维新变法缺少中央地方的官员及民众的支持,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脱离群众的活动使得变法难以彻底,这是康有为最大的失误之处。维新变法的几乎每一项变法措施都涉及到千家万户,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但由于这场变法缺少必要的步骤和充分的宣传、组织工作,使得广大人民根本就不知道那“戊戌维新”是干什么的,这种脱离群众的变法无疑是不会成功的。(就这一点,日后孙中山先生等革命派早期的革命中也同样存在着这个错误)而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康有为虽然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发展现代经济的改革建议,但在现实中,却始终不能摆脱传统文人的心理,只知道一味把自己的政治命运和皇帝、官僚连在一起,对商人怀着根深蒂固的轻蔑。他热衷于利用新兴的社会阶层的经济力量,但却全然不顾他们的权益。得不到资产阶级的支持,使康有为的变法同资义改良背道而驰。
我认为正是康有为的这些错误行为,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之一,“公车上书”仅是变法的第一步,而在这之后还有更多的更难的路要走。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变法当中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可是近代史上的这次改革运动,依然留给我们许多可贵之处。我们依然要在历史中寻找我们今天发展的路途,正视历史,勿忘历史,在历史中寻找人生的真谛。
3.对洋务运动和公车上书的看法
常识上,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标签与内里时常是两回事。比如康有为编造的关于“公车上书”的假新闻,作者就有观照历史的通达之判:“在他身上,既有关心国家命运,希望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和奋不顾身地投入现实运动的实践精神,又有急功近利、虚荣自负、狭隘偏激的性格缺陷,这就是历史给予中国的不成熟的改良维新运动的领袖形象。”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四月二十二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五月二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因为过去的举人都坐公车,所以这次上书请愿就被称作是“公车上书”。这次上书,都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经签定,无法挽回为理由,拒绝接受。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公车上书”被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公车上书”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指出前三项还只是权益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4.康有为的贡献(简便,如“公车上书”)
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
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上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
在中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兴民权、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仍然应当重视。
一、对宪法的贡献 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主张君主立宪提倡权力制衡民权思想与政治观主张实行地方自治二、康有为的书学思想 后人了解康有为,大多基于“戊戌变法”。事实上,康有为在书法艺术方面所作的贡献,绝不比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逊色。
他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继阮元、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家。他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著的《广艺舟双楫》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康有为公车上书的感悟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