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纬度的书写顺序
一般是先写纬度,后写经度,中间用逗号隔
1 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划分180度称为东经,用”E”表示,向西划分180度为西经,用“W”表示。
2 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0度,向南北各分出90度,南北极的读数均是90度,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
3 我们习惯上是说“某地的地理位置的经纬度是多少度”,经纬度的顺序是先经后纬.但书写上却是先纬后经。
拓展资料:
例子:1.比如北京的经纬度的书写:用文字书写是北纬40度,东经116度;用数字和字母书写是:40°N,116°′E
2.天坛的经纬度是:(39°52′48″N,116°24′20″E)
2.出生地和籍贯怎么填
1、两者的定义不同
籍贯: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出生地:即是出生的地方。
2、填写籍贯地址时会随着祖父的居住地有不确定性,而出生地是唯一的。
3、籍贯是一个人出生,上户口的时候就要填写,且终身不再更改的。所以先有籍贯再有出生地,上了户口,才能表明你的出生地。基于出生地原则,在当地出生的孩子,就拥有该国的国籍,而不管其父母是不是该国公民。
扩展资料:
填写籍贯时,具体到县(市)即可,不需要更细化省/自治区/直辖市 + 区/县。
一般区域:
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县/县级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
省级和县级、镇级行政区划中间不写地级区划(地级市)名称。把如今的行政划分地对照 祖辈的长久居住地。
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区:
自治区/省/直辖市+自治县/县/县级市+民族乡/乡/镇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旗/自治旗(县级)/县/市辖区/县级市/+民族乡/乡/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籍贯
3.填写地址时的“地(市)”和“县(市)”怎么写
地(市)是指地级市;县(市)是县级市,二者是不同的行政区划。
一、二者定义不同1、地级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是中国的第二级地方行政区,属地级行政区,因其行政建制级别与地区相同,故称“地级市”。地级市为省辖市,下分为市辖区和县、自治县,旗,自治旗。
2、县级市,是中国行政区划之一,在中国大陆地区,行政级别等同于市辖区、县等县级行政区。二、城市化的进程的程度不同 地级市明显比县级市的城市化进程更快。
地级市中人的非农村户口较多,大部分的人都摆脱了以农业为主的生存方式,做着相对来说不是很多的体力劳动。三、经济水平不同 地级市居民的经济水平稍微高一些,每年的年收入更高一些,能够自由支配的资金也更多,这也意味着地级市的生活水平更高一些。
四、基础设施健全程度不同 地级市的基础建设更全面一些,比如火车站什么的都有建设,在县级市里面许多的设施也很完善,比如知名的酒店、饭店以及知名的发大品牌等等,但总体来说不如地级市完善。扩展资料:一、地级市和县级市的设立标准 (一)地级市1、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5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0万人以上;2、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值占80%以上;3、地区生产总值在25亿元以上;4、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35%以上;5、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方可升格为地级市。
(二)县级市1、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方可撤县设市:(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2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15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80%,并不低于1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1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100元,总收入不少于6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2、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至400人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撤县设市:(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7万。
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业的人口比例不低于25%,并不少于12万人。(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并不低于1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80元,总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0%,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5%,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3、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以下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撤县设市:(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6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20%,并不少于10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60%,并不低于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0%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不低于人均60元,总收入不少于4000万元,并承担一定的上解支出任务。(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其中来自水普及率不低于5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4、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1)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
(2)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25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县。(3)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
(4)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地方设市时,州(盟、县)驻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6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4万。
5、少数经济发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的镇,如确有必要,可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
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500元,上解支出不低于财政收入60%,工农业总值中工业产值高于90%。6、国家和部委以及省、自治区确定予以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财政补贴县原则上不设市。
7、设置市的建制,要符合城市体系和布局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地质、地理环境条件。8、县级市不设区和区公所,设市撤县后,原由县管辖的乡、镇,由市管辖。
二、发展历程:1、专辖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到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以前,专区管辖的市称为“专辖市”,其行政地位与县相同;2、地辖市:1970年专区改为地区以后,地区所辖市(即原专区辖市)改称“地辖市”,其行政级别与县相同;3、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