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学校教育有哪些启示
第一,……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是书院教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最早的书院是由官方藏书;校书和私人读书治学发展为讲书或讲学的。……私人读书治学,待学有所得,闻名遐迩,就有人前来问难求教,逐步发展为聚徒讲学,……后来的书院差不多都是沿着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的。历史上有名的书院,大多数都既是当时一方教育活动的中心,又是著名学者探讨学术的胜地。……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大多是当时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又多为书院的主讲,这是书院的传统……。
第二,书院允许不伺学派相互进行讲学,建立了“讲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尽管这种“争鸣”还受到种种限制,但较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一般学校教育却自由得多。这是书院区别于一般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书院教学实行“门户开放”的办法,听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一个书院有有名的学者在讲学,其他书院的师生或远地慕名而来的学子,都可以听讲、求教,而且受到热情欢迎,并给予周到的安排照顾,打破了一般学校关门教学的风气,有利于学术交流。
第四,书院的教学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比一般学校只是先生讲,学生听,呆板、生硬的注入式教学优越得多。
书院教学一般是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许多名师都把指导学生自己读书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他们并将自己的洽学经验概括为读书的原则或程序,指导学生应读什么书,哪些先读,哪些后读,以及如何提高学习的效果等。……
学生读书重在自己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或疑点进行讲解,所以书院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生读书要善于提出疑难,鼓励学生问难论辩。早在唐代朱弼在任庐山国学主讲时,就提倡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再详加剖析。朱熹特别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难。他认为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他在白鹿洞书院时,常常亲自与学生质疑问难。吕祖谦在丽泽书院讲学时,提出求学贵创造,要自己独立研究,各辟门径;超出习俗的见解而有新的发明。他说:“今之为学,自初至长,多随所习熟为之,皆不出于窑臼外。惟出窠臼外;,然后有功。”
书院特别强调学生要作读书:日记。……
第五,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中国数育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这是在长期的私人教学中形成的。书院制度始于私人教学,以后也多属私人教学的性质,主讲书院的名师热心教席,慕名来学的生徒能虚心求教,所以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中也就体现得更为充分。
从事书院教学的名师,由于学识渊博,品德过人,所以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此外他们能够献身教席,热心育人,更使其受到学生的爱戴。当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还必须能够虚心求教,立志成人。但是主导方面还在教师。这是书院教学的名师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启示。
我以为,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第四、五两点。
赖功敏在《书院教育的“对话”精神及其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一文中提出:
“中国书院教育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在精神即‘对话’。这种对话具有自然特性,对人格形成实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它的实质在于通过对话达到一种真正的人性的觉悟。它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理想与知识独立的追求。正是通过对话这种生动而有活力的形式和过程,教育的陶冶力量才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并渗透到心灵的深处,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在特质,使完善人格的形成成为可能。”这种“对话精神”,不正是我们教育改革追求的方向之一吗?
2.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学校教育有哪些启示
第一,……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是书院教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最早的书院是由官方藏书;校书和私人读书治学发展为讲书或讲学的。……私人读书治学,待学有所得,闻名遐迩,就有人前来问难求教,逐步发展为聚徒讲学,……后来的书院差不多都是沿着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的。
历史上有名的书院,大多数都既是当时一方教育活动的中心,又是著名学者探讨学术的胜地。……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大多是当时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又多为书院的主讲,这是书院的传统……。
第二,书院允许不伺学派相互进行讲学,建立了“讲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尽管这种“争鸣”还受到种种限制,但较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一般学校教育却自由得多。
这是书院区别于一般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书院教学实行“门户开放”的办法,听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
一个书院有有名的学者在讲学,其他书院的师生或远地慕名而来的学子,都可以听讲、求教,而且受到热情欢迎,并给予周到的安排照顾,打破了一般学校关门教学的风气,有利于学术交流。 第四,书院的教学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比一般学校只是先生讲,学生听,呆板、生硬的注入式教学优越得多。 书院教学一般是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
许多名师都把指导学生自己读书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他们并将自己的洽学经验概括为读书的原则或程序,指导学生应读什么书,哪些先读,哪些后读,以及如何提高学习的效果等。…… 学生读书重在自己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或疑点进行讲解,所以书院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生读书要善于提出疑难,鼓励学生问难论辩。
早在唐代朱弼在任庐山国学主讲时,就提倡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再详加剖析。朱熹特别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难。
他认为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他在白鹿洞书院时,常常亲自与学生质疑问难。
吕祖谦在丽泽书院讲学时,提出求学贵创造,要自己独立研究,各辟门径;超出习俗的见解而有新的发明。他说:“今之为学,自初至长,多随所习熟为之,皆不出于窑臼外。
惟出窠臼外;,然后有功。” 书院特别强调学生要作读书:日记。
…… 第五,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相当深厚。中国数育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这是在长期的私人教学中形成的。
书院制度始于私人教学,以后也多属私人教学的性质,主讲书院的名师热心教席,慕名来学的生徒能虚心求教,所以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中也就体现得更为充分。 从事书院教学的名师,由于学识渊博,品德过人,所以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此外他们能够献身教席,热心育人,更使其受到学生的爱戴。
当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还必须能够虚心求教,立志成人。但是主导方面还在教师。
这是书院教学的名师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启示。 我以为,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第四、五两点。
赖功敏在《书院教育的“对话”精神及其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一文中提出: “中国书院教育有着一个重要的内在精神即‘对话’。这种对话具有自然特性,对人格形成实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它的实质在于通过对话达到一种真正的人性的觉悟。
它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理想与知识独立的追求。正是通过对话这种生动而有活力的形式和过程,教育的陶冶力量才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并渗透到心灵的深处,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在特质,使完善人格的形成成为可能。”
这种“对话精神”,不正是我们教育改革追求的方向之一吗?。
3.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怎样认识这种学习方式的价值和意义,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对此进行研究的文章在上朔其渊源时,往往引用国外的例证,常常把中国的传统教育作为其对立面来讨论。
事实是这样吗?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重温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思想和发展线索。我觉得事实好象不是这样的。你看,作为中国教育的始祖——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本身就带有现在我们所认识到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再看诸子百家,在那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如果他们在教学中也是采用后来那种方式,我想是不仅谈不上发展,连生存都会有问题。
只是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到了明清科举制度日益发达之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是“铁板一块”的。肇始于唐代,繁荣于宋元,普及于明清的书院制度,就是其中与“官学”有着明显差异的教育教学制度。
“从‘研究的形式’一点来讲,书院比学校实在优胜的多”,“一来师生的感情盛笃;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是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书院和学校各有利弊,自修大学乃取其利,去其弊”,“就是取古代书院的形式,纳入现代学校的内容,而为适合人性,便利研究的一种特别的组织。
4.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回顾历史,反思当下,前车之鉴,理当汲取。
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取士的公平性,尤其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环境中,一些贫穷的文人通过寒窗苦读,科举入仕,挤入上层社会,体现了学而优则仕,也为统治阶级提供发展了一些人才。但尤其是八股取士制度,让学校教育彻底失去了统治阶级办学的初衷,大量的平庸之辈侥幸上士,而真正的饱学之士和济世之才被挤出士外。
学校成了连统治阶级也无用的废地。科举制度的根深蒂固,让人们无法抹去它。
当代,我国的大学考取制度是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仍然比较公平的考试录用制度,这是基于人们还没有找到比之更好的办法。但它的缺陷又是有目共睹,尤其在国际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用人制度必须改革,否则,学校教育就会偏离教育的真谛。
高考的指挥棒仍然对学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一个制度如果不改革不完善,不顺应时代,走向僵化是必然的。古代的科举制度严重的后果足以让我们之引以为戒,我们在不应因高考的弊病而否定高考制度的同时,也应从考试内容和方式着手对当代教育进行革新完善。
5.试论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改革有什么影响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始于唐朝中期,最初书院是作为官方学术机构而被使用,主要是帮助皇帝了解经史典籍,举荐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
经唐末五代至宋朝真正形成制度,此后直至明清,逐步发展成以私人创建为主、聚书研修、讲学授徒的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书院时兴时废,时盛时衰,但它作为一种制度,一种文化组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一、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 1.从其性质看,书院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继承了官学和私学的优良传统,但又不完全是两者中的任何一个。 首先,书院是一种由儒家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文化教育机构,因此书院是面向下层社会开放的,其生徒不受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具有浓厚的平民色彩,而官学,是以官家子弟作为教育对象,主要是面向上层社会的。
所以,从书院的创办、招收对象来看来,两者是根本不同的。 其次,私学最早产生于春秋时代,为孔子所创办。
它和书院都是由民间集资创办的,向下层社会开放。但另一方面,私学一般都处于一种自发性的状态,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教育体制,而书院则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比较完备的教育体制。
因此,书院不是官学,但有一些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借鉴了私学的某些做法。书院通过对两者的扬弃,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制度,并贯穿于它存在和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个方面。
2.从教育体系看,书院是一种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包含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使二者得到较好的衔接。 教育层次单一是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个明显缺陷,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严重脱节。
历代王朝对两者的态度截然不同,为了发展高等教育而压制基础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教育多是由民间自发创办的,其作用和影响极其有限。 然而,基础教育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书院也正是顺应潮流而出现的。它打破了高等教育与基础脱节的局面,形成了包括两者在内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合理的发展,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对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3.从教育职能来看,书院将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相连,二者相得益彰。教学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 书院一开始是图书的收藏之所,后来由于官方的学术机构向私立学术机构的转变,教学职能明显增长。
随着理学的广泛传播,书院成为了专门的学术研究中心,以后各朝代便一直保留此传统,以教学和学术研究为中心。 书院教学的特色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教授为辅,名师们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总结出许多读书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要做读书日记,记录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并且要善于质疑,鼓励争辩。 同时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自由听讲,讲论结合。
在明代,形成了讲学制度。在讲会中强调平等论学,由此提高学问修养,到达互相学习提升的目的,这种师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方法非常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与修炼,另一方面,讲会制度也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机会,使书院打破门户之见,融各家之长,所以,胡适认为“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
[1] 4.从管理上,书院采取的是一种民主性的管理模式,彰显了一种“人性化”的精神 首先,作为书院组织管理者的山长,通常也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的专家或主讲教师,脱离教学的管理人员比较少,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学术之间的交流。其次,从宋代书院开始,就实行学生自理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5.从师生关系上来看,书院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处融洽,相互促进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古代书院教育成绩斐然的一个重要原因。书院的名师宿儒,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榜样。
书院之所以能形成如此融洽的师生关系,根本原因在于古代书院大多采用的是同吃同住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书院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关怀备至,师生间情深意笃。
这种良好的氛围,既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又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朱熹就十分重视培养师生感情,他和学生相处融洽,生前深受学生的尊敬,谢世后,学生仍对他长久追念不忘,为了继承师业,他的弟子们自建书院或执教于书院,广招学生,以此继承先生。
二、古代书院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1.开展多元化主体的办学模式 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社会、企业、团体和个人等多方面的支持。民办教育是完善的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大力发展公办教育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扶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6.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发是什么
浅谈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摘要:有人说,中国当代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问题。
从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教育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而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观。中国教育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它究竟怎样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教育?对这样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是该怎样做?本文就一些文化现象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关键词:传统文化、价值观、当代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著名的文明古国,它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中与文化发展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
承载者历代先贤门睿智思想火花的中国优秀文化典籍,不仅记载并世代传诵着这一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唯一自成体系的且一脉相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成为不断兼容并序的吸收不同类型的文化,并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的物质载体。 一直以来,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许多要求和规范,都可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他们的历史渊源。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的道德楷模和典范事例,有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财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探讨“天道(天地的来源及其法则) 与人道(人自身和人类社会和其他动物是否有人性)的关系,创造了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 “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观。注重天人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道德价值的最终归宿;“和”是中国传统人生理想的最高价值,落实到教育上则是将“中庸之道”作为人生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更是可以肯定的。 以前,我们的前辈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并在他们自身的丰富与发展过程中影响和丰富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即而有许多千古传诵的英雄事迹和文学作品影响着一代代的炎黄子孙。
古代私塾教育推崇熟记《四书五经》。孩子从小便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报效国家成为栋梁之才。
胜不骄,再接再厉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败不馁,卧薪尝胆,终成大器。在自古流传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下,不断的开拓创新,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碾出一朵朵文明中外的奇葩:四大发明的创造,英雄人物的产生,优秀诗歌的流传等等。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尊老爱幼, 勤俭节约, 诚实守信等。还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小学教科书中的《孔融让梨》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用文。
孔融年纪虽小,但是懂得把大的梨分给自己的长辈,而把小的留给自己。小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当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会下意识的去模仿,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因此加强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来看,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都有极为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帮助的。
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平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将成为润养未来教育的营养素之一。中国古代昭君出塞与文成公主和亲等典故, 正是国家和平主义的表现。
而“和为贵”, “仁政”. 等提法, 以及老子关于“老吾老及人之老, 幼吾幼及人之幼”等论述, 都代表着中国几千年一贯的人道主义精神。此外, 从《礼记》里的“大同世界”, 到康有为的《大同书》, 再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口号, 都代表着中国和平、有为的精神。
上述这些, 对培养未来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合作意识和平精神都是有益的。 此外,中国古代矛盾辨证思维对提高未来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也是大有助益的。
这种矛盾辨证思维在老子的名著《老子》中有大量的论述,阐明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孔子也有辨证明法思想,讲究形式“叩其两端”,讲究“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
这种矛盾辨证思维认可“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观点。对未来受教育者更为深刻的认识社会和自然界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而成功的解决问题无疑也是颇重要的。
未来的教育强调大量开设文化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让受教育者大量参与文化鉴赏、审美。为此,学校要为受教育者创造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这是因为未来社会更强调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要消解未来社会的巨大压力,提升人类生活质量,优秀高雅的生活则离不开较高的文化鉴赏力与审美能力,也离不开很重要的人际协调能力与活动能力。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的: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裕将使人们需要借助艺术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而着一步将从学校开始。
未来的教育者将在改革中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审美素质,提升其精神生活层次,同时也给受教育者缓解巨大社会压力,调整好个人心态的技术手段。三、传统。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书院教育对于当代高等教育启示的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