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称呼“死亡”例如古代的,驾崩
1.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2.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不禄:古代小官都是领朝廷俸禄的,相当于我们现在上班拿工资,不领俸禄了,就是死了。
4.圆寂: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后来婉言僧尼死为圆寂。
5.仙逝:民间恭维用语,是问候亲友家中死去亲人的关切用语。
6.见背:表示父母或长辈去世。晋代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如何写遗书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想死的话何必要留什么遗书。(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呢?兄弟我不支持你去干傻事,但我支持你去找个地方发泄下自己的情绪,压抑太久对身心不好!)
有什么好丢脸的,证明你还很有魅力嘛,像我已经是逾冠之年,却饱食终日,无所作为,深受指责,我知道我不应该呆在家里,不过性格内向,但是我不会想不开,可能读书读多了,想死太容易了,活着那不简单啊。所以死并不可怕,为了无聊的闲言碎语而去自寻短见,那简直是愚昧蠢蛋所为的,史迁祖宗说过“人固有一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至少我也要等到台湾回归我舍得走啊!哈哈 开玩笑,台湾回归那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总之,什么事都别放在心上,找个知己诉诉凄苦那就算了。没知己找我撒,我可以静静的倾听着你的心声,直到你哭泣完为止。HOHO~~
3.怎样死是重于泰山的,怎样死是轻于鸿毛的
人固有一死,这句话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人本来都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雁的羽毛还轻,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在《为人民服务》一书中用这句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进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汪精卫(1883—1944)字兆铭,号精卫,广东三水人。历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兼军委会主席、国民党副总裁等职。
1938年投敌,出任伪国民政府主席。1944年11月10日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最初动机:为当国民政府主席,争权失利 最高伪职:任伪国民政府主席 最幸之事:三次遇刺,大难不死 最终下场:命丧江湖郎中之手,死后焚尸扬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