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舞蹈里的拍子是按什么数的,如何数拍子来记动作
一般都是四拍或者八拍记,根据节奏记动作。结合舞蹈动作练习,用相应的动作去合一个小节的音乐。记住卡点要准,不要快也不要慢。
拓展资料:
一、如何记动作:
1、肌肉记忆
从简单的、慢节奏的动作开始培养记动作意识和能力。在初级课程中,动作都较简单,这时候就是锻炼自己记动作能力的最佳时间。在老师说动作、示范动作的时候,一定要跟随老师一起做出来——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道理,舞蹈中也是适用的,这也就是上一篇讲的肌肉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找出动作与节奏的规律,摸索老师的出课风格,能帮你更好的记准动作。
2、快速复习法
课后别急着走,因为这时候是记忆最新鲜的时候,趁热打铁,留在教室里,快速复习课上内容,加深动作印象。
3、笔记记忆
靠写笔记帮助自己记动作,不过要记住,笔记不是写给别人看的,目的是帮自己记动作!所以在写的过程中要边写边回忆老师教的动作,像过电影一样的慢放,最好身体配合复习,这样才能加深动作在大脑里的印象。
二、数拍子记动作技巧:
1、初学者首先找一些节奏感鼓点比较明显的曲子。最好纯鼓点的曲子,不要唱歌的。一些poping hiphop的练习法比较适合。
2、用耳朵去听,节奏的强弱。一般正常的拍子都是咚哒咚咚哒 这是4拍,其中第一个咚是一拍哒是一拍。第二个咚咚算一拍哒算一拍。了解了这个规律就可以尝试着数拍子了。咚哒咚咚哒咚哒咚咚哒你可以输12345678一个小节,这都是大拍的数法,适合初学者练习乐感。反复数。找里面的规律,一般4|4拍的音乐。规律很明显,一首歌的主旋律,或者一句歌词正好是一个8拍。流行音乐大都如此,除非你找了复合节奏3|4拍跟4|4拍结合的曲子.这种节奏不适合初学者练习乐感。
3、继续把8个拍子打散了记。你会发现节奏是这样的 咚哒咚咚哒咚哒咚咚哒 这样的除了数出大拍1234678外,更细的时候可以是这样数的,你可以看你的舞蹈老师教
课的时候经常用到。123大4567大八,这样子就把刚才的节奏分析的很到位了,没有错过任何一个鼓点。只要长期的用耳朵听,养成听音乐的好习惯。
4、结合舞蹈动作练习,用相应的动作去合一个小节的音乐.记住卡点要准,不要快也不要慢。
5、如果动作不熟,一定要先自己数拍跳,跳熟了在合音乐。
6、慢慢掌握前面的要点以后,可以尝试接触更难的音乐。比如很多跳惯了固定节奏速度的朋友,一接触LA风格的舞蹈就束手无策了,反映不过来。其实可以练习做到的。你可以去背音乐,根据旋律每个细小的点。
也可以把牌子揉碎了,1大2大3大4大5大6大7大8大的去分解音乐,一般曲子基本没有比这碎的节奏了。除非遇到刚才说的复合节奏。里面有咚咚的哒还带着冬次次哒次次这总3|4拍结合4|4的音乐,一定要多结合歌词旋律。像背课文一样去把这首歌背下来,养成这样的习惯将来再难的节奏你都不会怕了。
2.怎样数拍子记舞蹈动作
1、找节奏感强的音乐去找拍子。
2、后用耳朵去听,节奏的强弱 。
3. 继续把8个拍子打散了记 。
4. 结合舞蹈动作练习 。
5. 慢慢掌握前面的要点以后,可以尝试接触更难的音乐。
拓展资料:
舞蹈动作是经过艺术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来源于对人的各种生活或情感动作以及大自然各种运动形态的模拟、变形与加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舞蹈动作
3.拍子
节奏感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一个人也许在很多方面都非常优秀,但是却有可能没有节奏感,跟不上音乐的节拍,唱歌的时候,跟不上伴奏,不知道哪里进入,哪里停止? 不过市面上的通俗音乐还是很简单的,绝大部分都是2拍子或者4拍子的曲子,节奏很鲜明,就是:弱,强,弱,强。
反映在鼓的敲击上,你会明显的听出来一个声音规律:咚,嗒,咚咚,嗒咚。 还有一种三拍子歌曲,在通俗音乐里也有,但是不太常见,因为三拍子要求旋律优美,没有灵感瞎写,像晚会歌曲一样,会贻笑大方的。
其节奏特点是:嘣嚓嚓,嘣嚓嚓。罗大佑,高晓松等人,三牌子的歌曲有一些,很有特点。
我手边有“左小祖咒”的专辑,里面有一首《爱的劳工》,也是3拍子的。但是听起来很粗糙。
美在粗糙下藏着。 总之,找个真正懂音乐的正常的人,多跟人家交流,多揣摩,慢慢就会了。
别说拍子了,视唱练耳,听音记谱,也没问题。这是我的个人实践体会。
4.怎么样做好一个舞蹈老师
这些只能给给意见吧。毕竟老师不是谁都能当,而且责任重大。你可以去参考一下别的老师是如何做的,然后再工作的过程中研究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案出来,这才应该算是真正成为老师吧?
作为舞蹈老师首先你要明白你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一个老师要学生们在一个学期或者一年里面去完完全全了解一个舞蹈我觉得不大可能,而且仅仅局限在上学期间(如果是舞蹈工作室的话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毕竟大家不是每个星期都有空来,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所以整个学期或者一年下来,你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们了解这个舞蹈或者多个舞蹈的大概历史和部分重点。至于其他的点,只能靠他们有心学习的上网查询或者私底下来问你了。
内容:根据你了解的历史,应该会发现在每一个时段发展,这舞蹈会出现一次变革或者创新,会出现很多新的东西来。LZ你可以根据每个年代、这儿舞蹈发展的阶段最具有特点的元素或者什么东西教他们,让他们除了学历史以外用身体去记住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东西。
至于你说那些能够做出来却说不出来的。。。也许是因为LZ你的理论知识有些缺乏,对历史有那么一点不了解吧?舞蹈之间都有共性,我虽然不知道你跳的是什么舞,可是照这样看应该有那么一点原因的。跳舞不仅仅是跳动作和音乐。舞蹈的历史和理论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跳舞的东西,内涵。这个具体说不上是东西,但我觉得它是一直存在的。
教材一般书城都能够找到的,不过合不合你心意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希望能够帮到你吧。
5.什么是舞蹈节奏原理
一、音乐形成过程中的动律概念 顾名思义,音乐形成之中本身的运动规律称为“动律”(亦称“律动”)。
事物原理告诉我们,音乐组织成分分别为音高、音色、音强和音长。然而,就音乐形成过程包含的动律而言,实质上应概括为两个方面。
其中以音高成分为要的动律关系称“旋法”,而以节拍关系为要的动律意义才是通指的“节奏动律”。虽然,二者之间的律动关系相辅相成并辉映成章;但是,音乐原则上的动律概念,主指还是针对在音乐中起主体作用的节奏因素。
因此,对节奏动律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节奏形成本身成分的研究。 综上可见:音乐中的动律性质,显然是音乐形成过程内在不可缺乏的关系条件。
它如大自然一年四季的规律一样牢固,亦如生命本身的脉搏规范频率一样支撑着时间源。但是,这样一个不被重视的大前提,往往并非所有人都能真正认识,尤其对部分创作的人而言。
相反,只有天才素质的作曲家才能宏观地把握其合理尺寸,并充分展示以围绕节奏动律合理性作条件的各种分支变化之音乐思想。 二、节奏动律与音乐形成的关系实质 假如说音乐的灵魂是旋律、旋律的灵魂是节奏,那么,节奏的灵魂就是动律。
事实上,在任何真正的音乐中,节奏动律的现实意义往往不止附注在旋律的灵魂上。音乐要发展,节奏势态包含其中,它也是同等于音高势态形成“旋法”的同等条件。
当拍子、节拍形成相对节奏势态时,动律性便随其显现。所以,音乐中节奏动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也就和人类正常感知灵敏度几乎同呼吸和共命运了。
尽管有些音乐理论方面对此关注,但绝大多数关及节奏的内容一般只阐述至解释其概念上,没有对形成节奏的动律继之说明,这就使人们对节奏动律的本身规律难以了解和重视,并不断出现作品败露及表达方式等尴尬的错误。更常致其音乐深层的意义因素受到了瓦解。
不难知道,在缺乏动律性原则的所谓音乐中,对于如何形成真实意义的节奏和由其节奏因素形成的旋律,都是值得异议的。换言之:没有合理的节奏观念也就不会有合理的旋律思想;欠缺合理的旋律思想,更不会有真实的音乐性。
为之,无论面对任何音乐或实际创作,应该在宏观的感知上树立对节奏动律意义的认识,并学会在具体分析和运用中作出合理的选择。 当然,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任何无视节奏动律作支撑的节奏形态形成的所谓音乐,都是背离音乐原理和要求实质的。
而且一旦背离了这一实质,其音乐品质即会随之丧失崇高的艺术价值。 三、关于节奏动律性错误的说明 在现实音乐生活中,节奏动律性错误的情况时有所见。
被熟知的歌曲作品中有、教科书中也存在,而通俗音乐中更是不计其数。自然,凡此破而不立的东西,在客观上均已抹杀了原理、混淆了思想,甚至颠倒了是非,应值所有音乐家共同重视。
不过,依据音乐原理动律性存在的前提,便可一目了然地发现相关错误。例如:由正常4/4节拍所形成的节奏原理动律为强、弱、次强、弱,以6/8节拍形成的为强、弱、弱、次强、弱、弱,用3/4及3/8节拍形成的为强、弱、弱,而2/4节拍形成的为强、弱等。
然而,这些实质强度一旦改变,即须依托于强、弱倒置的“切分”节奏得以完成。也正因为“切分”和“非切分”二者在差异上均有明显的原理依据,所以(尽管牛、马有别)二者倒置依然可行。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音乐理论中是否还有第三种(非马非驴、既强又弱)随意无序的定义概念呢,以下随证数例:①4/4节拍中的** *——|、②3/4节拍中的xx-—|、③6/8节拍中的** * **.*|、④2/4节拍中的:**** *|,等等,这些欠缺动律规则形成的错误节拍,以及用此形态完成的类似节奏,在理论的解释上自然难圆其说。 以上例证究其原因,主要还在对节奏形成过程中动律因素认识的误差,继而导致逃离节奏势态下原理要求的实质和约束。
凡属此类,即便将之视为“切分”理解,依然还存违理之嫌。理由是:此种“切分”的意义,在正常节奏势态下显得毫无意义。
因此,意将归属于吻合节奏动律的原则,以上四例需分别纠正为:①4/4节拍中的** *|*——、②3/4节拍中的**/*-、③6/8节拍中的****/* **、④2/4节拍中的*/***,或①实质上已构成3/4节拍动律、②构成2/4节拍动律、③构成3/8节拍动律、④构成1/4节拍动律。调整后的意义在于:1.动弱拍而不动强拍的动律原则;2,情感所需节奏因素的变化,应找其相适宜的特定位置;3.非强拍的节奏因素变动是音乐思想及人类情感转折和转弯最适宜的通道。
所以,在创作上能将此思想贯穿于旋律之中,其音乐情感的自然性和合理性就会得到较彻底的释放。换言之,当我们看清了节奏动律这一无形态势的实质约束时,旋律思想的明确性、总体音乐的合理性成分才可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