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OTDR怎么用
OTDR使用方法 一/OTDR的使用 用OTDR进行光纤测量可分为三步:参数设置、数据获取和曲线分析。
人工设置测量参数包括: (1)波长选择(λ): 因不同的波长对应不同的光线特性(包括衰减、微弯等),测试波长一般遵循与系统传输通信波长相对应的原则,即系统开放1550波长,则测试波长为1550nm。 (2)脉宽(Pulse Width): 脉宽越长,动态测量范围越大,测量距离更长,但在OTDR曲线波形中产生盲区更大;短脉冲注入光平低,但可减小盲区。
脉宽周期通常以ns来表示。 (3)测量范围(Range): OTDR测量范围是指OTDR获取数据取样的最大距离,此参数的选择决定了取样分辨率的大小。
最佳测量范围为待测光纤长度1.5~2倍距离之间。 (4)平均时间: 由于后向散射光信号极其微弱,一般采用统 计平均的方法来提高信噪比,平均时间越长,信噪比越高。
例如,3min的获得取将比1min的获得取提高0.8dB的动态。但超过10min的获得取时间对信噪比的改善并不大。
一般平均时间不超过3min。 (5)光纤参数: 光纤参数的设置包括折射率n和后向散射系数n和后向散射系数η的设置。
折射率参数与距离测量有关,后向散射系数则影响反射与回波损耗的测量结果。这两个参数通常由光纤生产厂家给出。
参数设置好后,OTDR即可发送光脉冲并接收由光纤链路散射和反射回来的光,对光电探测器的输出取样,得到OTDR曲线,对曲线进行分析即可了解光纤质量。 2 经验与技巧 (1)光纤质量的简单判别: 正常情况下,OTDR测试的光线曲线主体(单盘或几盘光缆)斜率基本一致,若某一段斜率较大,则表明此段衰减较大;若曲线主体为不规则形状,斜率起伏较大,弯曲或呈弧状,则表明光纤质量严重劣化, 不符合通信要求。
(2)波长的选择和单双向测试: 1550波长测试距离更远,1550nm比1310nm光纤对弯曲更敏感,1550nm比1310nm单位长度衰减更小、1310nm比1550nm测的熔接或连接器损耗更高。在实际的光缆维护工作中一般对两种波长都进行测试、比较。
对于正增益现象和超过距离线路均须进行双向测试分析计算,才能获得良好的测试结论。 (3)接头清洁: 光纤活接头接入OTDR前,必须认真清洗,包括OTDR的输出接头和被测活接头,否则插入损耗太大、测量不可靠、曲线多噪音甚至使测量不能进行,它还可能损坏OTDR。
避免用酒精以外的其它清洗剂或折射率匹配液,因为它们可使光纤连接器内粘合剂溶解。 (4)折射率与散射系数的校正:就光纤长度测量而言,折射系数每0.01的偏差会引起7m/km之多的误差,对于较长的光线段,应采用光缆制造商提供的折射率值。
(5)鬼影的识别与处理: 在OTDR曲线上的尖峰有时是由于离入射端较近且强的反射引起的回音,这种尖峰被称之为鬼影。 识别鬼影:曲线上鬼影处未引起明显损耗;沿曲线鬼影与始端的距离是强反射事件与始端距离的倍数,成对称状。
消除鬼影:选择短脉冲宽度、在强反射前端(如OTDR输出端)中增加衰减。若引起鬼影的事件位于光纤终结,可"打小弯"以衰减反射回始端的光。
(6)正增益现象处理: 在OTDR曲线上可能会产生正增益现象。正增益是由于在熔接点之后的光纤比熔接点之前的光纤产生更多的后向散光而形成的。
事实上,光纤在这一熔接点上是熔接损耗的。常出现在不同模场直径或不同后向散射系数的光纤的熔接过程中,因此,需要在两个方向测量并对结果取平均作为该熔接损耗。
在实际的光缆维护中,也可采用≤0.08dB即为合格的简单原则。 (7)附加光纤的使用: 附加光纤是一段用于连接OTDR与待测光纤、长300~2000m的光纤,其主要作用为:前端盲区处 理和终端连接器插入测量。
一般来说,OTDR与待测光纤间的连接器引起的盲区最大。在光纤实际测量中,在OTDR与待测光纤间加接一段过渡光纤,使前端盲区落在过渡光纤内,而待测光纤始端落在OTDR曲线的线性稳定区。
光纤系统始端连接器插入损耗可通过OTDR加一段过渡光纤来测量。如要测量首、尾两端连接器的插入损耗,可在每端都加一过渡光纤。
3/测试误差的主要因素 1)OTDR测试仪表存在的固有偏差 由OTDR的测试原理可知,它是按一定的周期向被测光纤发送光脉冲,再按一定的速率将来自光纤的背向散射信号抽样、量化、编码后,存储并显示出来。OTDR仪表本身由于抽样间隔而存在误差,这种固有偏差主要反映在距离分辩率上。
OTDR的距离分辩率正比于抽样频率。 2)测试仪表操作不当产生的误差 在光缆故障定位测试时,OTDR仪表使用的正确性 与障碍测试的准确性直接相关,仪表参数设定和准确性、仪表量程范围的选择不当或光标设置不准等都将导致测试结果的误差。
(1) 设定仪表的折射率偏差产生的误差 不同类型和厂家的光纤的折射率是不同的。使用OTDR测试光纤长度时,必须先进行仪表参数设定,折射率的设定就是其中之一。
当几段光缆的折射率不同时可采用分段设置的方法,以减少因折射率设置误差而造成的测试误差。 (2) 量程范围选择不当 OTDR仪表测试距离分辩率为1米时,它是指图形放大到水平刻度为25米/格时才能实现。
仪表设计是以光标每移动25步为1满格。在这。
2.米格列醇片的用法用量
糖尿病患者使用米格列醇或其他降糖药都无固定的剂量。米格列醇的剂量必须参照其疗效与病人耐受量具体而定,但不可超过最大推荐量(100mg,3次/日)。初始剂量:推荐的初始剂量为25mg,每日正餐前服用,3次/日维持剂量:50mg,3次/日最大剂量:100mg,3次/日服用磺酰脲药物的患者:磺酰脲可引起低血糖症。米格列醇与磺酰脲联用,若发生低血糖症,应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
3.有没有米格
前苏联米格系列战斗机是苏联空军的骄傲,她们和苏霍伊系列飞机几乎成了苏联战机的代名词。
她们构成了苏联空军和国土防空军前线歼击机群的主力,而且在世界上不少国家的空军中担任重要角色。这里介绍的是米格战斗机的第一型量产型米格-3。
苏联飞机都以设计局的名字命名,米格飞机的全称来源于米高杨-格列维奇设计局的两位创始人阿。 依。
米高扬(Artyom Ivannovich Miko-yan)和米。格列维奇(Mikhail IosifovichGuryevich),这两位航空大师创造了米格飞机的神话。
1939年初,欧州已被法西斯德国的战云笼罩,面对德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 苏联政府决定强化苏联红军特别是空军的力量。
此时苏空军前线航空兵装备的歼击机主要是波立卡波夫设计局生产的I-153和I-16,和当时德国梅塞施米特BF-109E比起来,这些飞机早就过时。几个主要的飞机设计局都接到了设计原型机的命令,设计出的飞机要通过试飞竞争,选出最好的投入大规模生产。
当时的航空人民委员会也敦促立即成立一个试验性的设计局来吸引年轻一代有才干的专家。当时苏联有九个主要的飞机设计局,所有的总工程师们可以直接向斯大林汇报。
波立卡波夫设计局工厂的经理和总工程师向斯大林建议由米高杨来领导那个新的设计局,斯大林听后先是一楞:“什么?安那斯塔斯的兄弟?!”但最后他首肯了这个人事安排。 这个“安那斯塔斯的兄弟”就是米高杨-格列维奇设计局的创始人阿。
依。米高扬(Artyom Ivannovich Miko-yan),他1905年8月5日出生在阿美尼亚(Armenia)一个小小的村子萨南(Sanain)里,1937年米高扬从空军学院毕业,他被分配到波尔立卡波夫Polikarpov设计局所在的飞机厂作军代表。
一年后他结识了米高杨-格列维奇设计局的另一位创始人格列维奇,引为莫逆。米。
格列维奇(Mikhail IosifovichGuryevich)于1892年出生于乌克兰的城市卡可夫(Kharkov)中学毕业后进入卡可夫大学读数学系,但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 1913年他奔赴法国,依旧专攻数学。
十月革命后他回到苏联继续学习。他在大学技术学院的学生中组织了航空小组。
1938年他进入波立卡尔波夫设计局,米高杨本人也没有想到他会被任命去作如此重要的工作,犹豫一会儿后同意了,但要求调格列维奇来做他的助手,这个要求被接受了。 与此同时1939年11月又调来了另外一些工程师加入这个队伍。
新的设计局至此初具雏形。坡立卡波夫工厂被扩建了以便为新的设计局提供厂房。
又经过其他的一些准备工作,米高杨-格列维奇设计局正式组建于1939年12月8日,从此世界上出现了米格战斗机,这个室发展成了庞大的米高扬设计局。 从那时起,米高扬的“高空高速”的设计思想便成了当时该局的指导思想。
米格飞机也从此开始孕育,并陆续诞生。 米格-3战斗机的原型机米格-1是米格系列战斗机的第一种飞机,1938年开始研制,计划使用当时苏联最先进的液冷发动机AM-35(12缸V型),设计目标是世界领先的高空高速截击机。
年轻的设计师们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高空高速歼击机И-200的设计。 1939年12月,他们提交了I-200歼击机的设计方案,方案迅速得到了中央委员会,航空人民委员会和空军的批准,研制工作展开了。
飞机使用胶合板、木材、金属的混和结构,悬臂式低单翼布局。 到1940年3月30号,设计局的这头一个作品已经造出了原型机,1940年4月5日在莫斯科的Khodyka飞机场进行被称为I-200的原型机进行第一次试飞,试飞证明:该机是一种性能卓越的截击机,特别是在5月2日的试飞中达到了684。
5km/h的速度(6900M),是当时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飞机。 1940年12月,该机被授予生产编号:米格1。
米格1是一架下单翼,用一个活塞发动机(AM-35A)作为动力的歼击机,机上装备一挺12。7毫米口径(带弹300发)和两挺7。
62毫米口径(带弹375发)机枪,翼下的两个外挂点可挂两个100公斤炸弹,最高升限12,000米,最大航程580公里。 看上去和二战中的其它同类型活塞螺旋桨单翼飞机大同小异,但他的流线型机身极为美观大方。
第一架生产型的米格1于1941年四月进入苏空军服役。 但米格-1既是苏联飞得最快的飞机,又是问题最多的飞机。
机翼单位负荷高,机动性差;油箱容量小,航程有限;飞机重心偏后,滚转困难等。 所以正式命名为米格-1的飞机只生产了100架。
设计师们根据新的全尺寸模型在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大型风洞中试验的结果,1941年初,对米格1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这些改进包括: 在飞行员座位下加一个250升的副油箱以加大航程;改进发动机冷却系统;采用一副新的螺旋桨;增强前起落架使该机能在草地上起降;飞行员座位后加8毫米厚的装甲;换用新的瞄准具等等。 经过改进的飞机在1940年12月开始出厂试飞,叫做米格3,航程增加到820公里,载弹量亦有所增加。
卫国战争开始,刚刚装备部队的米格-3投入战斗,装备数量少,飞行员也还未能完全掌握这种飞机的驾驶技术,但是飞行员仍然勇敢地投入战斗。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那天,米格1和米格3占苏军歼击机总数的37%,占新歼击机总数的89。
9%。米格-3虽然是一种优秀的飞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