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居易的古诗《草》怎么写草(唐)白居易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评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注释】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2. 【怎样写小草作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世上许多人都赞美花,赞美树,就是没有人赞美小草.小草,虽然没有花的美丽,也没有花的芳香;更没有树的高大.正是因为小草很渺小,在人们眼中微不足道,所以,从来没有人注意过它们.而我偏偏就喜欢小草.喜欢小草坚强的品质,喜欢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精神. 在我家院子里就有一棵小草,我亲眼目睹了小草那坚强的品质.记得那天下起了大雨,还刮起了大风.我站在窗前,观望着小草,小草被风吹的东倒西歪,摇摇欲坠的.一整天我一直担心小草会被这无情的大风给弄枯萎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小草竟然活了下来,依然挺拔的站在那里.小草在一场暴风雨的洗礼下显得更加坚强.我不禁为小草的这种坚强的品质而打动了.并且,我决定我要像小草学习. 以后的每天,我都会去看望小草,并且每天照顾它.小草开的更加的旺盛了.我看着小草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美.快考试了,我把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几乎没有时间去照顾小草了.我觉得小草肯定枯死了.等考完试,我一看,小草依然好好的站在阳光下,我不禁赞叹小草的生命力这么旺盛呀! 不管是风吹,还是雨打;也不管是骄阳的暴晒,小草都不畏艰难,毅然决然的挺了下来,小草那种坚强的品质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 ★★★★★请及时给予好评或采纳, (*^__^*)。
3. 白居易的《草》这首古诗写合适的诗句是什么
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解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3、萋萋:茂盛的样子.译文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赏析这是咏物,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4. 白居易的《草》的全诗,以及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我记得好象是他考试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家境并不富裕,又因战乱而随父颠沛流离.他自幼好学,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谙识声韵,他这样勤奋刻苦,夜以继日,以至口舌生疮、手肘成骶.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携诗拜访京城的名士顾况.起先,他看到“居易”的名字打趣地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待他读到白居易早年的习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时,被其中的四句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吸引,不禁大为赞赏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白居易一生写诗近三千首,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5. 草这首诗怎么写
《草》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扩展资料
此诗属于双关题,即题目涉及一物一事两项:物为草,事为“送别”。《楚辞·招隐》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名句,故草与送别两项又有着密切联系。
写作这类诗既要求两项都须关顾到,又不能各自为政,互不关联,也不能分庭抗礼,不分宾主。此诗的写法即是以咏草为主,兼及送别,主次十分分明。
第一句即着题,点题中的“原”字与“草”字。唐代试帖诗爱用叠词,此诗也是如此,开始就用叠词咏草。“离离”写野草茂盛浓密的样子。
第一句并不是一个语法上的完整句子,只是一个句子的主语部分,第二句紧接着对第一句加以陈述,说草在一年之中荣一次,枯一次。第二句与第一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并且领起下文。“离离”、“枯”、“荣”都紧扣“草”的性质,体现了咏物的特点。
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来。第三句紧承第二句的“枯”字。每年冬季,野草枯黄,人们往往会点火烧荒,认为可以增加地的肥力。第四句承接第二句的“荣”字,春天到来,被野火烧掉的野草经春风吹拂,又生长繁荣起来。
三四两句是千古名句,紧紧扣住原上野草的特性,表现了野草坚韧旺盛的生命力。如果仅此而已,它也不会千古流传,咏物贵在有比兴寄托,贵在借物写人,这两句是在借野草表现人的精神,表现人的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意志,成为自古至今激励无数人的警句。
在三、四句咏草写过野草之性之后,五、六二句扣住诗题中的“古原”,转写古原野草之景。两句是用泼墨写意的手法,写放眼望去所见辽阔的草原景色,野草不仅侵入古道,而且连着荒城。
“远芳”、“晴翠”指代野草,“远芳”见其辽阔,“晴翠”见其鲜嫩,“侵”与“接”则有力地表现了野草长势之猛。这两句是对第三句的延伸,是对野草顽强生命力的进一步咏赞。
这两句又是由咏草向送别的过渡,这种过渡是巧妙地通过“古道”“荒城”两个意象暗中进行的,因为“古道”“荒城”既是野草丛生的地方,也是行人离去的处所。这种过渡自然而不露痕迹。
最后两句扣住题中“送别”二字抒发离情,这两句是用《招隐》语意,又略有变化。《招隐》原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意思是盼游子归来,春草萋萋表示时间又过了一年。
白居易此诗则是写在春天送别,“萋萋”一句除了写离别之景之外,还含有比拟之意:离别之情就像辽阔无边的茂盛生长的野草一样。最后两句把“送别”与“咏草”两条线扭结在一起,显示了章法的严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赋得古原草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