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傅雷对翻译的评价是
1.选材的标准.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 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2.理解、表达与读者.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2)务必反复修改.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 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他认为,“翻译工作 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4.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 (1)“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 能济事.”“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神 ”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 ”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2) “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 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糅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 “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 、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 交融,语言流畅”.(3)“神似”与“形似”和谐体现中西美学之精髓.:“ 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人所谓的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 他自己的意料之外.””.“神似”与“形似 ”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意.基本就是这些,可能不太全面,。
2. 如何写好英语翻译评论英语写作与评论(包括一篇翻译评
分析文章好不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语法.这是最简单的部分,通俗的说就是看有没有语法错误,比方说是不是没有注意到人称的变化,单复数等等.第二,流畅度,或者说逻辑.就是看看译过来的文章是不是前言不搭后语,我感觉国外的很多名著,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羊脂球等等翻译的都是颠三倒四,一句话重复好多遍,很不地道!第三,修辞.这个就稍微专业一点了,比方说最简单的:he is an animal !(他是个禽兽!)这是个典型的metapher 的句子,还有种种类似于排比啊,明喻啊,拟人啊,等等吧,就凑字数上来说你也可以多举一些例子的.第四,最后可以写写你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受,比方是写对欧洲古典文化的描述,可以写写你对欧洲古典文化的看法等等,好了,就写到这里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