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树立正确的感情观
1、要正确对待恋爱。
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事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因为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目的。事业高于爱情,主张事业为主,不宜过早地恋爱。但也不要认为爱情是事业的绊脚石,处理得好的话,爱情也能对事业起到催化作用。
2、要培养爱的能力。其爱的能力包括以下几种:
(1)迎接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就要敢于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如果面对别人的示爱时要能够取舍,并及时做出接受或拒绝的选择。能够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的心理困扰。
(2)拒绝爱的能力。对于自己不愿意接受或认为不值得接受的爱情应有勇气拒绝。拒绝时应注意两点:一、如果不希望爱情到来,拒绝的语气要果断坚决,容不得半点优柔寡断,否则对对方造成的将是更大的伤害。二、要掌握恰当的方式。要掌握说话的方式和度。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也要做到对别人起码的尊重。
3、要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1)正视现实,失恋之苦在于一个“恋”字,爱情是双向、相互的,以双方的爱情为基础,失去任何一方,爱情就会失去了平衡,恋爱即告终止。这时失恋的一方无论对另一方爱得有多深,都是不现实的了,作为有理智的大学生应该正视这一现实。
(2)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这样作有助于你理解对方终止爱情的原因,有助于你接受失恋这一痛苦的现实并及早走出失恋的阴影。
(3)感情宣泄。不要过分地隐藏或压抑失恋带来的痛苦,要找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通常宣泄的方法有:1)眼泪缓解法。在悲痛欲绝时大哭一场,可以使情绪平静。专家认为,眼泪能把有机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毒素排出去。2)运动缓解法。剧烈的体育运动有助于释放激动情绪带来的能量。3)转移注意。心情不佳时,可以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4)文饰法。当得不到自己爱的人,失恋时,援引合理的理由和事实来解释挫折,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安慰。5)倾诉。向可以信任的师长,同学,朋友,老师等诉说自己心中的烦恼,也可以写日记或写信。如果感觉心中的积郁实在太深,无法排解时,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
(4)情境转移。失恋后之所以难以摆脱恋情的困扰,就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昔日的恋人有者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要想摆脱失恋的痛苦,就要换一个崭新的环境,暂时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欢乐的环境中去。如多交一些朋友,多参加一些集体性的娱乐活动,或者可以找人去逛逛街,出去旅游散散心等,这样有助于心情的开阔。另一方面是由于失恋后有一种空虚感,暂时难以适应,所以可以用工作或其他什么方法来充实自己,不让在有空余的实践胡思乱想。
(5)升华。要尽快把失恋升华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尽快投入到学习或者工作中去。切不可因为失恋而一蹶不振,认为生活、人生都失去了意义。要知道,恋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生活的全部。要正确的看待爱情,摆正爱情的位置,处理好爱情于学习,爱情于人生,爱情于婚姻的关系。
4、端正恋爱动机。
恋爱是未来寻找志同道合、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安慰解闷,寻找刺激,更不是单纯为了性的满足。恋爱对象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忽视了经济、政治、文化、个性等因素,但是共同的理想的指向、共同的品德和情操是最根本的。恋爱动机的好坏,直接关系的恋爱的成功与否。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桥梁,其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事业和**的有机结合。
2. 我的爱情观作文怎么写
我的爱情观》
这也是很久很久以前,那个命题作文的题目。我虽然不是一个好学生,却并不是一个糟糕的债务人。总有想到偿还的时候。
今日与朋友戏言说,四年以前,师长们严防死守防微杜渐将所谓“早恋”定义为大逆不道,四年之后,他们又为不在恋爱关系中的我深感讶异。仿佛我的生物钟应当如其他所有哺乳动物的发情期一般准确,早不得,亦迟不得。
那时候我们是友人,在我们自己的定义里面。至于其他人怎样看待,原本是不相干的。然而凡是相熟的同学,一致都断言说“那几个决不是在恋爱”。只可惜那些追逐着升学率和所谓责任感的大人们,从来不会将萌发的爱意与知己的投缘相区分,或许他们是对的,在她们的概念里面,男人和女人,除了恋爱以外,没有什么理由会在一起。
于是,她们如同所有言情剧当中必然出现的挑拨中伤离间逼迫势力那样,做了她们以为正确的事情。可惜这一次,被分开的并不是作为男人和女人的男主角与女主角,而是几个孩子。16岁到18岁,他们从少年到青年的这段日子在一道度过,他们共享着相似的价值观与哲学理念,他们关注着相仿的命题,他们使用着互相明白的典故,他们渴望获得在思想的层面上的相互理解,还有成长。这一切,师长们,一无所知。
她们用自己所能够想到的最高明的方法来制造误会,利用父母的信息不对称,利用少年敏感而桀傲的性情,利用在那样一个决定命运的时刻任何人都可能产生的焦躁不安情绪,让一切看起来,似乎真的发生了。
我忽然想,如果,我们那时候真的是恋人,会发生什么。写在故事里头,那么什么都可能发生。剖白心迹,或者殉情,或许是老掉牙的情节,然而正因为过分常见,才显得缺乏新意。只可惜,事实并非如此。我一直试图证明男人和女人之间也可能会有并不涉及身体欲望的感情,有纯粹的友谊和关爱;既然在同性之间会有爱情,那么异性之间,自然会有友情,不是么?
那个时候,我在潜意识里,是认同有关“在这个年纪恋爱是不好的”这一判断的;然而正因为知道这是主流价值所持的命题,那么与其作战便成了天经地义的使命。我甚至是怀有着愉悦而骄傲的心态,从来不曾在任何状态下否认过她们的谣言。真正可笑的事情在于,她们也从未向我,询问过一句“真相究竟如何”。她们并不在乎。
如今我的判断,大约变成了“恋爱是没有意义的”了。我见到周围无数的悲欢离合,室友闹得惊天动地或者只是黯然神伤的分手,无数人在文字里面倾吐自己的际遇,诉说遭遇的种种。不外是甜蜜、背叛和离别。我从来不把自己置于这样风险性的赌博里面去,倘若是出于衣食有靠的考量,钱比男人要可靠得多——它永远不会背叛你。
见过无数剖析女性单身贵族的文字,说她们之所以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是因为1234甲乙丙丁。却素来少有人问一句:为什么她们,一定要结婚呢?前几日看到这样几句话,说“我们仍然同我们的祖母辈一样爱着男人;不过对她们而言,那是他们的粮食,而对我们,那是我们深爱的零食;他们自以为是我们的真理,事实上不过是我们偶尔拿来的论据;他们以为是我们的太阳,事实上不过是想到了会往包里揣一个的手电筒……”大意如此,原文不记得了。爱情或许是糖果和冰淇淋,美味的,却并不是必须的,甚至,最终是有害的。倘若能够得到,或许不错;倘若不能抑或放弃,也不必可惜。
我并不讳言自己在感情方面的迟钝和冷漠。或者,用一位友人的概括,“后知后觉+没心没肺”。同时我对于婚姻制度本身缺乏认同感这个重要原因,也驱使我没有任何兴趣去投身于这一场旷日持久的事业。如果世人所认可的最终奋斗目标是一个我所始终怀疑的结局,那么这个过程本身,又能够有多少吸引力也就可想而知。我不赞成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专有或者占有关系,我更不愿意被称呼为XX的XX:以个人的身份面对这个世界,而不是他人或者某个团体的从属或者附庸,这是我所一直努力的方向。
即便如此,我仍旧愿意相信,尽管我本人并不能够认同,更不可能履践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或许,它还是存在着的,或者,曾经存在过,或者,将会存在。因而,祝福世界上所有自认为爱着的人们,用各自的方式,幸福。
(仅供参考)
3. 观后感开头怎么写
和你简单我给你说说: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
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
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
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
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
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
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
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
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
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在给你看篇人家写的读后感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观后感 人生就象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
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 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
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卸。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终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可以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
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枪,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
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