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鹿城《财经人物》专栏中的人物是如何撰写的
那个人的总体的概括 那个人在那个领域作出了什么贡献,或者有什么惊人之处,提出什么新的观点 然后叙述他的观点,成就,贡献等等 之中穿插他的未来发展等等 杜涌涛:写好人物的十四点提示 2009-08-06 一星期前谢湘找到我,希望冰点和周刊开座谈会。
周刊中心有很多人物报道,冰点也有人物专版,非常愿意做这次交流。稍微做了一些准备,最大的遗憾就是案例太少,时间太短,只能就编人物版和写人物报道说一下,点到为止。
大家下一步可以就我提到的进行互动。 人物报道是本报的长项,本报例来就是以人物报道见长的。
从五十年代到一直到八十年代,每个时代的重大典型都能看到本报的身影。本报确实出现了不少人物报道的高手。
从最高的王石、李海燕、马役军等等,都是本报在人物报道方面非常有建树的老记者。 但不可否认,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我们的人物报道始终沿用的是一种典型人物的报道模式。
八十年代末我写过一组人物报道,四篇,写完后在报社上下确实引起很好的反响。这组报道写完后,我写过一篇这方面的总结性的东西,当时题目叫“写人还是塑造”。
我第一次提出人物报道的非典型性,想从对人物的典型报道转到非典型报道。我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这个观点,想尽量让人物报道回到人的本身,不再重复教育功能、教化功能和政治功能。
这组报道我个人今天回过头来看,对本报的人物写作的走向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一定的作用的。今天我讲人物报道就是讲“非典型人物报道”,不适合典型人物报道。
写好人物的基本要素是谢湘给我的题目,我想到哪写哪,今天讲“写好人物的十四点提示”,但大部分都没有案例。 一是写人物就是写个性。
这还是针对典型人物而言。怎么让人物回到人物本身,不再承载人物本身以外的东西。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我认为之所以写这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个性吸引我们,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或者这个人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事也罢,都和这个人的个性有关。一个人一生做很多事情,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记者在采访中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很多事情我们采访到了,哪些事情能进入我们文中,大有讲究。我认为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
就拿一些创业英雄来说,之所以做成功,恰恰是这个人的个性决定的,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个性在起作用。 我们现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把他的业绩写出来,采访到很多故事,但找不到这些故事和这个人的个性有何关联。
我们不是在表现个性,而是罗列事迹。 二是写人物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这和第一个问题还是有关联的。每人的性格都很复杂,有矛盾。
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这个人的底色展开。
比如冰点周刊,有三千五到四千字的人物,但大部分是一千五到两千字的篇幅。我们能否设想一下,在这样的篇幅里概括一个人的个性。
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尝试。 像张建伟写的,一个四十六岁的团干部不转业,却干得津津有味,他做了很多事。
具体到写这篇报道,怎么组织材料?怎么让主题不散?作者就围绕着一个“痴”字,所有的材料主体性非常强,就围绕这个字,他写出来就不会散。 冰点周刊还有丛玉华写的“抠门谢老太”。
这个人省吃俭用,抠到一个常人无法想像的地步。报道写她一生的“抠”和死之前的“不抠”。
我在组织材料时始终围绕着谢老太怎么抠,怎么省这一个点上。所以一千五百字的篇幅,最好能用两个字或一个字来概括,你写的东西才不会散乱。
我曾经写过的一个公务员,就写他两个字——本份。他身上可能还有其他个性,但我就围绕着他的本份写。
像刘元写的“傻得出奇的红娘”,一辈子无偿给人当红娘,不收费。 上述几个人物我认为可以概括的几个字都是这个时代稀少的品质。
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非常稀少。写人物就是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三是人物报道切忌写成人物小传。 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最多。
我们冰点也有这种问题。人物报道人人能写,写好最不易。
其中一个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报道写成人物小传。大家生怕漏掉这个人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段。
他少年时怎样,童年时怎样,就写成了小传。这是我们最常犯的错误。
我把这种人物概括为履历式人物。凡是这样写人物报道的,都是采访时自己脑子里的主题意识非常弱,自己没有很成型的想法,让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了,只是有文照录。
当然,并不是早年的事情不可以写,关键是怎么找到早年发生的事情和今天报道之间的关联,找到与主题的关联。我特别怕改稿时看到一写上了点年纪的人,就是初中时怎样,青年时怎样,**时受了什么委屈等等,这是人物报道最常见的毛病。
四是学会用故事和细节刻画。 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构成他的性格。
我们写一个人不能让记者自己出来,这是常见的毛病。比如这人怎么勇敢、坚强或懦弱,都是记者给贴的标签,其实即便是写,也应该用他自己的行为来写,记者不要自己站出来说这个人怎样,跳出来给人物贴标签,像“这个勇敢的汉子”,“这个柔弱的妇女”等等。
你要使用他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他。
2. 人物访谈怎么写广播站搞的人物访谈介绍一个人三到四千字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ؤ 要写好人物通讯,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1)通过写事迹,表彰先进人物的思想。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
人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2) 抓细节,抓特点。人们对一篇人物通讯的一些事迹、概貌、数字常常看后可能忘掉,但动人的细节、情节,却往往难以忘怀。
因为细节往往是人物描写中的点睛之笔。 另外,要注意表现人物有特色的事迹,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并选用新的角度,才能把人物写得富有新意。
(3)写先进人物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一是先进人物和党的领导的关系。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思想哺育,是我们时代先进人物成长的根本条件。
二是先进人物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是先进人物成长的深厚基础。
3. 什么叫财经访谈
财经,顾名思义:财政经济。由于财经界成功人士的创业传奇、经营谋略、成功素质和人格魅力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近年来各级电视台纷纷推出财经人物访谈节目,中央电视台有《对话》,京、津、沪电视台则有《财智人物》《时代智商》和《财经人物》。很多城市电视台也不甘落后,如深圳电视台有《财富大家》,大连电视台有《第一访谈》等等。就城市电视台的财经人物访谈节目而言,接近性体现在“内州‘外”两个方面。
“外”是指外埠嘉宾,外埠嘉宾在满足上文所言“新”的条件的同时,最好能与木地有所关联,比如其企业对木地有投资意向,或者与木地企业有业务往来,或者已在木地布点;另外,节目所关注的经济现象或者经济话题能对木地有所启迪或借鉴。比如我们曾采访过国内软件业的领跑者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刘积仁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进军大连,把大连作为东软的软件开发、出日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对他的采访不仅可以让大连观众了解东软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大连软件产业发展的脉络,节目播出后,大连观众尤其是IT界从业人员非常关注。
“内”是指木地嘉宾,包括木地的企业家,木地热点经济事件的当事人,经济学者和政府官等。木地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经营谋略;木地企业的调整、改造、发展、扩张;木地经济现象的解析评说;木地经济问题的剖析和对策;木地经济领域的发展前景和规划,这些都是木地观众尤其是经济领域活跃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此做深入、翔实的报道对城市电视台而言既是责任,也是优势所在,城市电视台财经人物节目不应在这些方面留下空自点。
制作取向:注重个性化、故事性、电视化
很多财经人物节目都有外景拍摄部分,但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外景拍摄基木还是老专题片的拍法,拍摄一些嘉宾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再摆拍一些嘉宾活动的镜头,然后配上解说词。
4. 进行生涯人物访谈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各人提的问题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通过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要从生涯人物那里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2。设计的问题可以封闭式为主,既节约时间,又能得到需要的答案。
3。问题设计得要尽量口语化、易懂。
追问:还可以多两点吗追答:结合目标职业信息设计访谈问题,对生涯人物的访谈可以围绕以下要点进行:行业、单位名称、职业(职位)、工作的性质类型、主要内容、地点、时间、任职资格、所需技能、市场前景、行业相关信息、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福利薪酬、工作感受、员工满意度等。 追答:预约方式有电话、QQ、电子邮件和普通信件等,其中电话最好。
预约时首先介绍自己,然后说明找到他的途径、自己的采访目的、感兴趣的工作类型以及进行采访所需要的时间(通常30分钟左右),确认采访的日期、时间和地点。(注意:联系前的准备要充分,电话联系时还应备好纸和笔,以备临时电话采访;联系时一定要有礼貌,时间要短。
)追问:这是百度的吧追答:啊。想不出来了追问:那没用,必须要原创,那算了吧,谢谢追答:那我再给你想想追问:嗯嗯,尽力就好追答:对访谈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出预案追问:这不是进行时的,唉追答:4。
访谈注意礼貌追问:这个可以有追答:嗯哼。追答:及时对访谈进行总结追问:可以追答:嗯嗯。
5. 我要写一篇文章,关于会计专业方面的或者财经人物的
郎咸平,经济学家,1956年生于中国台湾,父亲是个军人。
郎咸平教授于1986年获得宾夕法尼亚(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财务学博士学位,曾经执教于多家知名的商学院,其中包括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郎咸平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讲座教授。郎博士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1990年金融学论文引用率排名全世界第一,畅销书《公司治理》的作者。 在大众心目中,郎咸平是位观点鲜明而且具有世界级学术成就、在中国博得极高知名度的大师级学者。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于1986年以创世界纪录的两年半时间连拿金融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学术成果不仅被学术界和财务管理教科书广泛引用,还为众多的知名媒体所报道。其论文在美国最富盛名的《2000年金融经济学期刊》、《2002年美国金融学会期刊》发表,被专业学者、研究人员及《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媒体广泛引用,并且被收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
郎教授曾于1998-2001在世界银行担任公司治理顾问,致力于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护小股民权益的课题。郎教授2001年下半年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以及“集体诉讼”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
郎咸平是最早公开对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提出批评的人,并致力于对国企改革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主张停止产权改革,而是以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建全信托责任来解决现在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早在2000年,他就点出了德隆问题,提醒投资者要警惕德隆可能出现的风险。他还先后对顾雏军并购案,海尔管理层收购,TCL集团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进行剖析,在中国中小股民中造成巨大影响,由于其一贯的为中小股民说话和致力于维护中小股东权益,而被中国中小股民称为“郎监管”。
由于郎咸平多次公开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提出置疑,对中国政府的一些政策提出批评,他本身也招来很多批评,曾一度被人告上法庭,中国大陆的经济学界也有人对郎咸平将研究报告直接公开表示不满,并认为郎咸平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称他是“媒体经济学家”,“外星人”。郎咸平回应称只要是上市公司就应该受公众监督,这些结论都是通过对国内数据的研究后作出的,并不存在所谓脱离国情的问题,他还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例,说明经济学家在媒体上积极发表言论的意义。
郎咸平教授2001年下半年,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 以及“集体诉讼” 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他的观点受到媒体, 学术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因此被媒体尊称为 “郎监管”。众多的知名媒体报道了郎咸平对各项法律、政治和经济的观点。根据《深圳特区报》的统计,郎咸平的观点以网页数而言列全国财经人物之前矛。
2003年6月提出制度化解决民企原罪的问题,并被远在海外的仰融委托,出任“独立第三方”,为制度化解决日益突出的民营企业与主管部门矛盾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
2003年9月,当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讨论进入白热化的阶段,郎咸平在广州某论坛一语“人民币应该再贬值2%以打击进入中国市场的游资”,再次惊动天下人。
2003年以来,他把主要精力转向企业战略研究,为企业高管人士进行“公司治理与企业战略”剖析,被称为“中国民营企业教父”。
2004年郎教授提出“中国企业如要做大做强,只会造成悲剧!”的论点,又在中国企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2004年八、九月间郎咸平教授用最为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质疑某些企业侵吞国资,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引起巨大的影响,被称之为“郎旋风”。
郎咸平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还在第一财经频道长期主持一档名为“财经郎闲评”的专门节目来阐述他的观点(现已被勒令停播,官方原因是郎咸平的台湾版普通话无法达到中国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