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剧本应该如何写
首先,写剧本是一件辛苦的事(深有体会)你要想完成一部电影剧本,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写剧本不是写小说,光列个提纲是没用的。
如果你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学,那我建议你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如何写一个剧本,从学习些片段开始。推荐一本书《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有丰富的例子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你该怎样做。
片段首先要有一个主题,动作的,青春励志的,警匪的,家庭的,围绕你的这个主题展开你的故事。
接着,有一个写剧本最重要的原则:构思好你的开始和结局。有些人写剧本以为顺着故事发展会有一个结局,其实,有了结局才能有剧本方向。
我想如果你能认真学完这本书,一定有所收获,祝你成功!
2. 《硬汉》这部影片的导演阐述怎么写
电影《硬汉》主创人员介绍: 刘烨 饰 老三 《硬汉》的男主角老三是一个中国银幕上前所未有的反传统英雄形象。
他以消灭邪恶为己任,却只有50多点的智商;他行踪神秘,但哪里有犯罪分子便出现在哪里。他曾拥有在潜艇上服役的光辉历史,一次训练事故让奋勇救人的他不得不提前退役,然而他还是始终保持着军人才有的非凡勇气和强健体魄。
他留着锅盖头,与红缨枪作伴,向这个社会的邪恶势力发起挑战,誓要以自己的力量消灭他们。 饰演老三的演员刘烨获得这个角色的过程也颇富戏剧性。
之前丁晟导演并不认识刘烨,只是他在《血色浪漫》中的精彩表现,给导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导演与投资方讨论老三人选时,灵光一现的就想到了刘烨,结果与投资方一拍即合。
不过初次见面时,刘烨的体态并不像导演想象的那样理想,因为在片中刘烨要塑造的是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而且这个英雄还曾经是位军人,所以不光外形体态要强悍,内在的性格和气质还要靠近军人做派。导演后来也表示确定刘烨做男主演,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行为,“就像所有的人预想一样,他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和我要塑造的这个主人公的形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为了不辜负导演和投资方对自己的信任,也为了改变别人对自己的固有印象,争强好胜的刘烨提前二十几天进组进行魔鬼训练,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经常在太阳底下进行超负荷练习,刘烨笑言:“每天就像上班似的,打脚靶啊、打拳击手靶,不停地练器械等等。其实休息的时候在训练场待着,也会掌握学习很多东西。”
除此之外,刘烨也主动找导演讨论老三这个人物该如何表现,跟原型大量的聊这个人物做的事儿,并从导演推荐的影片中汲取灵感。 刘烨的努力没有白费,高强度的训练使得他的肌肉以及肤色迅速接近要求,在开机前短短的十天之内,无论是外部形体还是内心世界,他开始渐渐的进入角色当中,并且与人物的理想状态慢慢接近。
“直到第一天开拍之后,几场戏下来,导演也轻松了,我也轻松了,觉得自己已经找到这个人物了。” 对于导演来说刘烨就是“老三”,不光是因为他出色的表现,其实刘烨本人的性格与老三很接近,这也是确定他出演的重要原因。
而为了保持肌肉的兴奋感随时练哑铃、不怕苦不喊累不用替身等种种刘烨在拍摄现场的表现,都让导演十分感动,私下里不止一次的对剧组其他工作人员表示刘烨是老三的最佳人选,并称赞刘烨非常有才华,具备了一个优秀演员所应有的素质。实际上不止是导演,在《硬汉》其他演员心目中,刘烨就是那个不怕挑战的硬汉英雄,正如饰演荣哥的黄秋生所说,刘烨在开机之后,眼睛里面光彩的变化,你就可以知道他已经深陷在这个角色里了。
黄秋生 饰 阿龙 《硬汉》中的阿龙是对立与英雄老三的一个反派硬汉。与往常的或瘦小奸诈或魁梧粗鲁的反派不同,他风度翩翩、举止优雅,一派绅士风范,没人会将他与盗宝贼联想到一块;他老谋深算、心思缜密,下手时讲究“兵不血刃”,但纯粹是为了享受这份神鬼不知的过程,若是到了必要关头,他的拳头他的枪也不是吃素的! 饰演阿龙的香港演员黄秋生已经在200多部电影里面饰演过各种角色,反派人物更是不胜枚举,所以这个角色是最让导演放心的,同时是《硬汉》编剧的导演也坦言,这类反派人物是他自己的弱点,对于这个人物的深层性格挖掘的不够。
但导演和黄秋生都想把这个反派硬汉演绎的更具特色,因此,导演放手让黄秋生对这个角色进行修正塑造,而黄秋生自己也主动在拍戏时跟导演交流自己的想法。对此黄秋生表现得十分自信,“因为这种不一般的角色在香港来讲,数我演得最多了,所以我对人物的理解毫无疑问是很熟悉的,比较容易。”
在与导演交流修正好自己角色的同时,黄秋生也会去帮助一些其他的演员尽快进入角色,以便能提高拍戏的工作效率。在《硬汉》中饰演阿龙女友的陈雅伦提起黄秋生这个搭档十分赞赏,“他会给你很多意见,有些时候会提点意见给你应该怎么做,怎么处理这一段戏的情绪,那对我来说,他对我的帮助很大的,有个这样的搭档是不错的,很难求的”。
由于黄秋生从小就有过习武的经历,再加上几十年的拍片经验,对动作戏的理解也是出乎导演的意外,所以在影片中和刘烨的一些动作戏方面,黄秋生提供了很多的设想和帮助。为了把一场与刘烨在地上打斗和翻滚的戏做实做到位,黄秋生开拍前不断地去进行演练,最后还因此负了伤。
这种忘我投入的敬业精神,让剧组的其他成员都十分钦佩。 私底下的黄秋生并不像银幕上那么深沉、那么酷,很幽默风趣也很可爱,也常跟工作人员开玩笑、讲笑话。
他常常在说,拍戏之外怎么样开玩笑都可以,在拍戏的时候绝不允许有一个不专业的态度存在。对于工作态度,黄秋生有他自己的见解,“演员不应该是认真敬业的吗?演员就是做完十个小时回去睡觉,就是这样子吗?那凭什么得到你的名跟利啊?凭什么你得到的尊敬比人家多啊?凭什么有那么多FANS啊?就因为我是明星,来了就发脾气,然后就乱搞一通,然后就有名有利,有这样便宜的东西告诉我啊,我来!” 严谨敬业的黄秋生赢得了剧组所有。
3. 《硬汉》这部影片的导演阐述怎么写
电影《硬汉》主创人员介绍:刘烨 饰 老三 《硬汉》的男主角老三是一个中国银幕上前所未有的反传统英雄形象。
他以消灭邪恶为己任,却只有50多点的智商;他行踪神秘,但哪里有犯罪分子便出现在哪里。他曾拥有在潜艇上服役的光辉历史,一次训练事故让奋勇救人的他不得不提前退役,然而他还是始终保持着军人才有的非凡勇气和强健体魄。
他留着锅盖头,与红缨枪作伴,向这个社会的邪恶势力发起挑战,誓要以自己的力量消灭他们。 饰演老三的演员刘烨获得这个角色的过程也颇富戏剧性。
之前丁晟导演并不认识刘烨,只是他在《血色浪漫》中的精彩表现,给导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导演与投资方讨论老三人选时,灵光一现的就想到了刘烨,结果与投资方一拍即合。
不过初次见面时,刘烨的体态并不像导演想象的那样理想,因为在片中刘烨要塑造的是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而且这个英雄还曾经是位军人,所以不光外形体态要强悍,内在的性格和气质还要靠近军人做派。导演后来也表示确定刘烨做男主演,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行为,“就像所有的人预想一样,他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和我要塑造的这个主人公的形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为了不辜负导演和投资方对自己的信任,也为了改变别人对自己的固有印象,争强好胜的刘烨提前二十几天进组进行魔鬼训练,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经常在太阳底下进行超负荷练习,刘烨笑言:“每天就像上班似的,打脚靶啊、打拳击手靶,不停地练器械等等。其实休息的时候在训练场待着,也会掌握学习很多东西。”
除此之外,刘烨也主动找导演讨论老三这个人物该如何表现,跟原型大量的聊这个人物做的事儿,并从导演推荐的影片中汲取灵感。 刘烨的努力没有白费,高强度的训练使得他的肌肉以及肤色迅速接近要求,在开机前短短的十天之内,无论是外部形体还是内心世界,他开始渐渐的进入角色当中,并且与人物的理想状态慢慢接近。
“直到第一天开拍之后,几场戏下来,导演也轻松了,我也轻松了,觉得自己已经找到这个人物了。” 对于导演来说刘烨就是“老三”,不光是因为他出色的表现,其实刘烨本人的性格与老三很接近,这也是确定他出演的重要原因。
而为了保持肌肉的兴奋感随时练哑铃、不怕苦不喊累不用替身等种种刘烨在拍摄现场的表现,都让导演十分感动,私下里不止一次的对剧组其他工作人员表示刘烨是老三的最佳人选,并称赞刘烨非常有才华,具备了一个优秀演员所应有的素质。实际上不止是导演,在《硬汉》其他演员心目中,刘烨就是那个不怕挑战的硬汉英雄,正如饰演荣哥的黄秋生所说,刘烨在开机之后,眼睛里面光彩的变化,你就可以知道他已经深陷在这个角色里了。
黄秋生 饰 阿龙 《硬汉》中的阿龙是对立与英雄老三的一个反派硬汉。与往常的或瘦小奸诈或魁梧粗鲁的反派不同,他风度翩翩、举止优雅,一派绅士风范,没人会将他与盗宝贼联想到一块;他老谋深算、心思缜密,下手时讲究“兵不血刃”,但纯粹是为了享受这份神鬼不知的过程,若是到了必要关头,他的拳头他的枪也不是吃素的! 饰演阿龙的香港演员黄秋生已经在200多部电影里面饰演过各种角色,反派人物更是不胜枚举,所以这个角色是最让导演放心的,同时是《硬汉》编剧的导演也坦言,这类反派人物是他自己的弱点,对于这个人物的深层性格挖掘的不够。
但导演和黄秋生都想把这个反派硬汉演绎的更具特色,因此,导演放手让黄秋生对这个角色进行修正塑造,而黄秋生自己也主动在拍戏时跟导演交流自己的想法。对此黄秋生表现得十分自信,“因为这种不一般的角色在香港来讲,数我演得最多了,所以我对人物的理解毫无疑问是很熟悉的,比较容易。”
在与导演交流修正好自己角色的同时,黄秋生也会去帮助一些其他的演员尽快进入角色,以便能提高拍戏的工作效率。在《硬汉》中饰演阿龙女友的陈雅伦提起黄秋生这个搭档十分赞赏,“他会给你很多意见,有些时候会提点意见给你应该怎么做,怎么处理这一段戏的情绪,那对我来说,他对我的帮助很大的,有个这样的搭档是不错的,很难求的”。
由于黄秋生从小就有过习武的经历,再加上几十年的拍片经验,对动作戏的理解也是出乎导演的意外,所以在影片中和刘烨的一些动作戏方面,黄秋生提供了很多的设想和帮助。为了把一场与刘烨在地上打斗和翻滚的戏做实做到位,黄秋生开拍前不断地去进行演练,最后还因此负了伤。
这种忘我投入的敬业精神,让剧组的其他成员都十分钦佩。 私底下的黄秋生并不像银幕上那么深沉、那么酷,很幽默风趣也很可爱,也常跟工作人员开玩笑、讲笑话。
他常常在说,拍戏之外怎么样开玩笑都可以,在拍戏的时候绝不允许有一个不专业的态度存在。对于工作态度,黄秋生有他自己的见解,“演员不应该是认真敬业的吗?演员就是做完十个小时回去睡觉,就是这样子吗?那凭什么得到你的名跟利啊?凭什么你得到的尊敬比人家多啊?凭什么有那么多FANS啊?就因为我是明星,来了就发脾气,然后就乱搞一通,然后就有名有利,有这样便宜的东西告诉我啊,我来!” 严谨敬业的黄秋生赢得了剧组所有人的尊敬,。
4. 做一个编剧,要具备什么,应该学习什么,怎么样去做
在其它社区的一个回答。
---------------------------------------------------------------------------个人感觉:编剧需要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从电影,电视剧,书本,绘画。甚至是音乐,从这些东西里面尽可能的吸收养分。
现实。最最最科幻的科幻电影,也是从现实出发的,如果想象力是一列光速快车,现实就是它的月台,搞明白现实,才能编出有趣但不傻逼的天马行空来。
倾听。也许你会觉得一些长辈给予的意见过于陈腐,这时候编剧需要阅读,思考,筛选这些意见,也许在这些步骤之后,金子总是藏在泥沙里的嘛。
沟通。编剧要善于和别人沟通,在阐述自己的剧情的时侯,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故事,唏嘘也好,开怀也好。
生活。有趣味的生活是最大的灵感库。
下厨。一个优秀的编剧要懂得做的一手好菜喔!电影和美食一样,需要拿捏火候,甄选食材,控制咸淡。人生也是。
5. 编剧公开人物塑造13条心得,一个人物是怎么被写出来的
1.【你怎么看待你的角色】这是一个首先需要想清楚的问题。
你喜欢TA的什么?观众看到了吗?你讨厌他的什么?观众看到了吗?你想抱着什么态度来描述他?目前剧本,是这么写的吗?更直接一点,赤裸裸地问自己:你有真情实感吗?你有把自己代入到人物的内心吗?你爱TA吗?你有被感动吗?这个问题若不想好,十之八九会写偏,会犯文末提到的那个致命错误,把角色不当人看。2.【逐步了解人物】深入剧作的过程,就是和角色培养感情,逐步了解TA的过程。
一点点揭开TA的生活,并一点点理解TA的心理。以我这次写的角色为例(有原型)——起初,我是听闻了他的奇闻异事,被他的无所不能深深震撼。
然后我开始好奇,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我打听到他既有钱,又年轻,却一直恪守单身,我很疑惑,他明明可以过另一种常规意义上潇洒的生活,为什么不呢?然后我和他聊天,逐渐理解了他的世界观和思考方式,同时也感知到他内心的障碍所在。我开始矛盾:一方面觉得他自得其乐,其实挺好的,一方面又替他着急,想要帮他走出封闭的生活;我想,这种逐步深入的认知过程也应体现在剧作里,让观众和我一样,对角色好奇、疑惑、理解,最后共鸣。
渐渐的,当你对人物了解到一定程度后,你会感觉他就在你面前,你知道TA会怎么做,怎么说。对你而言,TA就是真实存在的,不管有原型与否。
你介绍的不是一个虚拟人物,而是一个身边的朋友,3.【好故事的搬运工】当我采访角色原型时,发现了不少让人十分意外的真相,细节生动并富有感染力,根本就不是编剧可以凭空想象的。甚至,我认为编剧只是好故事的搬运工。
那些不做田野工作的人,把“宝”全押在了自己的才华上。这风险极高,因为天才凤毛麟角。
真正的天才编剧,是现实本身。如果没有原型,你可以想象你身边和角色类似的朋友。
譬如要写强迫症,就想想自己强迫症朋友会怎么做。4.【有稳定清晰的世界观】一般来说,主角的性格和世界观需要鲜明,充满存在感,让观众可以清晰地感知其立场。
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在特定情境下,观众能预判该人物的选择。譬如,杜月笙性格倔强、骄傲,当他面临日军的欺压,以杀身之祸相逼时,我们基本能猜到他不会轻易屈服。
此时此刻,戏就产生了——他若不投降,后果会如何呢?如果你设定一个情境(譬如重金诱惑、威胁),却不知道你的人物会如何选择,那就说明他的世界观还不够鲜明。常常问自己,是否能预判角色的选择,是检验角色是否清晰的办法。
举一个立场鲜明的最好范例——右边那个偏分头的贱人贪财好色、不择手段、忠于冷酷法理;左边这位晨间剧女主角温吞、单纯、善良;他们的理念冲突,撑起了整整两季的故事。强烈推荐《李狗嗨》,Legal High。
5.【艰难的选择】我们都会面临两难的选择,最终的决定,反应了性格和情怀。我们会喜欢电影主角,往往是因为TA会做出我们认同、但是自己做不到的选择。
让人物面临两难抉择,是塑造人物的最好方法之一。举例:杰克选择牺牲自己,跳下木板,让露丝活下来;《泰坦尼克号》法兰基拔下了氧气管,让麦琪尽早结束痛苦;《百万美元宝贝》两艘船上的人手握引爆装置,只要炸掉另一艘船,就能拯救自己;但他们选择不按下按钮。
《黑暗骑士》6.【细节】一个巧妙的细节,也许可以事半功倍。这是我师傅举的例子——《深夜食堂》里,老板脸上有一道疤痕,导演和编剧从未解释过它是如何而来,但是这个细节加强了老板的气场。
当老板向食客提出人生建议之时,显得更加值得信赖。试问,如果是一个皮肤吹弹可破的小白脸和你深夜聊人生,你会相信吗?7.【前史VS性格】心理学上,喜欢把人们的性格和心结归因到童年;而编剧也喜欢把人物的性格和心结归因到“前史”。
这是一种简单的因果逻辑,曾经的某事造就了现在的世界观,以至于有了如此这般的动作和选择。这一招很好用,但用多了,容易变成偷懒。
也容易使得人物变得过分简单,似乎一件事就可以影响一生,而人物在特定情境下,也就那么一种反应。更有挑战的做法,是只写性格,不设前史。
只用此时此刻的言行举止,把人物立起来。敢不敢不仰仗逻辑,而考验笔法?8.【从演员的角度想想看】如上所述,编剧很容易把故事的逻辑给简化。
俯首皆是“由于A,所以B”的设计。但是,听公司里的导演说,当演员看到剧本时,他们会从更多维度去思考、感受这个人物,巨细靡遗地提问——TA是什么家庭、有什么爱好、喜欢怎么说话、有什么小动作、谈过几次恋爱、有多少朋友……演员需要让自己彻底“进入”角色,体会每个细致入微的情绪,当然就需要了解角色的方方面面。
这时候,你发现人物小传派上了用场。虽然诸多细节可能不会写到剧本里,但是可以帮演员完善对人物的想象。
9.【从导演的角度想想看】有时候看电影,我会去注意人物的不起眼动作——“为什么他要翘二郎腿?”“为什么他站得这么直?”“为什么是先笑一下,然后再扇一巴掌?”……一般来说,电影中的细节都不是意外或者即兴发挥,而是精心设计过的。那么,导演在现场时,为什么要这么调度?这和人物性格、处境有什么关系?不断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