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馒头的馒怎么写
你好!
馒头演变到现在确实很复杂的。
一: 馒头简介:
馒头是中国的传统面食,以面粉和水发酵后蒸制而成,一般圆形,大小从直径4厘米左右到直径15厘米左右均有。中国北方传统上以馒头或面条作为主食。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便以开始将发酵后的面团蒸制食用,称之为酏食,由于当时磨尚未出现,因此并不流行。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国各地,当时统称为“饼”。
二: 馒头的“馒”字的演变过程:
据晋人笔记记载,馒头一词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之手。当时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以讨孟获。根据当地的习俗,大军渡江之前必须以人头祭祀河神。诸葛亮遂命人以白面裹肉蒸熟,代替人头投入江中。诸葛将其命名为“瞒头”,即欺瞒河神之假头之意。(一说命名为“蛮头”,蛮人之头之意)。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
至此,馒头的“馒”字一直沿用至今!
三: 馒头食品在我国各地目前仍然比较混论:
馒头的称谓到今天为止仍然很混乱。
比如,北方之对于没有馅料的,有叫做“馍”、“卷子”,也有叫作“包子”的。
南方对于有焰料的,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
现时不管什么样的有馅的无馅的馒头,其实都距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过远。馒头的馒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换成方〕”。卢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换成方〕头。”荀氏《四时列馔传》:“春祠有〔曼字的又换成方〕头饼。”
另外还有个说法:“馒头本是蜀馔(此说,似乎在诸葛亮之前已有馒头),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以肉面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孔明与马谡谋征南,有攻心战之说。至伐孟获,熟视营障,七纵而七擒之,岂于事物间有欺瞒之举,特世俗释之如此耳。”
谢谢!!
2. 作文童年的馒头怎么写350字
馒头是用来吃的,衣服是用来洗的。但今天我们的课堂就来了个大反转,我们要“洗馒头”。
上课了,只见老师拿起一块馒头,用夸张的口味说道:“我这儿有一块馒头,不过弄脏了。没关系,我有洗衣粉,我们一起洗馒头吧!”语音未了,大家就纷纷议论起来。“馒头可以洗吗?”“洗了的馒头还能吃吗?”“我看老师的脑子出现了问题。”各种各样的评论都有。
只见老师先把洗衣粉倒在水里,再用手指搅拌。接着,把馒头放了进去。老师把脏的地方用手轻轻一摸,刹那间,馒头上的污垢没有了那馒头在水里一上一下的,把皮都弄掉了。那馒头也变大变胀了,一摸它,那感觉滑滑的,凉凉的,那水也滑的如同润滑油一般。
“那馒头皮为什么会掉呢?”我们十分不解。老师后来解释说:“其实馒头是不能洗的,馒头只要一沾水,里面的粉都会融解,那么皮也自然会脱落,就像海绵吸水。”“哦!”原来是这样,我们恍然大悟
3. 四年级六个馒头五十字作文怎么写
星期天,我和姐姐正在做作业。
忽然闻到一股焦香,跑出去一看,原来是外婆在烤番薯,我俩大声抗议:“我们也要烤!”姐姐拿了一个番薯就烤起来,我又要显示我的与众不同,自己“发明”烤馒头。我把玉米味的刀切馒头插在筷子上,在火堆里来回转动,不一会儿,馒头满头大汗,热得直冒气,而且发出一股香香的玉米味。
我忍不住拿到鼻子边嗅嗅,外婆大喊:“再等会儿,谗猫!”姐姐的番薯还一点动静也没有,故意说:“就你谗嘴!”“看谁谗!”我不甘示弱。“焦了,焦了!”一转眼,我的玉米馒头变成了巧克力馒头,浑身黑乎乎的。
我迫不及待地使劲吹两下,轻轻的咬了一口,哇,好香!我故意溜到姐姐身前身后,哧溜哧溜地吃起来,嘴里还嘀咕:“香呀,甜哪,我的巧克力馒头!”姐姐吃不到馒头说馒头焦,我才不理他呢。
4. 馒头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三国演义》: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
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
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后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
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
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
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
《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
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
“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
《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
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集韵》:“〔设换成饣〕音豆,与饾同,饤也”。”
“饤”又作“〔月丁〕”,《玉篇》:贮食之义。《玉海》:“唐,少府监御馔,用九盘装垒,名‘九饤食’。
今俗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古称‘饤坐’,谓饤而不食者。
按《唐书·李远传》云:‘人目为钉会梨。’今以文词因袭,累积为饾饤。”
这就是说,“饤”其实从“钉”来,“饾饤”是指供观觉的看席。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
可见当时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但“饾饤”指的是点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点心。
宋时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
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
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 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
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作“包子”。宋人王〔木永〕《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
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各种蔬菜都可作包子馅。
同时仍然叫“馒头”。如《饮膳正要》中介绍的四种馒头,又都可叫包子:“仓馒头(其形如仓囤):羊肉、羊脂、葱、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人料物、盐、酱拌和为馅。”
“鹿奶肪馒头:麂奶肪、羊屋子各切如指甲片,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入料物,盐拌和为馅。”
“茄子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馅,却入茄子内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
(此以茄子作皮,上屉蒸熟。)“剪花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
右件,依法入料物,盐、酱拌馅,包馒头。用剪子剪诸般花样,蒸,用胭脂染花。”
《正字通》说,馒头开首者,又叫“橐驼脐”。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
《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
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疑是“刨”之误)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
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
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若揉搓,则不肥泛。
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
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这样多种馒头,并附用处:“平坐小馒头(生馅)、捻尖馒头(生馅)、卧馒头(生馅,春前供)、捺花馒头(熟馅)、寿带龟(熟馅,寿筵供)、龟莲馒头(熟馅,寿筵供)、春〔上尔下虫〕(熟馅,春前供)。荷花馒头(熟馅,夏供)、葵花馒头(喜筵、夏供)、毯漏馒头(卧馒头口用脱子印)。”
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记:“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宁、上元二县供面二十担,祭毕送工部匠人作饭。”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
5. 形容馒头的词语
1、城外土馒头唐王梵志 只查询王梵志的结果 《城外土馒头》
2、城外土馒头宋刘辰翁 只查询刘辰翁的结果 《唐多令·零露下长洲》
3、死牛肠肚作馒头唐蒋贻恭 只查询蒋贻恭的结果 《咏安仁宰捣蒜》
4、教他吃个土馒头宋无名氏 只查询无名氏的结果 《踏莎行·一领布袍》
5、馒头薄持宋苏轼 只查询苏轼的结果 《游博罗香积寺(并引)》
6、山中一样土馒头宋戴表元 只查询戴表元的结果 《因营张村蛮窝并书所见》
7、终须一个土馒头宋范成大 只查询范成大的结果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6. 关于馒头和包子的叫法
馒头,曾用名:“蛮头”、“蛮首”、“瞒头”、“曼头”;方言:“起面饼”、“笼饼”、“蒸饼”、“笼炊”、“炊饼”、“馍馍”、“包子”、“实心包”、“巢馒头”;最后由“馒设”、“曼头”演为今名“馒头”。
“馒头”起于何时?尚难肯定。西晋束广微《饼赋》说:“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这段文字只是说晋代已经有了馒头(曼头)。
再往上溯,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引证《稗官小说》:“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这是什么典故呢?从《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中找到了详尽的答案。原来是:时值公元225年9月的秋天,诸葛亮七擒七纵,征服了孟获。班师回蜀,行至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骤起,兵不能渡。诸葛亮遂问孟获,获曰:“此水原有猖神作祸,往来者须祭之。”诸葛亮曰:“用何物祭享?”获曰:“旧时国中因猖神作祸,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风恬浪静。”诸葛亮略加思忖,摆手说:“吾今,事已平定,安可妄杀一人耶?吾自有主意。”于是唤来军中行厨,宰牛杀羊,和面为剂,塑成人头,内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蛮头”(蛮,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并列灯49盏,将馒头等物陈设于地,还写了352字的祭文。诸葛亮金冠鹤氅,亲自临祭,放声大哭,情动三军,无不下泪,只见愁云怨雾,皆随风散。次日,风静浪平,蜀兵安然尽渡泸水。
关于馒头是诸葛亮发明创造之说,元末陶宗仪编的笔记丛书《说郛》中收录的宋人曾三异撰《因话录》也有此论。1980年新版《辞海》也载述:“俗传诸葛亮南征……从此始有馒头。”
因为诸葛亮的这种肉馅馒头一定好吃,因此由军中流传民间。人们嫌弃“蛮头”一词,用人头作为食品名,有碍胃口,遂改为曼头。《辞源》注释,曼有“展开;美,细腻”之意。
“曼头”一词最早见于西晋《饼赋》中。其后在唐代徐坚、韦述合撰的《初学记》以及宋代《事物纪原》中,都写作“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