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化学必修一萃取实验报告怎么写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器材和药品 4、实验步骤 5、实验现象 6、实验结论 实验目的就是探究萃取现象 实验原理是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质会由溶解度小的溶剂向溶解度大的溶剂转移,故会发生萃取现象 实验器材一定有分液漏斗(梨形分液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药品一般是溴水或者碘水,还有苯或者四氯化碳,这个要根据实验的实际要求决定 步骤就是你们书上的步骤 现象就是分层,有机层显色,水层几乎无色或者颜色变浅,要根据萃取的程度确定 实验结论就是你的实验目的,还有像“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这样的结论。
2. "粗盐的提纯,萃取"实验报告怎么写
实验报告无非就分为那几个部分,你把每个部分都认真写好就行了。
重点是写好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这两部分,因为别的部分大家都差不多,老师也不会特别仔细的看,但是结果和分析两部分就不一样了,你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验现象总结分析。 写实验报告分为 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分析、思考题这几个部分。
下面是从网上贴下来的,你可以做参考,但是记住,报告不是千遍一律的,一定要尊重实验结果,正确操作和分析,写出有自己思考成分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 药品:粗盐,水 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 滤纸,剪刀,火柴,纸片 三、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 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四、实验操作 1.溶解 用托盘天平称取5克粗盐(精确到0.1克).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烧杯里.用药匙取一匙粗盐加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用玻璃棒搅拌,并观察发生的现象(玻璃棒的搅拌对粗盐的溶解起什么作用?).接着再加入粗盐,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在天平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在10毫升水中大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2.过滤 按照化学实验基本操作6所述方法进行过滤.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例如,滤纸破损,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找出原因后,要重新操作.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图20).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比较提纯前后食盐的状态并计算精盐的产率. 五、实验总结 过滤操作中的问题探析 过滤是最常用的分离液体和固体的实验操作.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中仅粗浅地介绍了过滤的操作要点,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细节性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过滤操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谈一下自已的解决办法,仅供参考. (一)、怎样选择漏斗和滤纸? 漏斗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要过滤的沉淀的量或析出固体的量,而不是看液体的体积.沉淀量或固体量较多,则所选用的漏斗就大,反之亦然.漏斗的圆锥角应为60°.管径粗细适宜,太粗难以保持水柱,太细则水流速度慢,过滤需要的时间过长.管径末端应稍微倾斜.滤纸的选择依据所做的实验来定.滤纸分定性滤纸和定量滤纸.定性滤纸在过滤操作中主要用于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定量滤纸主要用于物质的定量分析.在中学实验中,过滤操作常用于定性实验,所以大多用定性滤纸.选好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纸的边缘要比漏斗边缘低5毫米左右为宜. (二)、怎样组装过滤器? 首先,将选好的滤纸对折两次,第二次对折要与第一次对折的折缝不完全重合.当这样的滤纸放入漏斗(顶角60°)中,其尖角与漏斗壁间有一定的间隙,但其上部却能完好贴在漏斗壁上.这样装成的过滤器比所有表面都贴在漏斗上的过滤器的过滤速度更快.对折时,不要把滤纸顶角的折缝压得过扁,以免削弱尖端的强度.然后剪去三层纸那边的两层的小角,以便在湿润后,滤纸的上部能紧密地贴在漏斗壁上. 其次,将叠好的滤纸放入合适的漏斗中,用洗瓶的水湿润滤纸,用手指把滤纸上部1/3处轻轻压紧在漏斗壁上.把水注入漏斗时,漏斗颈应充满水,或用手指堵住漏斗颈末端,使其充水至漏斗顶角稍上部为止.漏斗颈保持有连续的水柱,会产生向下的引力,加速了过滤过程. (三)、怎样正确地进行过滤? 在过滤时,玻璃棒与盛有过滤液的烧杯嘴部相对着;玻璃棒末端和漏斗中滤纸的三层部分相接近,但不能触及滤纸;要保持垂直(笔者认为玻璃棒斜立易导致过滤液外溢);漏斗的颈部尖端紧靠接收滤液烧杯嘴部的内壁.每次转移的液体不可超过滤纸高度的三分之二,防止滤液不通过滤纸而由壁间流出.对于残留在烧杯里的液体和固体物质应该用溶剂或蒸馏水按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润冲,将洗液全部转移到漏斗中进行过滤. (四)、怎样正确洗涤沉淀物? 如果需要洗涤沉淀物,则应立即进行洗涤,否则沉淀物在滤纸上放置过久会开裂或结块,不易润洗.可用原溶剂、蒸馏水或其它适当的洗涤剂进行润洗.换一个洁净的空烧杯以代替原来接受滤液的烧杯,这样可以避免因沉淀穿透滤纸而要重新过滤大体积的液体.每次洗液用量以能浸没所收集的沉淀物为宜.洗涤时,用少量洗液小心沿四周从上而下冲洗,将沉淀冲到漏斗底部,不可使液体流速过猛,否则会使沉淀冲出过滤器.也不可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物质,以免划破滤纸,前功尽弃.一般洗2到3次左右,可基本洗净 (五)、怎样检验沉淀物是否洗净? 可根。
3. 化学实验萃取怎么做
萃取是有机化学实验中用来提纯和纯化物质的手段之一。
通过萃取,能从 固体或液体混合物中提取出所需要的物质。高中化学最常用的就是液-液萃取。
基本原理: 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溶质在其中溶解度大的(一般就是指有机溶剂))将溶质从其与另一种溶剂(溶质在其中溶解度小的(一般就是指水))形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操作. 萃取剂的要求 1.与原溶质和原溶剂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2.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原大于溶质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 3.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 4.萃取剂与原溶剂有较大的密度差异.(保证彻底分层,为分液做准备,萃取和分液是连锁操作) 高中常有的萃取剂有:苯.汽油.四氯化碳 萃取分层问题: 苯和汽油由于密度小于水,萃取后有机层在上层,水层在下层; 四氯化碳由于密度大于水,萃取后有机层在下层,水层在上层。 被萃取的溶液一般就是溴水或碘水,既原溶剂一般就是水 常见从溴水萃取溴和碘水萃取碘 若萃取溴,有机层为橙红色;若萃取碘,有机层为紫红色。
萃取一般用于分离中。
4. 以“萃取XX”为题 写一篇500字的论文 (化学)
摘要:研究了运用固相微萃取/GC/ECD直接萃取溅定水中的三种氯酚的方法,得到了分析三种氯酚的SHE最佳萃取条件;选取聚丙烯酸酯(PA)萃取头,水溶液调pH=2,并用NaCl饱和,室温下在持续磁力搅拌下直接萃取40min,纤维萃取头在260℃脱附5min。
所建立的方法适于快速、方便地测定水中三种氯酚,无须浓缩和预处理。 1 引言 固相微萃取是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省时、高效、操作简便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它克服了以往预处理方祛的诸多不足,集采集、浓缩于一体,简单、方便、无溶剂,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是一种有利于环保的很有应用前景的预处理方法。萃取装置使用涂有色谱固定相或吸附剂的熔融石英纤维管(简称为萃取头),和外套不锈钢管加以保护,形状像一支色谱进样针,可方便地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色谱/质谱等仪器联用。
它携带方便,可以直接从液体和气体中取样然后分析,已广泛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中[4][5][6][7]。 氯酚类化合物是环境(水和土壤)中重要的污染物,其中2,4-氯苯酚(以下简称DCP)、2,4,6三氯苯酚(以下简称TCP)和五氯苯酚(以下简称PCP)已被我国列为水体中优先控制污染物。
目前,对酚类化合物的分析主要是采用液-液萃取法,如美国EPA方法中的604[8]和[9],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固相萃取法(SPE)。液-液萃取的主要缺点是多步、费时,而且需要大量价格较高并对健康有害的高纯有机溶剂。
SPE方法尽管同液-液萃取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是多步过程,且对半挥发性化合物的萃取受到方法本身的限制。本研究利用固相微萃/GC/ECD方法对水中这三种氯酚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各种实验条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简单、准确,适合水中上述三种氯酚的分析。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惠普5890型气相色谱仪(配电子捕获检测器);固相微萃取装置(加拿大Supelco公司,萃取头为85μm膜厚的聚丙烯酸酯固相涂层针头) 2,4-二氯苯酚、2,4,6-三氯苯酚、五氯苯酚色谱纯晶(购于Pure Chemical Analysis Lt.Co.);0.2mol.L-1HCI:氯化钠(分析纯);甲醇(色谱纯);无酚水(500ml蒸馏水加入5ml10%的NaOH和少量KMn04加热蒸馏,取馏出液。) 2.2 色谱条件 色谱柱:HP公司HP-5MS 31m*0.32mm*0.25μm石英毛细管柱;进样口温度:260℃;柱温:60℃(4min)—260℃(3min),升温速率8℃/min;ECD检测器温度:280℃;载气流速:高纯氮,3.3ml/min;无分流进样。
2.3 固相微萃取条件与过程 在100ml容量瓶中预先加入6.5ml0.2mol.L-1的HCl,再加入定量的氯酚标准溶液,并用无酚水稀释至刻度。取10ml(总容积约为12ml)洁净顶空瓶(带铝封盖和内衬聚四氟乙烯膜的密封垫),加入过量固体NaCl(约4g)和磁力棒,再加入配制好的标准待测样品10.0ml,立即加盖密封压紧,将顶空瓶置于磁力搅拌仪上,启动搅拌,然后在常温下从瓶盖上方直接插入针管(注意针管套不要接触瓶内液面),推下手柄活塞杆,使萃取头完全浸入溶液中,保持40min。
萃取时间到达后,取出针管,立即插入气相色谱进样口进行热解析5min。 3 结果与讨论 3.1 测定结果 3.2 萃取涂层的选择 目前应用较多的三种多聚物涂层百非极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和极性的聚丙烯酸酯(PA)或聚乙二醇(PEG)[4]。
PDMS涂层通常用于非极性化合物的分析,PA涂层通常用于中极性化合物的分析,我们比较了同一氯酚混标样在PDMS和PA两种不同萃取头作用下的测定结果(见图3),结果表明PA萃—取头对酚类的萃取效果更好[9]。 3.3 萃取平衡时间对萃取量的影响 由于待测物分子从溶液中向固相涂层的传质速度比较慢[3],所以直接萃取要求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
表1所示为三种氯酚在不同萃取时间下萃取量的影响。实验表明,平衡时间越长,SPME萃取量越大,40min以后萃取量基本上不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表明萃取过程达到了平衡,故本实验取平衡时间为40min。
3.4 酸度对萃取量的影响 三种氯酚均属于弱酸,其离解常数pka如下:2,4-DCP(pka =7.85),2,4,6-TCP(pka=7.42),PCP(pka=4.74),在pH为中性的溶液中,氯酚都有离解,能形成离子状态,不利于萃取。降低pH值,能使它们的电离受到抑制,以保持氯酚的分子状态,使其在固相涂层上有更大的亲和力,从而增加萃取量,同时也提高了回收率。
文献[10]中反映,当pH低于2时,萃取平衡时间将大大延长,pH=1时,PCP甚至在4h后才能达到平衡,考虑到实际应用,实验中我们测定了同一氯酚混标样在pH=2至pH=6值时的萃取效果(见图4),结果表明,pH值取2时,三种氯酚的萃取效果最佳。 3.5 盐加入量对萃取量的影响 向待测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盐类,能产生所谓的“盐析”效应,可以降低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迫使氯酚进入SPME固相涂层中[11]。
实验中,加入饱和的NaCl能明显提高氯酚的萃取量(见表2)。然而,PCP属于例外,因为它的离解常数(pka=4.74)相对较高,中性溶液中其分子状态较少,以离子状态为主[2],当加入N幻后,由于溶液的离子强度增加,加速了PCP的高解反而使萃取量降低。
当加NaCl的同时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