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姜字的写法
姜字的写法如下:姜[ jiāng ] 基本解释1.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黄色,味辣,可供调味用,亦可入药 :生姜。
2. 姓。相关词汇:生姜、姜黄、共姜 、庶姜 、大姜 、姜齐 、姬姜 、三姜 、猴姜、玉姜等。
扩展资料:姜姓历史发展1、炎帝神农氏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2、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3、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中心仍在陕西和山东。
4、唐宋时期,姜姓进入闽粤地区。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
5、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的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为姜。
2. 王国维对姜夔到底是什么评价
且看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姜夔的内容。
“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期间耶?”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境界说下的一大命题,三两句话说不清楚。
但是从上面可以确定的是,王承认姜夔的格调是历代词人中首屈一指的。这也不是王的一己之见,白石词的清雅风貌历来被人所推崇,这种高雅的风致也是姜夔的人品、词品的特征。
宋人有语“白石道人气貌若不胜衣,而笔力足以抗百斛之鼎”范仲淹也评价姜夔“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姜的这种格调产生除了个人特质外,还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南宋虽然偏安一方,但商品经济发达,士人的生活条件极其优越,比如姜夔长期依附的张鎡生活就极其奢华,可比石崇、王恺。说姜词”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大概是指他的词多以羁旅行役、男女恋情为题。
但是否姜词在意境上就逊于苏辛,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苏辛,词中之狂。
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西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 狂、狷、乡愿三个概念都出于《论语》“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乡愿,德之贼”。
苏辛狂大概是指他们开拓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地位。姜狷,有所不为,认为他固守藩篱并无过错。
从这里看,王对姜还是较为肯定的。王国维对南宋词人这个群体是不满的,他认为吴文英、史达祖等人的词都是雕琢之作,是对苏辛词的反动,阻断了词的发展。
“东坡之旷在神,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已修能。
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然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
无内美而但能修能,则白石耳。” 这话就毒了,直接攻击姜的人品,说他人文不称,虚伪。
姜夔出身贫贱,一生以清客身份往来于名臣公卿之中,浪荡江湖,自号道人。“为营三窟之计”大概指的就是这个吧。
但是,当时名流对姜的人品才华是极其推崇的,谓之“神仙中人”。当时之人“或爱其人,或爱其诗,或爱其文,或爱其字,或折节交之,四海之内知己不为少矣”连一代词宗辛弃疾也深服其长短句。
为什么王国维会这样鄙夷姜夔?确实毫无道理。这要看他的另一番表述,才会豁然开朗。
“吾人谓戏曲小说家为专门之诗人,非谓其以文学为职业也。以文学为职业,铺啜的文学也;职业的文学家,以文学得生活;专门之文学家,为文学而生活。
今铺啜的文学之途盖已开矣,吾宁闻征夫思妇之声,而不屑使此等文学嚣然污吾耳也。”《文学小言》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王国维对遭到同时代士人诟病的柳永并无多言,而提到人品才华备受推崇的姜白石总是语带讥讽。
因为放浪形骸的柳三变,毕竟有功名,毕竟是柳屯田。格调最高的白石终身未仕,在王国维看来是“职业文学者”,将文学作为营生作为工具,这是对文学的最大亵渎,最为可鄙。
呵呵,我倒是想,要是王国维活到现在,对于“作家”这个职业作何感想。 “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 这个“亦仅”再次体现了王氏对姜的鄙夷。姜词可爱者真的亦仅二语吗?我没读全过他的词,但读过的每首都让我有所回味,这是很难得的。
东坡词也不是每首都好的,有的酬和之作让人过眼即忘。王国维挑出的这两句自然最能代表姜词的价值。
踏莎行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大学时,给我们讲先秦两汉文学史的先生是安徽肥西人。有时候上课兴致来了也会挑几首诗词来讲。
一次他就讲了这首词,足足用了一节课,从安徽的地貌风俗到《招魂》再到姜的自恋人格,用硬笔写柔情,具体讲的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整班人听的颇为神往。 如果有英语阅读题问what is wang's attitude towards the jiang's work?我一定秒选bias。
文学批评本无关对错,可王太偏执了,性格决定命运,便有了昆明湖的悲剧。
3. 峻青是 作家
峻青,原名孙俊卿,生于1922年,山东海阳县人,当代作家,中共党员。
幼年家贫,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即做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从事教育和群众工作。
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昌维地区武工队小队长,《中原日报》编辑组长,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文学报》主编。
上海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炎黄书画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峻青 1941年写出第一部作品《风雪之夜》,后做记者和编辑工作。解放后担任文艺界领导工作。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和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等。他的作品大都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故事动人,人物形象鲜明,文笔清新而流利。
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短篇小说《血衣》获1946年胶东文协二等奖、《黎明的河边》获上海蜂花杯奖,七绝《回归诗》获1997年香港回归诗词大奖赛荣誉奖。
“**”中受到严重迫害。粉碎四人帮后重新写作。
1981年发起创办《文学报》并主持该报工作。后任上海作协副主席,继续在创作。
几年前又推出近400万字的《峻青文集》(六卷)。峻青还是中国硬笔书协的名誉顾问,深受庞中华和全体同仁爱戴。
作品《马石山上》(短篇小说集)1952,中南文艺出版社 《女英雄孙玉敏》(报告文学)1953,中南文艺出版社 峻青 《水落石出》(短篇小说)1955,文化 《黎明的河边》(短篇小说集)1955,新文艺 《最后的报告》(短篇小说集)1956,中青 《欧行书简》(散文集)1956,新文艺 《胶东纪事》(短篇小说集)1959,人文 《海燕》(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 《秋色赋》(散文集)1963,作家 《党员登记表》(电影剧本)1964,文化 《怒涛》(短篇小说集)1978,解放军文艺 《峻青小说选》(短篇小说集)1981,四川人民 《海啸》(长篇小说)1981,中青 《雄关赋》(散文集)1982,花山 《峻青散文选》1983,百花 《风雪》(短篇小说集)1984,辽宁少儿 《峻青谈创作》(文艺论文集)1984,文联 《沧海赋》(散文集)1985,人文 《屐痕集》(散文集)1986,湖南文艺 峻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