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甲基酮与氢氰酸(HCN)的反应化学式怎写
甲基酮是指一种结构,羰基的一侧连接着一个甲基,另一侧则连接烷基或是其它基团(可用-R代替)。它并不是具体的某一种物质,是指具有这种结构的一类物质。
酮类与氢氰酸的反应为CN-的亲核加成,生成物为羟基腈。该类型反应中氢氰酸不是以分子,而是以CN-及H+参加反应的(因为实验表明加入碱能促进反应进行,而加入碱时HCN加速离解,使CN-浓度增大)。首先向羰基进攻的是CN-,而羰基C=O中氧带负电,碳带正电(相对而言),因此C=O双键打开,氢氰酸中CN-直接和双键C连接,而H+和O原子结合,生成羟基-OH,化学方程式为:
O R
|| |
CH3-C-R + HCN == CH3-C-CN
|
OH
2. 能否帮我详细介绍氢氰酸
氢氰酸品名氢氰酸;Hydrocyanicacid;Prussicacid; 理化性质为无色伴有轻微的苦杏仁气味的液体,分子式C-H-N。
分子量27。03。
相对密度0。69。
熔点-14℃。沸点26℃。
闪点-17。8℃。
蒸气密度0。94。
蒸气压101。 31kPa(760mmHg,25。
8℃)。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限6~41%。
易溶于水、乙醇;微溶于乙醚。水溶液呈弱酸性。
侵入途径主要经口或吸入致中毒。液体可经皮肤及眼结膜吸收致中毒。
毒理学简介可经各种途径吸收入人体。如吸收非致死量,部分以原形呼出;大部分氰离子可逐渐从体内细胞色素氧化酶或从高铁血红蛋白的结合中释出,在体内硫氰酸的作用下与体内的硫代硫酸离子结合而转化为相对无毒的硫氰酸盐从尿中排泄。
毒性数据人口服 μg/kg;人吸入TCL0:500mg/m^3·3min;人吸入 ^3·h,200mg/m^3·10min,400mg/m^3·2min,300mg/m^3,立即死亡;人皮下人静注 μg/kg。皮肤吸收蒸气6760mg/m^3,50分钟,无症状;1230mg/m^3浓度下发生吸收。
嗅觉阈为0。22~5。
71mg/m^3。20~40mg/m^3下,几小时后出现轻度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心悸等。
IDLH:+50ppm[R30]发病机理:主要为氰离子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阻断了氧化过程中三价铁的电子传递,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形成内窒息。 临床表现主要引起机体组织内窒息。
急性中毒病情进展迅速,无明显潜伏期。一般病情危重。
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或口服多量氢氰酸后立即昏迷、呼吸停止,于数分钟内死亡(猝死)。重症而非猝死病例:早期症状,吸入者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出气带杏仁气味;口服者有口腔、咽喉灼热感、流延、呕吐,呕出物有杏仁气味。
并有头痛、头晕、胸闷、呼吸加深加快、血压升高、心悸、脉率加快、皮肤及粘膜呈鲜红色。后有**压迫感、呼吸困难、意识朦胧。
继而抽搐、昏迷、呼吸减慢、血压下降、紫绀、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停止、脉搏弱而不规则、心跳停止、死亡。静脉血呈鲜红色。
尿硫氰酸盐量可增高。 轻症者可有头痛、头晕、乏力、胸闷、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等表现。
皮肤或眼接触氢氰酸可引起灼伤。亦可吸收致中毒。
诊断原则与鉴别诊断:主要根据接触史及临床表现,中毒早期呼出气或呕吐物中有杏仁气味,皮肤、粘膜及静脉血呈鲜红色为特征,有助诊断,但呼吸障碍时可出现紫绀。 血及尿中硫氰酸盐量可作为接触指标,其受吸烟及饮食影响,应参考当地正常值。
中毒时起病急,不能等化验结果才作诊断。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脑血管疾病、心肌梗塞等所致的猝死或昏迷相鉴别。
处理一般治疗原则: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猝死者应同时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
急性中毒病情进展迅速,应立即就地应用解毒剂。吸入者给吸氧。
皮肤接触液体者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冲洗皮肤至少20分钟。眼接触者用生理盐水、冷开水或清水冲洗5~10分钟。
口服者用0。2%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洗胃。
皮肤或眼灼伤按酸灼伤处理。 标准车间空气卫生标准:中国MAC0。
3mg/m^3(皮);美国OSHAPEL-TWA氢氰酸11mg/m^3(皮),危规:氢氰酸:GB6,1类61004。原铁规:无机剧毒品,81005。
UNNO。1613。
IMDGCODE6092页,6。1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