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兰州火车站的“兰”,是书法还是错别字
兰州火车站候车厅上面醒目的“兰”字还真不是错别字,是一位大书法家用自己特有的书法风格写出来的“兰”字。然后通过电脑打印,做出来的字头牌。
甘肃兰州火车上的字头牌,是由甘肃书法家张邦彦老师所写。因为张邦彦老师写的这个“兰”字和我们学到个“兰字”是不一样的。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兰”字和所写的“兰”字,一般都会把兰字中间一横写短一些,底下一横写长一些,最下面那一横不长不短,刚好能盖住中间那一横。其实这个兰字张邦彦老师并没有写错!
被大家称为简牍之父的张邦彦老师学习书法的时候,我们的简体字还没有进行普及。所以繁体字和简体字是会有很大的差别的。再加上湿法家要彰显自己的书写风格,就会
把一个字写出很多花样和很多写法,于是兰州火车站上面的特殊“兰”字就这样被张老师写出来了。所以兰州火车站的“兰”不是错字,而是我们的书法家用自己独特的书写技巧写出来的。
其实看待这些事情没有什么好奇怪和好奇的,比方说我们中国书法家协会里面的好多老师都写过类似“火车站头牌”。比方说南怀瑾大师题写的温州站、郭沫若老师题写的桂林站、**题写的淮安站等等。无论从哪种角度这个字我们都能看懂也能理解就行了。如果非要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个字不仅正确,而且可以让人感觉到非常称奇。
2. 兰州兰为题的作文
桃花源上接五强溪,下连武陵,相传是古代秦人躲逃连年战乱和苛捐兵役的避难之所。
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自劳自食,繁衍子孙,独成一方风水。至今这里古扑的民风民俗,仍展示着她作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庄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数十户人家,他们大都姓秦,因此该村也叫秦人村。
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进洞避乱的古代秦人的后裔?没有谁去做具体的考证,反正一个“秦”字贯古今,他们的衣食住行习俗确实与当今现代社会风尚有许多不同。衣: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料全为家织土布。
各家备有纺车、织机,自产棉花,自纺自织,织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兰或灰或紫的颜色。衣裳多为自家制做,将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针一线用手工连缀。
也有上门做衣的裁缝,一个灰包,几根针,几络线,一双形似当今带把小铝锅的生铁熨斗就是他们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样是男为封襟衣。
女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裤子全为大折裆裤,4尺大的裤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系上布带。如今,村里年轻人的服式与洞外人的几乎没什么两样,但不少老年人仍穿着对襟衣,大件衣,折裆裤。
不过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纺土织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选。去村里走走,仍可寻见木制的纺车和织机。
虽然这些都闲置不再用,但也展示着历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缝纫机的今天,村里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缝。
食:当然是主食大米,与洞外的村民几乎没什么两样。这里所指的“食”,是专指加工大米的工具。
秦入村里的村民们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风车。碟子圆形,有上下两扇。
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间有一硬木轴,上扇绕木轴在下扇上转动。上下两扇磨擦的面有规则地嵌有许多硬木片以为齿,齿缝间用黄土夯紧将齿固定。
碟子的作用是将壳肃去粗壳。用碟子加工时将稻壳堆在上扇盛壳的容斗内,以人力推动上扇转动,稻壳通过木齿磨擦,从上下礧面的缝隙间洒下去了粗壳的糙米。
糙米再经过石碓加工便成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机器加工的,但村里仍有作坊可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
确实有的村民原来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们(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这比机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质更柔。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篱茅屋。
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独立,确是“鸡犬两相闻”。屋内存设简陋,石板木块是凳,木板相拼为床,葫芦(俗称芦瓜)剖开成瓢,砖头砌垒即灶。
如今茅屋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墙,仍具古代遗风。
家家户户虽然有了电视机、电冰箱,那剖开的芦瓜瓢却一脉相沿。行:秦人村虽紧临国道,但村里不通公路,在田园上纵横交织的是阡陌交通田园上的这些阡陌并非说优于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确也有它的优点。
它透着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湿气,赤脚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温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脉膊的跳动。
3. 写五泉山美景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景色秀丽的兰州,兰州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山,叫五泉山,这座山景色诱人,美丽极了。
春天,树木吐出新的嫩芽,长出新的叶子,山上的积雪慢慢融化了,雪水汇成了小溪,小溪正在欢快的唱歌,一路奔来,你听,“叮咚、叮咚!”声音可好听了。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山上的古寺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雄伟的古建筑。
早晨,雾从山脚下缓缓升起,整个古寺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照射在古寺上,显得古寺金碧辉煌,更加美丽。秋天,白桦和椿树叶子变黄了,秋风吹来,叶子在空中飘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金蝴蝶,好看极了。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也是厚厚的,公园里到处都披上了银装,此时动物园里的动物也许都在睡觉,如果这时你去五泉山,一定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五泉山一年四季景色宜人,风光秀丽,这就是我家乡一座风景优美人见人爱的五泉山。
我的家乡在景色秀丽的兰州,兰州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山,叫五泉山,这座山景色诱人,美丽极了。春天,树木吐出新的嫩芽,长出新的叶子,山上的积雪慢慢融化了,雪水汇成了小溪,小溪正在欢快的唱歌,一路奔来,你听,“叮咚、叮咚!”声音可好听了。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山上的古寺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雄伟的古建筑。早晨,雾从山脚下缓缓升起,整个古寺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照射在古寺上,显得古寺金碧辉煌,更加美丽。
秋天,白桦和椿树叶子变黄了,秋风吹来,叶子在空中飘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金蝴蝶,好看极了。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也是厚厚的,公园里到处都披上了银装,此时动物园里的动物也许都在睡觉,如果这时你去五泉山,一定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
五泉山一年四季景色宜人,风光秀丽,这就是我家乡一座风景优美人见人爱的五泉山。 我的家乡在景色秀丽的兰州,兰州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山,叫五泉山,这座山景色诱人,美丽极了。
春天,树木吐出新的嫩芽,长出新的叶子,山上的积雪慢慢融化了,雪水汇成了小溪,小溪正在欢快的唱歌,一路奔来,你听,“叮咚、叮咚!”声音可好听了。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山上的古寺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雄伟的古建筑。
早晨,雾从山脚下缓缓升起,整个古寺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照射在古寺上,显得古寺金碧辉煌,更加美丽。秋天,白桦和椿树叶子变黄了,秋风吹来,叶子在空中飘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金蝴蝶,好看极了。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也是厚厚的,公园里到处都披上了银装,此时动物园里的动物也许都在睡觉,如果这时你去五泉山,一定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五泉山一年四季景色宜人,风光秀丽,这就是我家乡一座风景优美人见人爱的五泉山。
4. 帮忙翻译成兰州话
兰州方言指流传于兰州地方的汉语方言。
兰州话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官话-兰银官话-金城片。兰州话和汉语普通话类似,有4种声调和一个轻声,并且有自己的发音规律。
五泉山,用兰州话将被读做“无劝山”。并且“山”读去声,调值为31。
另外,汉语普通话中的所有清辅音发音在兰州话中都按浊辅音发音。兰州有方言称“兰州话”,腔调、用语皆不与甘肃其他县市同。
也有介乎兰州话与普通话之间的“杂交品种”谓之“京兰腔”,基本发音与普通话同,只以兰州俚语入普通话罢了。说来也是纳罕,在兰州并非所有人都会说兰州话,操京兰腔而不能言兰州话者甚众。
我便是其一,以至于因不能讲乡音而在外乡常被人讥笑忘本。实则冤枉的紧:在家我所讲的也不过是“带兰州味儿的普通话”,在外也只是把普通话说得更标准些罢了。
兰州城中如我者也颇多,盖因兰州话讲来社会气太重,尤其女孩子说兰州话,听来象是太妹,故女学生大多不愿合污吧!当然,也不排除有正宗兰州本地人口,在家中便是以兰州话交流的。兰州话其实是很生动的,有很多语气词和自造词,还有很多形象的比喻和歇后语,这些在京兰腔中也毫无保留的照搬过来。
下面论及兰州话的种种,也是包含京兰腔在内的。听兰州人讲话,只见上下嘴皮翻飞,句首发语词和句末语气词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情绪跌宕起伏,若描述一事则非让听者有眼见之效,而阴损某人也必有令其深悔投胎人世之功。
虽不及北京话之贫,天津话之油,上海话之快(幸好都不及,呵呵),也是自成一统,趣味无穷。拿句首发语词来说,兰州人说话之前习惯带个“mu”音(发一声),有时也捎带着“那么”的意思,承接上句缘由来讲结果,最常用于反问句,表示嗔怪和惊讶等等意思。
比如一个人受了委屈来倾诉,另一个人听了常会这样说:“mu你不会这样这样这样说?”也常可听见“mu你不会这么这么这么做”?有时候也表示一种假设,“要是”、“如果”的意思,夹在反问句前极有效果,比如“mu我把这个做好了,你做什么?”“mu你把这个吃了他吃啥?”也有时用于祈使句,表示一种建议或安排,比如“mu你就把地扫了煞!”这个mu,恐怕是兰州话里独有的了。句末语气词的使用频率是极高的,实际上兰州人很少有哪句话不带任何语气词就光溜溜的出口的。
句末的语气词,如上文的“煞”,呵呵,当然写成字可能不是这样子写的,只取其音罢了。“煞”是兰州话里最常用的句末语气词,有的时候感觉上有一种“就这样子吧”的结束意味,就好像刚才的那句,也好像“我们两个一搭里逛起煞”,就是说“咱们两个一起逛去吧”;有的时候什么意义都没有,比如北京话要说“边儿待着去吧”,兰州话就会说:“边里起煞!”,那个“起”其实是“去”的变音。
“呢”也是常用的语气词,但是,兰州话里的“呢”不发“ne”的音,而是发“ni”的音。兰州名胜五泉山上有寺名“嘛呢”,那就断然不能念作“嘛ne寺”的。
用“呢”的地方很广,不胜枚举,比如“你做啥呢”,“我逛去呢”之类。而“呢”有很多时候可以和“煞”连用,在疑问句里加强语气,如“你到哪他逛起呢煞?”,就是问你“到哪里逛去呀”?兰州话的发音似乎都比较靠前,显得兰州话格外的轻巧,比如后鼻音大多发成前鼻音等等。
还有大量普通话的变音,随便捻出一二为例吧。众位看官儿看看下面这段话可读得懂否:“解放军fu fu在大fu底ha看fu喝fei(三声),你fe那解放军fu fu fu fu 不 fu fu”。
呵呵,看懂了么?是不是已经被一大堆fu给弄晕了?其实这是兰州话里著名的绕口令,原意是这样的:“解放军叔叔在大树底下看书喝水,你说那解放军叔叔舒服不舒服”,呵呵,猜对了么?在正宗的兰州话里,所有的“sh”(汉语拼音)的音,几乎都变成了咬唇音“f”,所以上面那段话在外乡人耳中就变得神奇起来了。呵呵,当年初涉异乡,被逼表演家乡话,推辞不过,就不得不拿了这段绕口令来交差,结果呢?当然是叫一整屋子的人都晕菜了!呵呵,谁又能想到这样奇特的变音呢?其实还有变音的,所有的“w”音,在兰州话里都发咬唇音“v”,结果两种变音结合,又流传开了这样一个笑话,说是兰州人学英语,那是“book book fu fu fu,vater vater fei fei fei”,“fu”当然是“书”的变音,“fei”是“水”的变音,而“vater”,呵呵,其实应当是“water”,至于怎么把“w”发成“v”的音,那可得有些想象力才行。
当然,笑话终究只是笑话而已,兰州人自然不会真的这样学英语,只是拿它来博大家一笑罢了。但是,兰州人学英语的时候,因为这个问题,常常会把sh的发音和f的发音分不清楚,w的发音和v的发音也分不清楚,例如以下这几组字。
shake 摇动——fake 假的sheet 被单,表格——feet 脚,英尺shoed 穿鞋——food 食物shore 海岸——four 四we 我们——v 英文字母vwet 潮湿——vet 兽医wait 等——vague 模糊的word 单字——verb 动词还有兰州话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特点,就是比较正宗的兰州话,在一些发音上是无法用国际音标来标注,也就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发音,在声母“zh、ch、sh”的发音中都有出现。比如“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