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学旅行怎么写
原发布者:确定被占
研学旅行有感高二二班蔡梦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生活又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田野和家乡。我经常坐在教室里眺望窗外,世界那么大,真想去看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最好的课堂在路上,为了开拓我们的学习视野,经教育局批准,在学校领导、老师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学校初中年级和高一高二年级到素有“风水之城”、“春节之源”、“四大古城”之称的阆中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研学旅行。阆中,虽没有长城那样的雄伟壮观,也没有西湖那样的美丽清秀,但却有不同寻常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而这次旅行我们选择了道台衙门、魁星楼、红军烈士纪念园,也一定别有一番收获。1、实践中认知、探寻我们的第一站是道台衙门,阆中除了大名鼎鼎的张飞庙、贡院等蜚声天下外,道台衙门也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属于珍品极品,是不可多得的古城文化生态资源。阆中道台衙门曾是省府衙门,管理着西南各区域,是全国仅存两处道台衙门遗址,道台衙门标志着阆中曾经也“阔”过,在清初的四川及后来的川北地区具有无法取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重要历史地位。通过对道台衙门的参观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也感受了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自豪我是阆中人。第二站我们选择了魁星楼,魁星楼又名“奎星楼”、“翰天宫”,魁星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古代人们的富贵大都只有一条路——科举求功名,中
2. 卷首语诗怎么写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老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绝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我想,等待一朵花的开放,应该是这世上最为美妙的事了。
初冬时节,楚楚落雪,满目银白,落叶的枝头上,依然是光秃秃一片,想象着春天时那满树繁花、姹紫嫣红的美景,依稀看见那洁白而美丽的花朵,开满了一树,那娇嫩的花朵呀,慢慢地绽放,一朵,一朵,静静地开。我站在树下,笑看生命的美丽。
看呀,天是那么的蓝,花是那么的美,鸟声是那么的脆。 于是,等待花开。
卷首语可以去摘抄一点精华的东西 要有内涵。
3. 如何学习写诗
唐以前的通称古诗。
唐以后的分为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古风又分为:一般古风(包括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和古风绝句 近体诗包括: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长律”),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区别一方面表现在字数的齐整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压韵和平仄相对上。 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
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至于现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
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写诗的注意事项:【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
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
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4. 怎么学写诗
写诗的七要素
写诗可以分为三层:一是写客观世界;二是写主观世界;三是二者兼顾。任何一个诗人的主观世界都有他所经历的生活的道路的烙印,因而他在诗作中会不自觉地把他的思想折射出来。
一首好诗应具有七个要素:立意深、构思巧、形象美、感情真、意境高、语言新、手法巧。
主题的深度决定诗人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的水平。主题可能先有,可能在被感触的素材中产生。主题要有最适合的载体,主题与题材应实现和睦的完美统一,主题与客体应和谐地对位。主题可以不外露,最好交给读者(应该相信他们)。说明和阐解主题都是不感人的。对题材的选择,角度要新。对题材的剪裁要慷慨。这样有利于对主题的表现。仅仅写一点情绪、一点印象、一点观念只能流于肤浅。不要忘记他们会帮助我们丰富主题。主题与我们的人生体验结合了,主题就有了我们的个性色彩。
构思是整个作品的骨架,关系一首诗歌的成败与高低。构思的要害是一个巧字,巧就是不平铺直叙,就是不一般化,就是使人意想不到又引人入胜。构思受主题的引导。构思有不可穷尽的办法,用一种方法构思,会失去新鲜感,勇于探索的诗人在构思上要敢于不断的变化。构思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素材的取舍与组合,以及手法的选用。构思中要找到整个诗歌的最好的连线,比如空间的转换,时间的运转,情绪的流动,感觉的序列都可以连接全诗。空间在一首诗歌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它可以精简素材,有主与次的转变,并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一首诗歌的头尾是构思的难点,诗歌的开头应该把读者尽快引入全诗的意境。诗歌的结尾不是总结,不是封闭、而是要给读者一个全心的境界。多层面比一个层面好,曲线比直线好,空间大比拥挤好,要有反传统的精神。
形象是诗歌的骨肉。形象是根据主题要求和感情的需要,在一首诗歌中由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所创造的美。我们要不断的扩大生活的视野,要不断的丰富我们的知识,这是形象的源泉。形象在一手诗歌中不是单一的,要精心的安排主次,协调与统一多形象的关系。要把感情与观念融于形象之中,同时要对形象进行挑选。不要重复别人的形象,也尽力不要重复自己用过的形象。在表现感觉的时候应该注意色彩形象的浓淡对比,音调形象的高低对比。诗歌的形象对于我们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作用与感觉,一是作用与情感,我们通过这两条通道进入诗的王国。
我们作诗的感情必须是真的感情,她应该是展示我们内心世界的通道,她的源泉是爱。我们要有现代人的感情,我们要研究现代人的感情。感情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诗歌的感情不该是单一的单调的。她只有与我们的人生体验,审美情趣结合了,才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我们要不断的寻找个人与社会感情的共鸣点。
意境是判定一首诗歌美的标准。创造意境一个简洁的方法,就是使自己的形象与感情达到完美的统一与融合。形象提供意境的空间感情决定意境的色调。一行诗可以出意境,一节诗也可以出意境。一首诗往往会出现意境转换的情况,我们在写作的布局中,应该力求转换自然,有层次,有视角有起伏。意境是多种多样的,要不断的追求新的,要写出属于自己的意境,是今人与古人都没有过的意境。只有这样的意境才可以给人们留下深思。意境与构思往往同时出现。要看重意境,要让意境在构思的过程中,加深加浓。加强意境的深度是修改诗歌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人们在读我们的诗歌的时候有一个再升华的过程。读者的经历不同所感受的意境也不一样,所以我们的作品应有意境的空间而且空间越大越好。意境是全诗的灵魂必须要深远高阔有力度,可以触动人们的心魂。
语言新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无论我们的语言是浓艳还是淡雅、奇险还是平易都应该要求以新取势。语言在诗歌中有双重属性,一是作为审美,一是做媒介。人们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对语言的印象特别深,如果语言平淡他们很难有兴趣卒读的。不要重复别人常用的语言,也不要重复自己常用的语言。词汇不属于任何人的专利,我们必须冲生活采颉并用自己的脑袋加工储备。要善于组合常用词汇,要把常用词汇融入情感,虚实的变化、通感的运用是我们丰富语言的有效方法。句式的变换可以给语言增色,语言的准确首先取决于对生活对人生观察理解的透彻。诗歌的语言贵在精练。要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可有可无的形容词最好不要。要把握住诗歌的本质,解释、说明最好不要。一首诗歌必须有几句叫人难以忘怀的美丽的句子,要不断积累体验运用新语言的方法和习惯。要苦心求新啊!
手法是没有止境的而且还在发展,要寻求独特新奇的手法。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要敢于创新。在创作中手法与构思往往交替进行,互相影响,互相选择,但最后必须达到统一。没有手法胡乱写来的诗歌是不可取的。
5. 学写诗怎么写的压韵意思又通顺
首先更正一点,诗不是学好的,而是练好的。
要想写好诗,丰富的阅历、知识储备是必须的,多读一些诗词,丰富自己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在写诗的时候才思如泉涌一般,源源不断。还有就是不要只注重诗的外表,也就是不要因为太注重诗的外表而丧失了诗的本意,当然也不能过于白话,除非是立意深刻的点睛之笔,否则就成打油诗了。
写诗之前,构思是必须的。想好诗的大体结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然后在开始下笔。
灵感有时也是写一首好诗所必须的,你可以准备一个本子,随时将自己心中想到的自己觉得好的句子记录下来,然后再将它不断地完善,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例如:假设我是李白,我在一天夜里忽然想到了“低头思故乡”这句话,心里觉得不错,便将其不断完善,便完成了“静夜思”这首诗。
当然,这只是我的假设,也许李白当年并不是像这儿样写出来的静夜思,但这种方法真的很好用。总而言之,三点:1、多记多背多积累。
2、落笔之前先构思。3、抓住灵感巧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