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长感想怎么写
你好,家长感言:
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复反省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导一个孩子除了经常督嘱他学习,在学习上刻苦用功学习之外,还要叫他为人处事,使自己的孩子学会怎样为人,待人,为人处事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明确学习目的,这样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明显地提高。
通过这次家长会我体会到:1、要时常和孩子沟通,要把孩子当朋友。不要以命令口气去教育和强迫方式教孩子去做事。2、多给予孩子以鼓励和表扬,孩子做错什么事情不要一味的去批评和指责。3、要培养孩子自信心。父母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因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习惯将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命运。4、培养孩子在学习中需要有一个积极心态。
回想自己的教育方式,确实需要许和改进。首先没有放下身架和孩子做朋友,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对于孩子的优点和成绩,觉得理所当然,应该是这样的,而对于他的缺点和失误,只是一味的训斥他,没有正确加以引导和分析,鼓励他勇敢走出低谷,培养他的自信心,重新去主动进取。
我觉得今后是我们做家长的更新观念,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时期,改变以往的方式、方法,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抽出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去交流。做好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给他足够的自主权,不能加给自己的观念。同时给孩子经历失败的机会,让他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笑对人生,给予他足够的力量,尽可能的多鼓励,让他知道健康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失败,不过是重头再来。
还有就是和孩子一同去多看积极向上、丰富的课外书,和孩子共同学习,对于困难,共同面对。健康、向上,乐观、进取,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望采纳哟。
2. 孩子的教育心得怎么写
原发布者:小小鱼儿638
家长教育心得各位老师、家长,下午好!我是***的家长,今天非常荣幸能和大家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教育孩子的话题。同时也非常感谢杨老师给我这样一个与大家共同分享的机会,下面我就家庭教育情况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予以指正。一、在思想上要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俗话说:理想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生奋斗的历程。有了理想才会有精神动力,树立远大理想,是孩子成长和成才的根本保证。张俞烨打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小时候就有个远大的理想就是长大想当一名画家,虽然她在这方面不是很有特长,但我们一直在默默的支持她,我经常和她说的一句话就是:当不了画家,当一名美术老师也不错呀!每当这时她就画得更来劲儿。二、在生活上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而幸福的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要时刻让孩子感到家的温暖,感觉到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有时候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要尊重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其实生活中很多的小事,我们也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要经常跟孩子沟通,从一些小事和孩子讲道理,通过日常生活中每件细小的事情,培养孩子纯真友谊、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等良好品德。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不要产生依赖思想。孩子一天天成长,但无论怎样长他们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不会那不行的,处处需要我们的帮助。其实孩子的能力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
3. 教育孩子的心得怎么写
用爱去教,教会去爱 人们有一个错误的意识——都愿作爱的领受者而不愿**的付出者。
这当然是一个愚蠢的错误,因为不能给予爱的人,也一定是一个缺乏爱的感受力的人。家长一旦将此视为真爱,那么,他就会对孩子无条件地施与爱,而不让孩子做任何付出和回馈。
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享受了爱,却感受不到爱,更不会去爱。他们会以自我为中心,情感匮乏,从不考虑从他人的利益和感受,更不会关爱和付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薄情就会产生冷漠,冷漠就会产生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就是残酷无情之源。家长的天职不仅是物质上供养孩子,更要在精神上培育他们,家庭所有的教育可以概括为:用爱去教,教会去爱 也许爱的范畴并不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视野所及的范围,应试的风潮以及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已经把仁爱的思想和人的德性发展排除在主要的教育目标之外了。
这是相当有害的,这种倾向既违背了国家“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也完全摒弃了我们民族以德立人的光荣传统。更甚者,德育作为意义学习的过程,对它的作用的忽视将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降低和教育质量的下降。
人的天性决定人是不会关注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与己无关的事情的。在人的关系中,任何存在都是意义的存在,那些无意义的知识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的。
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发现意义,发现周围环境和自己的关系,并由此学会尊重他们。德育被忽视则意味着学习意义的扭曲或丧失。
教育要回归本原,回归本真。教育从生活而来,并注定向生命走去,所以当前提倡人文主义的教育就一定是生活的教育,是关注完整生命成长和生命质量的教育。
而要实现这一点,没有爱是不行的。爱是人类关系伦理的原点。
人作为高级哺乳动物,遗传或文化积累使我们这一高级物种与生俱来就具有与人相连接,追求与他人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本能。人的这一自然——社会性是源于人最基础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
在这一点上,人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并无区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从 1958 年到 1966 年做的一系列实验。
他将刚出生的小恒河猴和猴妈妈隔离开,为它们做了两个代母:一个是胸前有提供奶水装置的铁丝“母猴”,另一个是柔软的绒布“母猴 ”。出乎意料的是,有奶并不是娘,小猴只在饥饿时才去铁丝“母猴”那里喝奶,而大多数时候都在绒布“母猴”周围玩耍,困了还会在它怀里睡觉;当一只发条玩具熊在旁边“咚咚”地打鼓时,害怕的小猴会选择紧紧抱住绒布“母猴”。
哈洛后来将绒布“母猴”转移到另一间房间,并继续让发条玩具熊打鼓,小猴即使害怕也不选择铁丝“母猴”,而是隔着门缝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母猴”。 在实验中他们发现,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被养育,生后孤独长大的猴子,行为十分反常。
它们不具备与其他罗猴进行很好相处的能力,缺乏性兴趣,如果当了妈妈也不知道护理、保护孩子,有的会虐待甚至丢弃自己的孩子。依恋是对特定的人持久的感情联系,从婴儿的角度看,与安全的需要有关。
幼儿依恋,是幼儿与其双亲间一种特殊、持久的感情联结,属小儿早期重要情绪之一。新生儿和婴幼儿早期处于一种无助状态,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寻找保护者。
依恋是他们天生的行为,为的是唤起注意,使一个依恋对象能留在身边,在危险和不安全情境下提供保护作用。幼儿喜欢和其依恋的人接近,感到舒适和愉快;遇到陌生环境和人时,双亲的存在使之感到安全。
依恋感建立后,幼儿会感到无后顾之忧,更加自由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愿意与别人相互接近,从而对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良好影响。儿童早期在家庭中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是他们德性发展的基础,也是智慧发展的保证。
依恋的本能让儿童产生亲社会行为,他们会用微笑表达积极情绪与亲人加强沟通,同时也会表达愤怒、悲伤的情绪以引起依恋者的注意。如果他们的情绪能得到亲人的及时、恰当的回应,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并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信任感。
同时,养育者对儿童的重视和关爱也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儿童良好的自尊。幼儿是通过情绪与成人进行交流的,一旦缺乏情感的启蒙,就会影响大脑中与情绪有关的组织的发育。
如半岁到三岁的幼儿如果又被托养和和持久分离的历史,,在后来的成长中就会出现智力分数低,阅读能力差,社会性成熟晚,纪律和语文修养差,较少内疚感等现象。依恋感的发展,有利于儿童产生亲社会行为和合作行为,形成仁爱、同情、关心、责任感等情感品质。
因此,依恋是儿童健康人格的首要基础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情感基础。在安全的环境里,儿童敢于探索和尝试,这也能大大促进了儿童兴趣和智力的发展。
个体道德在本质上是让人在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妥善地安置自己,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尊重自然。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就是儿童从家庭依恋关系走向社会依恋关系的过程,而学校教育就是其最关键的转轨环节。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大约以11岁为分界慢慢由对权威——教师的依恋,转变为对伙伴的依恋。他们的。
4. 教育孩子心得怎么写嘛
1、注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教育子女的责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担,哪一位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同时,父亲和母亲要为对方承担教育责任创造条件,在教育孩子上有分工有合作,不应单方独揽“大权”;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2、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有利于增强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多给孩子以欣赏的目光,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看到她的一点点进步,肯定她,坚持鼓励她,耐心引导她,平和看待她,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她,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这一点是很必要的。
3、加强与班主任及老师的沟通和联系。主动向班主任介绍孩子的情况。比如我们在刚开学时就向班主任重点表明:孩子胆小、老实,请老师给予关照。之后,经常向班主任及老师了解情况,坚持每天看一看联系本、并签字,将孩子的点点进步向班主任及老师汇报,这样便于和班主任及时沟通。衡量一个老师的能力不单单是她的教学质量,更应该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及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方式。孩子是否能顺利成长,家长很重要,老师是关键。这一学期来,孩子进步很大,已经能自觉地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发言的声音也变得响亮了。孩子通过班主任及老师的培养,变得自信、开朗了,也在学校交了几个朋友。在这方面,作为家长感到十分欣慰。
4、注重与孩子日常交流,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我们非常注重与孩子的交流,让她说同学的优缺点,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我们的女儿好犯粗心大意的毛病,总是把加法当减法,减法当加法。我们就设计一些作业,其中有许多粗心大意的错误,故意请她当“老师”批改。反复训练几次,在这方面的错误明显减少了。针对她吃饭慢的不良习惯,我们就想办法培养她做事快的习惯,给她讲明道理:只有把自己的事尽快做好了,才有时间玩或学别的东西。
5、不要轻易对孩子发火。我们觉得,经常对孩子发火。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她已经习以为常了,觉得你发火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二是会因为她胆小而惧怕你,使她对你望而却步。如果经常发火,她就会报喜不报忧,家长就了解不到孩子的真实情况,这样教育起来就会被动。教育孩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慢慢来。
6、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并培养她学会休息和调整。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争强好胜是孩子成长的三大要素。因为一年级的孩子都比较小,天性好玩,在这方面就要保证孩子有充裕的机动时间去玩和放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孩子每天要上六节课,非常辛苦,每天回家都很累。在这方面,作为家长,一是为她做好各种后勤服务工作,加强补充营养,帮她解乏;二是教她自己学会休息和调整。比如听听音乐,闭目养养神、轻松活动一会儿等等(当然,最好是学校每个星期三下午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家学习,借此机会适当调整一下)。等疲惫过后马上是一个智力的高峰,在这个时段内,再要求她完成作业和阅读课外书籍。
5. 《我要做个好孩子》的读后感该如何写
我要做个好孩子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课外书又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看课外书不但能使我们开拓眼界,还能够让我们增长知识,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就像杜甫说的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学校创建书香校园的氛围中,我们尽情地徜徉在书的海洋中,汲取着书中的精华,同时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些感受。
假期里,我读了著名作家黄蓓佳的《我要做个好孩子》这本书。这是一部适合我们少年儿童阅读的长篇小说,书中写了小学六年级学生金铃,一个学习成绩中等,但机敏、善良、正直的女孩子。为了做一个让家长、老师满意的“好孩子”,她作了种种努力,并为保留心中那一份天真、纯洁,和家长、老师作了许多“抗争”。最后,他和同学们一起充满信心地走进升学考试的考场……
我想,今后的学习中,在不断努力的基础上,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朝着自己的目标冲刺!做一个让妈妈自豪的好孩子!
6. 当小孩真好读后感怎么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提供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
一、读后感的概念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二、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亮明基本观点。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