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篆书的任怎么写
篆书“任”的写法是篆书[zhuàn shū]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篆书的演变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
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是周朝时期的文字,广义来说,甲骨文和金文都属于大篆。
在周朝,经过了几百年的混乱后,不同的国家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字,我们可以把它们都看成各种大篆。在统一六国后,秦国综合了七国的文字制定出了一种通用的文字,也就是小篆。
现代汉字就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篆书的种类1、大篆汉字的古代体之一。
它的名字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
'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2、小篆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
亦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小篆笔划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
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篆书的代表人物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秦相。李斯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
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李斯的小篆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文字的结晶。
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
篆书是最早的一种书体,其笔法比其他书体相对简单。篆书结字富有装饰性。
所以说“书法从篆书开始,学习者应当先学篆书。篆书体划严肃,布白严谨,学习篆书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篆书推荐碑帖:大篆:《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石鼓文》。当代临习钟鼎文字卓有成就的书法名家有王友谊、刘兴、冯宝麟、王镛等人。
小篆:《泰山刻石》《峄山碑》、李阳冰《三坟记》、吴昌硕篆书、吴熙载篆书、陆维钊篆书、杨沂孙篆书、邓石如篆书、赵之谦篆书。
2. 满纸酸甜任你尝的篆体字怎么写
满纸酸甜任你尝
篆体字的写法如下图:
大篆:
小篆:
3. 任枳懿的篆书怎么写
依次 打开下面3个网页,每打开一个,就用鼠标点击“字源字形”选项,你就会看到每个字的金文、小篆、楷体。其中小篆就是你要的篆体。
任: /zd/zi/ZdicE4ZdicBBZdicBB.htm
枳: /zd/zi/ZdicE6Zdic9EZdicB3.htm
懿: /zd/zi/ZdicE6Zdic87ZdicBF.htm
4.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的篆字怎么写
"爱众亲仁"语出《论语·学而》,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内容.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为文."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泛,广也.众,谓众人.亲,近也.仁,谓仁者.余力,犹言暇日.以,用也.文,谓诗书六艺之文.孔子用这句话来告诫弟子:"一个有道德、有品格、有德行的人,首先必须爱人重人,不爱人者不成其为人,更不能成为仁人".孔子力倡爱人: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论语·颜渊》).这就是所谓的"仁者爱人"."爱众亲仁"也就成为立身、为学的最高境界. 民政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事业,它"在乎民生,关乎民心".作为一个民政人,我们只有具备"仁者爱仁"的博爱精神,去关注百姓心声,关心弱势群体的处境,做到"爱众亲仁",才是真正实践"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工作宗旨.这应该是民院每个教职员工治学工作、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点,也应该成为来民院的莘莘学子们的求学初衷.
"博学笃行"是对如何实践"爱众亲仁"的方法论回答.《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 "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5. 千里的大篆体怎样写
千里
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后汉书·公孙瓒传》:“今吾诸营楼樐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唐 孟郊 《喜雨》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袁可立清任以和,直方而大;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还有部分其他人物名为“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