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使至塞上这首诗怎么写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单车:轻车简装。
问边:视察边疆。
属国:附属中原王朝的西域小国。
居延:汉置县名,治所在今内蒙额济纳旗东南。居延县属凉州张掖郡,乃当时之属国。《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
征蓬:随风远飞的蓬草,这里用以自比。
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道。
候骑:担任侦察任务的骑兵。
都护:官名,边疆的最高长官,这里指河西节度使。
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东汉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这里暗示唐代军事上的胜利,并不一定是实指。
【鉴赏】
王维虽被当作盛唐田园诗派的代表,但他创作生活的前期,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个边塞诗人。那时,他还憧憬着到边疆上去建功立业。写了不少慷慨豪壮的诗。其中既有象《夷门歌》、《老将行》一类取材于历史故事的作品,也有基于现实、自身经历的诗。但不论哪一类,都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首诗歌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途中所作的,就借用声威远震的汉帝国的史事典故,歌颂了唐帝国的幅员广大、国内强盛和抒写自己不辞长途跋涉、奉命远至边塞的自豪。
首联说将奉命出巡边地,此去征途遥遥。“单车”,有独当重任的意思在;次句暗用汉武帝时,匈奴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事,说将要去的地方之远,非实指;与“单车”相映,都表现自豪。有人注释这一句,以为它是倒装句而解作“经过居延属国”,这是不对的。居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离王维要去的凉州尚远;何况诗系途中所作,仅提到在“萧关”遇候骑,更谈不上经过居延。诗的章法,也不当如此。着眼首句“欲”字,就知道这一联写的是出塞之前,“过”不过是说,欲往关注之地,相邻属国的范围远远超过居延罢了。颔联才写出塞。以“征蓬”为喻,直承“单车”而就远道,这句是主。“归雁”句是宾,“天际没归鸿”,虽是仰望所见,与上句相辅,亦借景叙事,有比兴之用。“出汉塞”、“入胡天”,字工句健,意象阔大。
“大漠”一联,千古名句。但对烟何以会是直的,却有聚讼。清人赵殿臣注曰:“边外多回风,其风迅直,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另有人引庾信《伤王司徒褒》诗“闲烽直起烟”及宋代陆佃《埤雅》中语,以为“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从解说上说,我们倾向于采用后一种。但这一联艺术上的成功,毕竟不能以是否合乎物理来衡量。这一点,《红楼梦》里初学做诗的小丫环香菱倒有比较肯切的体会,她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这可以看作是对严羽“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著名诗论的通俗化解说。末联照应起头,仍是用事;说途中逢候骑报告:近来边庭战事,屡获大胜。唐帝国军威已远振域外,犹东汉之窦宪大破匈奴,勒铭于燕然山,所以“都护在燕然”,不是实指。否则,燕然位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远在萧关数千里之外,候骑如何能知?
此诗起、承两联失粘:“征蓬”句当仄起而用平。但象这一类平仄失粘的情况,在唐人律绝中,亦属常有,算不得什么问题,甚至被后来的论诗者视作律绝的一种变体。
2. 使至塞上的改写文.(200字以上)不要网上的,自己写的
改写 王维诗《使至塞上》 时近黄昏,漫天飞舞的黄沙渐渐平息了,戈壁滩上一望无际,天与地之间是如此的辽远广阔,人行走在天地之间是多么的渺小.我不禁感叹起来:“啊,啊,啊!”“哪来的乌鸦?”边上的车夫,戏说.“一时之间,我想不出什么适当的语言来形容此时此刻的感动.”摸摸头,我不好意思的说. 自然是伟大的,它深邃无言,却在它宽广的怀抱之中孕育世间万物,笑看人间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任繁华归于平静,看平地又起纷纭…… “远处的烽烟直指向上,烽火的起点就是我们此行的终点吧!”主人淡然道. 我顺着主人的眼神看去,忽然发现眼前竟是一幅画. 遥望远处烽火的直于天地的宽广形成一幅绝妙无双的图画,越发显得天地无垠,也只有在这塞外才能感受这雄浑奇丽的壮观的景象吧! 回首来时路,又是一幅画.一条大河向远处奔腾咆哮,一轮夕阳羞红着脸颊留恋在身后.那直与圆,那黄与红,那奔腾与静止,咆哮与静谧不正是万古轮回里最永恒的对立之美吗? 我们主仆完全被这千古奇观震撼了,呆呆地望着这天与地,直到黑暗湮没了我们的双眼,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主人一路上紧锁着的眉头舒展开了,饱含悲愤的双眸中多了份释然.是啊,在伟大的自然面前,人世的纷争又算得了什么呢?。
3. 《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内容
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1、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
2、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3、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4、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扩展资料: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使至塞上
4. 【《使至塞上》颈联赏析,和写出景象】
使至塞上》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所往之处是:“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