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以人为本的作文
以人为本,诚信为根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诚信是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此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由此催生,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又不断享有和享受着各行建设创造的结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夺目,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又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的和最有价值的评论者。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人既是主角,又是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我看到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当人们需要呈现丰富和多元化趋势的时候,许多思考和行动却显得滞后,还停留在过去人的要求层次上,准以满足现在人的种种需求,而掌握一定能力的人,有的是从个人,小部门,小集体出发,想当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还有些人为了工作而工作,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脱离实际,见物不见人,凡此类都不适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小部门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现实的,适时的,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思考和行动的落脚点和最终出发点,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门国家的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我们要讲究处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杯吐然诺,五岳到为轻”一句话说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从古至今,诚实守信这一话题的故事可谓举不胜举感人至深。
纵观当今商海却使人叹息,一些小商小贩,到处骗人不讲究诚信,以至于诚信这个词失去了他原有的光泽,更有甚者,在2000年的高考作文中写到,如果我身背着金钱,友情,诚信。。。。等多个包裹过河的时候,如果有选择让我丢弃一个。他首先丢掉的是诚信,因为现在的社会尔与我诈,诚信已过时了。我不禁为这为考生的想法感到可耻,因为他忘本了。其实这个社会的诚信一点也没有褪色,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的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2. 以人为本,怎么解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3. 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哪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对改革开放以来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升华,是党执政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将对今后的执政理念产生导向性影响,成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体现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五个统筹”。笔者认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科学发展观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了这一点,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以人为本实质上要求协调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客观存在。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确定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种观点,即崇拜论、征服论、和谐论。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定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者博弈中的力量对比。
工业社会之前,人类对自然总体上持崇拜论。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迅速膨胀,凭借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人类对自然表现得日益自信、自负、自大、贪婪。
征服论成为人类处理二者关系的首选,征服论主张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两极,“人定胜天”是这种论点最鲜明的体现,它主张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让自然成为人类的奴仆。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短短几百年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掠夺、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达到了危及人类生存的程度。
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可以由人类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调整或协调的关系。和谐论主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人应当尊重、保护自然,虽然自然不能与人平等地交流谈判,但二者的接触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所以人类能够了解自然的要求,应当尊重自然的要求。自然要求是人类的活动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为此,我们要彻底放弃“征服自然”的理念,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变革目前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协调二者关系,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生存于社会中,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依赖、不可分离。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这里的人既指自然人,也指阶层、阶级意义上的人,如何处理这对关系是古往今来的政治家们非常棘手的问题。
从社会发展史来看,人类社会呈现出从重义务向重权利,从尊重神权到尊重人权,从尊重特权到尊重民权,从国家本位向个人本位,从身份向契约,从物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的历史趋势,总而言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不平等向平等演化的历史。纵观中国50多年的社会主义史,总的来看,是逐步走向平等的发展历史,但这个进程远未结束。
我们的社会建立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在此之前市场经济在中国并未得到充分的孕育发展,以“平等、自由、天赋人权”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并未在中国充分展开,所以当我们匆匆进入社会主义时,封建土壤上形成的等级观念、阶级意识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按照德国法学家梅因的话说,我们还是一个“身份”社会。市场经济的推进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石是权利平等、意思自治、契约自由,它内在地要求社会尊重人、保护人,要求人人平等——中国正逐渐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过渡,但是意识形态相对于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基础的变化并不会引起意识形态的对称变化,我们这个社会距离“契约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的财富总量有了惊人的增长,但社会出现了一批数量较大的弱势群体,这些人因为年龄、疾病、残疾、教育水平等等,不具备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如果不通过制度建设给他们以社会救助,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得到保障。任何社会规则,起点的公平决不意味着终点的公平,程序的公平决不意味着实体的公平。
优胜劣汰对自然界是一种必然,但将其应用于人类则是人类的悲哀。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对现有制度运行产生的不公平、不公正、非正义现象的矫正制度,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而不是绝大多数,都能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好处,要使每个人维持最起码的生存尊严,这也是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公平、正义等人类固有的信念不断改革我们的制度,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更公平、更平等、更和谐、更文明的社会。请求社会帮助是弱势的权利,帮助弱势群体是社会的义务,这种帮助决不是怜悯和施舍。
一个和谐社会应当知道如何对待社会中的不同群体,维系社会的公正和良知。所以我们的制度设计应当突出“公平”理念,凸显对弱者的保护——在某种意义上,保护了弱势群体,也就实现了“以人为本”。
4. 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
严格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管理的有那些内容?
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以人为本的管理有那些基本原则?
(1)重视人的需要;
(2)激励员工为主;
(3)培养员工;
(4)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
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 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5. 如何写关于“以人为本”理念下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深思
如何写关于“以人为本”理念下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深思?
答:一、当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现状。(一)爱表现而内在修养不足。
(二 )享乐意识增强,受挫力偏低,忧患意识下降。(三)以自我为中心,早熟且叛逆,维权意识强烈。
二、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意义。(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有利于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促使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的途径。(一)更新教育理念 。
(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三)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严格教育管理相结合。
6.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
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
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
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
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
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
这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正如**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同志所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
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
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
前面指出,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
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
作为执政党,从工作层面,我们也讲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但它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
因为从性质上说,中国**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我们讲民,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