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的“病历”怎么写
说到现代医学,大家都知道从病人就诊开始就会有严谨的关于医疗活动的记录,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记录就是“病历”。
中医学也有类似病历的记录,不过中医的记 录与现代医学稍有差异,中医的老祖宗称它们为“医案”。医案起始于西汉太仓长淳 于意,当时叫“诊籍”,记录了淳于意的临床治疗的二十五个病例,是他医疗实践的 如实记录。
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有一篇“小青 龙汤加减五法”的记载,也是一个医案。至明清则有“医案专著”,如江瑾《名医类 案》、魏之诱《续名医类案》、《叶天士医案》、《吴鞠通医案》等,都影响很大。
从古到今,中医留下了很多医案,但记录体例不是很统一。 到明清时候某些医 家开始认为医案记录也需规范,比如明代的喻昌就专门谈论过医案的规范书写问题, 他认为医案必须记录“某年某月某地县,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痩长短若何,色之黑 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一 一详明,务令丝毫不 爽”。
基本上需要记录中医学辨证过程中观察到和归纳出的患者人口学情况、健康基 本情况、病史和治疗史资料、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表现、治疗处理的思路和方法、治 疗过程中的变化、预后等内容。 中医学在临证治疗时有很多灵活变动的地方,因人、因时、因病、因地域、因 疾病的不同表现等,都可能有不同的治疗策略。
某种程度上说,中医学的每一次治 疗都是一种个案,很难复制。因此《古今医案按》的作者余震说:治疗的原则和方 法是有限的,但是使用这些原则和方法的巧妙之处却是无限的,而医案则既能反映 治疗原则和方法,又能体现应用巧妙之处。
李龄寿在给《古今医案按》作序时说: “医之有方案,犹刑名家之例案也。 ”医家的医案记录就像法学的案例一样,法律标 准是有限的,但是依据法律量刑时有轻重出入,医案的作用就在于提供例案。
正因 为如此,历来中医学都非常重视对医案的学习研究。
2. 医患赔偿清单应怎么写
以下是医疗事故赔偿中的赔偿项目和赔偿计算 如果能解决你的问题请采纳一下 谢谢 医疗事故纠纷律师一键通400-000-9164
第四十六条 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四十七条 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的,应当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
第四十八条 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请求,可以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调解时,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并应当依据本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
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
第四十九条 医疗事故赔偿,应当考虑下列因素,确定具体赔偿数额:
(一)医疗事故等级;
(二)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三)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条 医疗事故赔偿,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一)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二)误工费: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三)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四)陪护费: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五)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赔偿3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七)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八)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对不满16周岁的,扶养到16周岁。对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扶养2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九)交通费:按照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十)住宿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十一)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第五十一条 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第五十二条 医疗事故赔偿费用,实行一次性结算,由承担医疗事故责任的医疗机构支付。
3. 《皇家医案》都写了些什麽
乾隆帝的长寿秘诀、慈禧太后的养颜术、康熙种痘术、太医们的绝活……这些来自与民间的医学智慧,在清朝宫廷里发挥了巨大的功效之后,现在伴随着清宫档案的公开又能为大众所知了。
对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近三百年历史的演绎和传播,可谓是层出不穷,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但在五花八门的正说和戏说中,恐怕很少有人能够接触到至今仍深藏在故宫博物院中有关清代太医院为历代皇室成员诊疗所留下的历史记录。这批多达四万余件的清宫医案,不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史料价值最高的皇家医疗档案,而且可以说是空前绝后。随着太医院的发展至清盛极而衰,这批记录详实的医疗档案亦随着大清王朝的烟消云散悄悄淡出世人的视野,而这一沉睡就是整整七十多个春秋。
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蛮,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夷、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4. 华佗的故事
华佗的故事--------华佗学医
华佗是古代三国时的神医,他料病如神,预知生死,治疗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医术学得那么好吗?请接下来看。
华佗小时候失去了父母,母亲因病而死。华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医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华佗出了京城,听说某某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位长老医术高明,他风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乔风下雨,还是不停止学医的征途。过了一个月左右,他终于到了,但由于过度连劳累,突然放松所经以就倒下了。
那位长老救了他并收他为徒。长老开始让华佗干些粗活,但华佗做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没有半名抱怨的话。后来,华佗发现,长老把自己的医术的精华和心血都记录在几本题目叫《医案》的书上,量是他总是找准时机看上几眼。长老正在看那本书,华佗见了,急忙抢过小徒弟给长的洗脚水,冲上了楼。他一边给长老洗脚,一边悄悄地看着《医案》,长老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说:“华佗啊,你想看这本书就拿去吧!”华佗大喜过望 ,他顾不着给长老洗脚了,拿起书便冲下楼去。
经过几天的学习,华佗的医术大有长进,但他还是虚习求学。长老时不时也带他去看病。
一天,华佗在看《医案》。一个小徒弟跑过来了,他大声说道:“华佗,师父生病了!”华佗忙忙地跑上楼,摸着师父的脉,华佗的脸逐渐从紧张到放松。原来,师没生病,而是在试探他的医术呢!当 华佗下去的时候,一看糟了,《医案》被蜡烛的火烧了半边了。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屋子里团团转,于是,他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写了《医案》。
第二天,师父说:“华佗,那本书带来了吗?”化佗把自己抄得那本给了师父,他说:“师父,这本不是原来的那本,这本是我凭记忆重新写的,原来那本已经烛火烧了。”师父一看,微微一笑,说:“华佗,你真过目不忘啊!”原来的那本并没烧,而是又在试探他呢!华佗长大后,为百姓治病,成了人人夸赞的“神医”。化发圾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但是,一代神医最终死在曹操的监狱里了。
5. 神医华佗的故事简单地介绍
华佗是古代三国时的神医,他料病如神,预知生死,治疗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医术学得那么好吗?
华佗小时候失去了父母,母亲因病而死。华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医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华佗出了京城,听说某某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位长老医术高明,他风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乔风下雨,还是不停止学医的征途。过了一个月左右,他终于到了,但由于过度连劳累,突然放松所经以就倒下了。
那位长老救了他并收他为徒。长老开始让华佗干些粗活,但华佗做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没有半名抱怨的话。后来,华佗发现,长老把自己的医术的精华和心血都记录在几本题目叫《医案》的书上,量是他总是找准时机看上几眼。长老正在看那本书,华佗见了,急忙抢过小徒弟给长的洗脚水,冲上了楼。他一边给长老洗脚,一边悄悄地看着《医案》,长老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说:“华佗啊,你想看这本书就拿去吧!”华佗大喜过望,他顾不着给长老洗脚了,拿起书便冲下楼去。
经过几天的学习,华佗的医术大有长进,但他还是虚习求学。长老时不时也带他去看病。
一天,华佗在看《医案》。一个小徒弟跑过来了,他大声说道:“华佗,师父生病了!”华佗忙忙地跑上楼,摸着师父的脉,华佗的脸逐渐从紧张到放松。原来,师没生病,而是在试探他的医术呢!当 华佗下去的时候,一看糟了,《医案》被蜡烛的火烧了半边了。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屋子里团团转,于是,他凭着自己的记忆重新写了《医案》。
第二天,师父说:“华佗,那本书带来了吗?”化佗把自己抄得那本给了师父,他说:“师父,这本不是原来的那本,这本是我凭记忆重新写的,原来那本已经烛火烧了。”师父一看,微微一笑,说:“华佗,你真过目不忘啊!”原来的那本并没烧,而是又在试探他呢!华佗长大后,为百姓治病,成了人人夸赞的“神医”。化发圾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但是,一代神医最终死在曹操的监狱里……
6. 怎样才能学好中医辨证观了
临证治疗是自学中医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自学水平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论是师徒式学习,或在中医院校学习,或单独自学,在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后,都要进行临证学习,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理论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学与用的结合。
学习《内经》、《伤寒论》,直至药物方剂,虽然可以学到前人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却不能代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只有通过临床,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将中医学到手。
这种从学到用,从用到学,其实就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又由实践到理论的反复不断的提高过程。 临证治疗时,初学者首先应十分认真地运用四诊八纲,将实际病例与书本知识挂上钩,从中探索病因是外感还是内伤,病变的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在经络或在脏腑,并以何经何脏为主,何经何脏为次。
然后,再结合证候性质,分别寒热虚实,得出初步结论,制订出相应的治则方案。如脾胃虚寒,当温补脾胃,用小建中汤或理中汤治疗等等。
这样一来,就自然地把六经、八纲、脏腑等辨证方法与治法、方剂、药物连贯起来了。 多问多记多领会 学问者,学必问也,学而不问不成其为学问。
即便是懂得不透彻的知识,也要不厌其烦地不耻下问,切忌不求甚解,得过且过。只有多问,才能长知识,增才干。
如开一张处方,要问一下这是什么方剂的加减?为什么要加这几味药而减那几味药?这张方子的君、臣、佐、使是怎样搭配、遵循什么法则立方?运用这个治疗法则的根据是什么?如果面对应诊病人用方,这样进行自问,并得出符合实际的解答,那么对这个疾病的认识也就比较清楚了。 特别是用常法治疗失败以后,更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如茵陈蒿汤或茵陈栀子柏皮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无效时,就要细察原因,从而会得出湿热内蕴固然是急性传染性肝炎的主要矛盾,但不是惟一矛盾的结论。
何况每个病人有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的不同情况,而且不少患者还有肝气郁结、脾胃不健、瘀血内阻的差异呢!因此,治疗虽以清热化湿为主,然应针对个体差异,采取同病异治之法。这样,通过反躬自问,不断摸索,就能对传染性肝炎的一般治疗常法和它的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对症治疗,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指导今后的临床实践积累经验。
临证治疗必须做好笔记。要把患者的四诊情况,诊断、用药,认真详细地记录下来。
特别是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症,症状错综复杂,如何在这盘根错节的证情中运用中医理论探寻疾病本质,从而确立治疗方案等,都要认真记下。 再者是多领会。
医疗经验靠一点一滴积累,如脉象的滑涩、肤色的隐显、舌苔的厚薄润燥、小儿指纹的颜色深浅等等,都只有通过专心致志地观察、思考,才能领悟。同时,临证时如何知其常,达其变,也是十分重要的。
要做到这一点,多领会就是诀窍。如对失眠证的施治,初学者往往只知道用朱砂安神丸等镇静安神剂或用养血安神之剂,虽都用的是安神治失眠之药,有的却收效甚微,甚至全然无效。
这时,就需要开动脑筋,深究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探讨更切合病机的治疗方法。 病历医案勤整理 临证医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医病历)是疾病发生、发展以及临床症状、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也是总结经验、检验治疗效果的依据之一。
这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功。中医医案的写法不一,或繁或简,风格各异。
好的医案应该融合理、法、方、药于一体,反映辨证论治全过程。医案要求记录患者的病史、症状、脉象、舌象等,探求疾病发生的内在机理,并据此立法、处方、用药。
医案虽不求有症必记,但须突出有辨证意义的主症。有些古代医案每例仅寥寥数语,但却能画龙点睛,如实反映治疗过程和思路,如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近现代中医医案逐步汲取西医病历的长处,日趋规范化,但仍保持理、法、方、药齐备的特色,发挥着及时总结交流现代中医临证经验的积极作用。 写好医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初诊的医案尽可能写得详细些,发病时间、简要病史要记录。
例如名医黄文东的医案中有“胸闷、心悸及早搏已二年,近一年来早搏频繁”的记录,这样扼要地提一下,简单明了。 (2)叙述症状要具体,同类症状,尽可能放在一起。
例如:“头昏耳鸣、心慌失眠、便秘、口干”,不要写成“头昏、便秘、耳鸣、口干、心慌”等。否则症状凌乱,层次不清,也会影响辨证时的思路。
(3)在辨证时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把症状写好后,作一个概括性的辨证分析,例如黄老医案把肝气病例归纳为“肝胃不和,痰湿交阻,通降失司”;把心悸病例归纳为“胸阳痹阻,气失宣通,络脉瘀塞,血流不畅”;另一种是把症状写一段,分析一段,例如肝气病例也可以这样写:“患者肝气郁滞,胃失和降,以致饮食甚少,时有嗳气,胃不和则卧不安,痰湿交阻,故舌苔厚腻,脉象濡滑,治拟调理肝胃而化痰湿,四七汤加味。” (4)复诊时的医案可以相对简要。
但对症状、辨证分析的变化,均应有所反映。例如初诊时“饮食甚少,时有嗳气,舌苔厚腻”,复诊时“胃纳略振。
7. 翻译一下这几段医案古籍2007
案一 叶先生名仪,尝与丹溪俱从白云许先生学。
其自述其治病经过云: 岁癸酉八月,余(我)病滞下(痢疾),痛作,绝不食饮,既而(随后)困惫,不能起床,乃以衽席(床上的褥垫)及荐(褥垫下的草垫子),阙其中(在中间挖个洞)而听其(大便)自下焉。时彦修(丹溪)客城中,以友生之好,日过视余,与予药,但日服而病日增,朋游哗然议之。
彦修弗顾(不理会)也。浃旬,病益甚,痰滞咽如絮,呻吟亘昼夜。
私自虞(忧虑),与二子诀,二子哭。道路相传,谓余死矣。
彦修闻之曰:吁,此必传者之妄也。翌日,天甫明,来视余脉,煮小承气汤饮余,药下咽,觉所苦自上下,凡一再行,意冷热。
越日(过了一天),遂进粥,渐愈。 朋游因问彦修治法,答曰:前诊气口脉虚,形虽实而面黄稍白,此由平素与人接言多,多言者中气虚。
又其人务竞其事,恒失之饥而伤于饱,伤于饱,其留为积,积之久,为此证。夫滞下之病,谓宜去其旧而新是图,而我顾投参、术、芍药、陈皮等补剂10余贴,安得不日以剧?然非浃旬之补,岂能当此两贴承气哉!故先补完胃气之伤,而后去其积,则一旦霍然矣。
众乃敛衽而服。(选自《古今医案按》) 案二 乡人邱忠臣寓毗陵存福寺,病伤寒。
予为诊视,其发热头痛烦渴,脉虽浮数无力,自尺以下不至。予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
仲景云:尺中迟者,营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于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之。
翌日病者不耐,其家晓夜督发汗药,其言至不逊。 予以乡人,隐忍之,但以建中汤调理而已。
及六七日,尺脉方应,遂投以麻黄汤。啜第二服,狂言烦躁,且闷,须臾稍定,已中汗矣。
五日愈。论曰: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虽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 案三 丹溪曰。
一婢色紫。稍肥。
性沉多忧。年四十。
经不行三月矣。小腹当中一块。
渐如炊饼。脉皆涩。
重按稍和。块按则痛甚。
试扪之。高半寸。
与千金硝石丸。至四五次。
彼忽自言**黑。且有汁。
恐是孕。予曰。
涩脉无孕之理。又与三五帖。
脉稍虚豁。予悟曰。
药太峻矣。令止前药。
用四物汤。倍白术。
佐以陈皮、炙甘草。至三十帖。
候脉充。再与硝石丸。
至四五次。忽自言块消一晕。
便令勿与。又半月。
经行痛甚。下黑血近半升。
内有如椒核者数十粒。而块消一半。
又来索药。晓之曰。
块已破。勿再攻。
但守禁忌。次月经行。
当自消尽。已而果然。
大凡攻击之药。 有病即病受之。
邪轻则胃受伤矣。夫胃气清纯中和者也。
惟与谷肉果菜相宜。药石皆偏胜之气。
虽参、芪性亦偏。况攻击者乎。
此妇胃气弱。血亦少。
若待块尽而却药。胃气之存者几希矣。
据一 叶先生称仪,曾与丹溪都从白云许先生学习。他自述其治病经过说: 每年八月二十一日,我(我们)病阻滞下(痢疾疾病),疼痛发作,绝对不能喝,随后,(随后)疲惫不堪,起不了床,于是任命衽席(床上的被褥垫)和推荐(褥垫下的草垫子),缺少其中(在中间挖个洞),听他(大便)从下了。
名流修(丹溪)客城中,因为朋友他喜欢,每天去看我,与给药,但每天吃后病日益增加,朋友游哗然议论的。彦修不看(不理会)的。
十天,病情加重,痰浊阻滞咽如絮,呻吟横贯昼夜。私自虞(忧虑)。
与两个秘诀,二儿子哭。道路传说,对我死了。
彦修听到说:嗨,这是一定要传的荒谬的。 第二天,天刚亮,来看看我脉搏,煮小承气汤喝多,药下咽,觉得苦恼自己上下,共有两次,注意冷热。
第二天(过了一天。,于是进粥,越。
朋友游于是问彦修理法,他回答说:前诊断气口脉虚,外表虽然实而面黄稍白,这是由于平时和人接话多,多言的中气虚。还有人要竞争这些事,总是失去的饥饿而吃得过饱,吃得过饱,他们把为积,积累的时间,为这证明。
如果停滞下的病,认为应该离开他的旧而新是图,而我却投三、术、芍药、陈皮等补药其余贴,怎么能不天以剧?但不是十天的补充,怎么能在这两个贴承气吗!所以先补完整胃的伤害,然后去他的积,那么一旦霍这样了。众人于是恭恭敬敬地服从。
(选自《古今医案调查》) 案二 乡里人邱忠臣在毗陵存福寺,病伤寒。 我为诊断,其发热头痛烦渴,脉浮数虽然没有力量,从尺以下不到。
我说:虽然仍可用麻黄证明而尺迟弱。仲景说:尺脉迟的,营气不足,血气很少,不可发汗。
我在建中汤加当归,黄芪让他喝的。第二天病人不耐,他的家人整夜督发汗药,他说话很不礼貌。
我把家乡的人,隐瞒的,但是在建中汤调理罢了。 等到六七天,尺脉方应,于是把仍可用麻黄汤。
吃第二个服,狂言烦躁,而且闷,一会儿才稍微安定下来,中央已经出汗了。五天痊愈。
结论:仲景虽说不避开早晚就应便于治理,医生的人也必须考虑其表里虚实,等待他的时间,如果不按次序,虽然暂时不得安宁,亏损五脏,以短寿限,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呢! 根据三 丹溪说。 一个婢女色紫。
稍胖。性格深沉忧患多。
四十岁。经过不实行三个月了。
小腹部当中的一块。渐渐像煮饼。
涩脉都。重按逐渐和。
块按则痛甚。试着用手一摸。
高半寸。与千金硝石丸。
到了四五次。他忽然说自己**黑。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