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识别真实鱼讯
从传统钓转学悬坠钓的人,开始并不习惯钓鲫鱼时鱼漂有力一扌屯的鱼讯,而是希望鱼漂能出现抬升的动作。直接学习悬坠钓且视力又好的年轻人则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只有一条黑格目线的细微鱼讯。在他们的眼里,每一次的下扌屯鱼讯都有中鱼的希望。而高手们不管抬漂还是下扌屯,则是先找出鱼讯的真实性后,再定扬竿与否。如何判断鱼讯的真假,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使虚假信号减少,中鱼率得以提高,这就不是每个钓手都能轻松做到的。
第一次在大风有水流的钓点垂钓,钓迟钝是必然的做法。没有下扌屯只有上浮鱼讯应理解为鱼吃饵第一阶段的小信号被风浪和弯曲的主线掩盖了,只有鱼儿吞钩后抬吃口也变得很轻,下扌屯不会超过1目,而上浮鱼讯是鱼衔饵抬升的结果,幅度仍大,不受水温降低的影响。用最新的流行语就是:钓“口动漂”鱼讯幅度小,钓“体动漂”鱼讯幅度大。鱼漂调高钓低后,使“口动漂”讯增大,对提高上钩率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提醒了钓者,同一支鱼漂,在鱼情适合时,有时可以同时调来有效抬漂和下扌屯鱼讯。
有一次钓大鲫遇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低档鱼漂在初学者手里钓得很好,而高档鱼漂在悬坠钓老手手里反而钓得十分“窝囊”。我的左邻是一位从未使用过立漂的初学者,鱼漂是我的一支自配的软尾漂,半水调平水钓2目。上午两小时竟连钓15尾大鲫,鱼讯全是抬漂,使全体同行者包括他自己都深感意外。右邻位是悬坠老将,用高档鱼漂也调高钓低,空竿率却很高,脱钩跑鱼也较多。同样是稳稳升2目的漂讯,新手是100%中鱼,老将却是90%不中鱼。真使人有点莫明其妙、搞不懂的感觉。
不过事后分析,这次的奇怪现象却是一个涉及人、漂、鱼这三者互相关联的问题。在这种底部有厚烂泥,大鲫咬钩又十分小心谨慎的情况下,高档轻盈的鱼漂常常被鱼游动的水流抬升几目;鱼身碰线,又使鱼漂大幅下沉,从而造成虚假鱼讯,所以老将也难有收获。而低档软尖子鱼漂由于钓组子线相对松驰,虚假鱼讯不会在漂尖上反映出来。虽钓迟钝,饵又不会深陷烂泥中。鱼儿一旦吃食抬头,易上浮的软尾即能抬升。所以鱼讯虽少了些,但中钩率却很高,即使新手也能把握时机扬竿中鱼。
综合二人用漂的效果是:新手调低钓高,放弃钓“口动漂”,专钓“体动漂”,鱼讯不多,中钩率高;老手同样调高钓低,但因鱼漂浮力小、太灵敏,虚假信号混在鱼讯中,钓大鲫的效果差。
钓鱼人常说:“鱼漂是钓鱼人的眼晴”,但这个“眼睛”并不能区分真和假。鱼漂是一端连着千变万化的鱼情,另一端是系着钓鱼人的纽带。钓手通过大脑分析判断各种信息,去粗存精、去伪取真。或者调整“眼睛”,使其得到的都是真实信号。
2. 鱼标出现鱼讯,怎么样的情况下该起杆了
根据浮漂看鱼讯:鱼吃食的四个阶段反映根据浮漂看鱼讯:鱼吃食的四个阶段反映。
鱼讯的感应,直接影响到浮漂的反应,如何才能从浮漂的浮沉动作辨别鱼讯的感应,这就是值得垂钓者专心研究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浮标是反映鱼儿吃食时动作的媒介,除浮标的自身语言(翻身站立、匀速下降、到位、返弹、静止)之外的任何动作,包括缓升、急降、晃动、移位、下落时的超时停顿……等等。
这些“反常”的动作都有可能提杆中鱼,从浮漂的一举一动中,判断何时才是扬竿拉线钓鱼的适当时候。这些有异于浮标自身语言的动作,我们习惯性的称之为浮标的鱼讯语言。
我们也正是根据这些浮标的鱼讯语言来进行垂钓的。了解了浮标的鱼讯语言,那么这些鱼讯语言又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是鱼吃食时的动作在浮标上的具体体现。
鱼又是怎么吃食的呢?为了简单化,我把鱼吃食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并逐一定义了名字。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吧。
根据浮漂看鱼讯:鱼吃食的四个阶段反映 首先是鱼触碰、试探饵团的阶段,我称之为“探口”。在这个阶段中,有些鱼习惯先吞进去但又马上吐出来,再吞再吐,反复多次。
如鲫、老、滑鱼等。而有些鱼习惯先用鳍或嘴触、拱动饵团,并围着饵团游动。
如:鲤、草等。其次,就是鱼在认为安全的情况下一口将饵吞入嘴中,我称之为“吞口”(这个阶段时间很短暂)。
再有就是鱼吃饵后的抬头或转身阶段,我称之为“走口”。最后,就是鱼吃食、转身(抬头)后的游开阶段,我称之为“老口”。
这四个阶段贯穿鱼吃食的全过程,即连续又不完整。说它“不完整”是因为:当鱼处于饥饿状态、觅食欲望很强的情况下,见饵就吃,不再小心翼翼的试探是否安全,其“探口”阶段就不存在了(如:生口鱼)。
再有就是,鱼在觅食的过程中突然受到惊吓,也会马上放弃觅食,多好的美味也留不住它逃走的现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中鱼后要马上领鱼出窝的原因。
鱼吃食的这四个阶段,与浮标的鱼讯语言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它又是怎样通过浮标来具体体现的呢?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如何调整浮标。在垂钓时,更要懂得如何调整浮漂,而且也要从调整浮漂的情景、动态去了解浮漂在水面的动作,以辨别出鱼讯感应的反应,我们也正是通过调整浮标来认知鱼类的觅食过程,从而达到和实现钓获的目的。
说到调标,我比较认可浮标的“剩余浮力”之说,即调目越小剩余浮力就越小,剩余浮力越小越灵敏,也就是说浮标越接近于调平水越灵。反之则为调迟钝。
在垂钓的过程中,我发现:浮标调的越钝,鱼吃食的四个阶段越明显、越松散;浮标调的越灵敏,鱼吃食的四个阶段就越模糊、越紧凑。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就拿调成5目的浮标来说说。
假设(注意!我说的是假设)每次挂钩的两饵大小相同,重量也一样,且每个饵都能拉下2目的浮标。则双钩挂饵后,我们通过调整浮标与水底之间的距离,使下钩饵刚好触底,此时的浮标应露出水面1目,由于饵料的重量被浮标的浮力全部承担,两饵均处于悬浮状态,且浮标的剩余浮力基本上等于浮标被调成1目时的浮力。
若此时有鱼探饵,饵团就会晃动,当浮标的剩余浮力不足以平衡掉鱼探饵的吸力时,标讯也就随即产生。这时浮标的鱼讯语言就是鱼的“探口”讯息。
如果我们再对浮标进行调整,让上钩饵触底,底钩饵呈卧底状态,浮标应露出水面3目。此时有鱼探饵的话,由于浮标的剩余浮力增大了,加上两饵一触底一卧底,饵团受水底的制约,晃动的幅度小了许多,而且此时鱼探饵的力量能很好的被浮标的剩余浮力所平衡,则浮标的“探口”讯息就不明显了,也许只是轻微的晃动,上下的动作几乎没有。
鱼经过探饵之后再吞饵入口,鱼吞饵时的力量大于浮标的剩余浮力,浮标随即产生的鱼讯语言就是鱼的“吞口”讯息。如果此时再增加钓目,使浮标处于不灵不钝状态,即浮标露出5目,双饵均卧底。
此时饵团的全部重量均由坑底承担。在鱼吃食时,其“探口”讯息就看不到了,鱼的“吞口”讯息也会由于受到浮标剩余浮力的影响变得非常小。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浮标的剩余浮力能平衡掉鱼吃饵后的残余力量,所以浮标没有明显动作。而且鱼吞饵的这个过程时间很短,鱼很快就进入下一阶段——转身或抬头。
而鱼的转身(抬头)会把子线拉动,则鱼讯产生。此时浮标的鱼讯语言就是鱼的“走口”讯息。
如果我们再次调整钓目,使浮标露出6~7目,此时双饵均卧底,而且子线呈弯曲状态。鱼的前两口讯息当然就被过滤掉了。
那“走口”讯息为何不明显呢?原因是鱼转身(抬头)的时间也不长,而且子线是弯曲的,在鱼转身(抬头)时也仅仅是把子线拉直了,浮标的讯息也不会产生。而当鱼游走时,就会产生位移,从而拉直、拉动弯曲的子线,随即产生浮标的鱼讯语言——“老口”讯息。
根据浮漂看鱼讯:鱼吃食的四个阶段反映 由此不难看出,在浮标调钝后,钓目由钓灵到钓钝,鱼吃食的四个过程是很清晰的。简单的总结一下:单饵离底——钓“探口”讯息;上饵触底,下饵卧底——钓“吞口”讯息;双饵卧底——钓“走口”讯息;双饵卧底且子线弯曲——钓。
3. 新闻怎样写
新闻采写基础问答1、为什么要采写这条新闻?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很多事物都在变化,是什么吸引了我,使我想把它写下来,它算得上是个新闻吗?它算得上是个环保新闻吗?笼统的讲,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新发生的变化都可以成为新闻。
关注面越广,被关注程度越高,新闻价值也就越大。面对一个题材,首先要判断它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2、这个题材可以怎么做?新闻可以有多种,有简单的动态新闻,有的可以是深度的专题报道。动态新闻追求的是新和快,专题报道追求的则是深入,透过现象挖本质,《南方周末》提出的口号就是”深入造就深刻”。
动态报道比如:川大昨天成功举办环保讲座,国家昨发布十五种污染企业禁令等。深度报道如新闻调查、专题报道等则不一定是新近发生的,但它挖掘的东西一定是新的,比如:方便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沙进人退的背后等。
做新闻深度发掘越深,则报道的价值越大。根据题材的具体情况确定可以将它做成什么类型。
在这个基础上拟定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应当包括,要采访哪些方面,某个方面应当采访什么人.同时,要在采访前了解一些背景信息,具备所采访题材的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一些被采访者的资料。
3、面对这个题材我应该从了解什么着手,怎么提问?新闻最重要的是五个基本要素,即常说的五个W:WHERE WHEN WHO WHAT WHY。采写新闻时首先从这五个问题着手,把他们都弄清楚了,一个新闻的采访也就基本上成功了。
比如一个新闻题材: “某社团举办环保讲座” 1) 是什么事情(WHAT)--环保讲座; 2) 谁举办的(WHO)--四川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 3) 什么时间举办(WHEN)--*月*日晚上; 4) 在什么地方(WHERE)--四川大学图书馆; 5) 为什么举办(WHY)--纪念世界地球日。五个W搭好了一个新闻的骨架,然后加上一些补充信息和生动的现场采访,它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
比如,讲座的内容,讲座如何举行,现场是热烈还是冷清等。4、面对题材如何做深度挖掘? 做深度挖掘需要很敏感的新闻判断力和客观公正的态度。
比如前面说到的例子,在很多人头脑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主观印象:“热烈的气氛,佳宾满座,听众如潮。”如果事实并不是这样,在采写新闻时有些人就会略过不计,或者按照自己的思维视而不见。
但是如果多问一个为什么,一篇很精彩的深度报道就可能出现。比如:环保讲座冷清说明了什么? 是大家的环保意识淡薄?学校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不支持?还是环保宣传流于形式? 沿着这些问题深入采访就可以得到一篇很不错的调查报告,按照新闻的方式写出来就可以是一篇很好的深度报道。
5、如何确定新闻采写的着眼点? 很多事情的发生是相似的甚至是周期性的,比如说纪念世界地球日,每年都会有,因此采写新闻的时候必须找到新闻的着眼点。比如今年纪念世界地球日有什么新特点,最有特色的是什么,抓住主要特点即最有新意的东西来确定新闻采写的着眼点。
每年都会有各种讲座和纪念活动等,今年的环保宣传和纪念活动也是同样,有什么新东西呢? 比如:过去都是由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组织,今年的纪念活动是环保志愿者自发举行的。因此,自发举行这一点就可以作为新闻的着眼点。
6、如何围绕新闻的着眼点确定自己的问题? 面对一个新闻题材,首先弄清它的五个W,这样可以写出合格的新闻;然后还应当围绕新闻的着眼点设计问题进行采访,这样才能得到生动的视角独特的新闻。同一个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写出不同的新闻来,只有围绕自己的着眼点进行采访才可能得到有特色的新闻。
确定了着眼点是环保志愿者首次自发举行的,那么就应当围绕这一主题设计问题。 比如:这次环保宣传的创意是如何得来的,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讲座主题,自发举行纪念活动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预期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等等。
7、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如何确定自己要问的问题? 在合适的时间地点,采访合适的人对一个新闻是很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采访对象提出合适的问题。有些问题对所有人都是合适的,比如参加这次环保讲座你的个人感受是什么?但有些问题如果错位就会损坏新闻的真实性。
面对环保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问“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讲座主题?”是很合适的,但如果去问一个听讲座的人就不合适了,如果问他“对这种志愿者自发举行的纪念活动有什么评价?”则是合适的;面对政府部门则应当问“对这种自发的纪念活动,你们的态度是什么呢? 8、如何追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新的着眼点? 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实际上来自于深度挖掘,对于超出自己预期的情况一定不要轻易放过,因此一定不要放弃追问。比如面对政府部门问“你们的态度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会期望回答“支持”,也有很多人会回答“支持”,如果回答是“不支持”呢? 追问“为什么?” 自发的活动管理上有很多困难?顾虑志愿者们还缺乏经验可能会做不好?志愿者们是在哗众取宠?等。
如果是其中某种情况,那么它表现在什么地方,依据又是什么?等等。在确认这些东西以后可以根据其中的有价值的信息重新设计问题。
4. 怎么看海竿梢识鱼讯
看海竿梢识鱼讯的绝招:(1)竿梢“点头”海竿抛钩后,应按要求将线收至竿梢受轻力而微弯,此时可固定钓竿等鱼咬钩。
如发现竿梢有5—10厘米幅度的不规则“点头”动作,这是有鱼咬钩的信号。对“点头”还要分清以下几种情况:若只是一次点头,不要提竿收线,如竿梢有连续两次以上“点头”信号,或轻点两下过一会儿又连点几下,则说明有鲫鱼、小餐鲦等咬住钩,应提竿收线。
三级风以上的天气,如在湖泊等大水面垂钓时,有时水草、杂物等挂线也会出现竿梢“点头”的现象,但这种“点头”呈规律性摆动,与鱼咬钩不一样。(2)竿梢“磕头”海竿抛出钓饵收线稳定后,如发现竿梢上下不规划摆动超过30厘米,钓者们俗称为“磕头”,这是大鱼挂钩的信号反应。
竿梢“磕头”动作越慢、幅度越大,则鱼越大,应及时提竿。(3)回线回线指海竿抛钩固定后,原靠铅砣、钓饵重力绷紧的鱼线突然放松,竿梢从原受拉力呈微弯状而恢复到自然伸直,这种鱼儿咬钩的现象在海竿钓中经常发生。
回线还有小回线和大回线之分。回线距离短的往往是鲫鱼等小型鱼挂钩,回线距离大的则可能是大鱼上钩。
在出现回线现象时,如果用团钩钓原则上一回线就应提竿,如果用串钩钓应轻轻收紧鱼线,看是否有鱼挂钩。若无鱼时,可将线收紧,直至竿梢微弯,再继续守钓。
因为即使被鱼吃掉1-2只钩上的钓饵,其余钩上的饵还会引鱼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