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yùshū怎么写
鬻书 yùshū 旧时文人墨客因生活所迫,卖字为生。
此处的“书”有两种含义:一、家藏书籍;二、书法墨宝。最有影响力的典故是《刘勰鬻书 》。
鬻yù(1)(形声。(zhōu)本义:粥。
引申为“卖”)(2)卖,出售 [sell;vend]鲋也鬻狱。――《左传·昭公十四年》市贱鬻贵。
――《国语·齐语》人争鬻之。――明·刘基《卖柑者言》明告鬻梅者。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3)又如:鬻卜(卖卦);鬻文(为人撰写文章而接受酬劳。即“卖文”);鬻技(出卖技艺以谋生);鬻歌(卖歌,以歌唱谋生);鬻爵(出卖官爵)(4)使用 [use]。
如:鬻狱(利用讼案而收受贿赂);鬻举(使用钱财贿赂而登科第)(5)盗取 [usurp]。如:鬻事(盗取事名);鬻权(弄权)又如:鬻卜(卖卦);鬻文(为人撰写文章而接受酬劳。
即“卖文”);鬻技(出卖技艺以谋生);鬻歌(卖歌,以歌唱谋生);鬻爵(出卖官爵)(4)使用 [use]。如:鬻狱(利用讼案而收受贿赂);鬻举(使用钱财贿赂而登科第)(5)盗取 [usurp]。
如:鬻事(盗取事名);鬻权(弄权)书shū(1)书shū(2)(形声。从聿,者声。
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
《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
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3)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
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book](4)书法 [calligraphy]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2. 写一个含鬻字的成语
卖官鬻爵 [释义] 官:官职;官位;鬻:卖;爵:爵位;原指君主制国家中;封建贵族的等级。
出卖官职和爵位。指旧时执掌大权的人利用手中的职权换取钱财。
[语出] 《宋书·邓琬传》:“父子并卖官鬻爵。” [正音] 鬻;不能读作“zhōu”;爵;不能读作“jiáo”。
[辨形] 鬻;不能写作“粥”。[用法] 用作贬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在个人金钱利益的驱动下;他经常贪污受贿;干了许多~的勾当。 [英译] sell official posts for a consideration 【示 例】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为还清国库欠银,卖官粥爵,授受银两。
示例 昔黄巾造反,其原皆由十常侍~,非亲不用,非仇不诛,以致天下大乱。(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回) 吴楚七国叛乱,国内政治局势动荡。
李广为骁骑都尉,冲锋陷阵,勇冠三军,在昌邑城夺取叛军的军旗,威名显赫。三个月后,“七国之乱”被平定,李广却没有得到爵位的赏赐,被任命为上谷太守(在今河北的中北部),抗击匈奴。
人们替他惋惜,说他不应该身为汉将,却私自接受梁王赠予的将军印,犯了政治错误。李广从此成了边将,转战边关,一直在太守职位上徘徊,从来没有任何提拔,直到最后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引咎自杀。
他一生做了二千担的官四十余年,从来没能得到封侯,太史公只得感叹“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李广曾任卫尉和郎中令(即光禄勋),光禄勋位列九卿,是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之一。
尽管当时爵位可以买卖,李广也想花钱买个爵位,但一来,他想要的“列侯”并不在售货单上,二来,李广每次得到的赏赐,基本都分与部下的将领士兵,他本人并无余财。 中国的卖官鬻爵始于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那年蝗灾大疫,皇府准许百姓交纳粟米千石者,进爵位一级。
《史记·秦始皇纪》载:“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 在秦代爵重于官和“官、爵合一”。
拥有许多权益,包括益田宅、给庶子、赐邑赐税、免除徭役、豢养家客、减刑抵罪、赎取奴隶等等,这明显比居官俸禄要优厚得多了。更重要的是“爵”依然被视为地位之根本。
汉初承秦制,汉代军功爵拥有的特权和优待虽不及秦代,但仍具有实际价值。汉代的卖官鬻爵始于惠帝六年(前189):“令民得卖爵,”《汉书·惠帝本纪》载:“令民得卖爵”。
到了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边塞粮食运输困难,他便采纳晁错的建议,以爵换粟,使天下入粟于边。《汉书·食货志上》载:“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于边,六百石,爵上造;(爵二级为上造,乘兵车也);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 (九级官爵,与县令平起平坐,无须叩礼)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十八级高等官爵)各以多少级数有差。”
作为重农的国家,汉的卖官鬻爵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刺激农业生产。臣民们可以用粮食买爵,向朝廷缴纳的粮食越多,买的爵位就越高。
汉文帝展开了全面的卖爵工作,卖爵多多并不心疼,只求刺激全国的粮食生产。汉文帝认为,爵位由他的口而出,而粮食则是由农民经过一年四季劳作后从地里长出来的,“劳作”要比“口出”辛苦一万倍。
国民们还可以用粮食赎罪。若人们犯了一般罪行,缴些粮食就可以豁免,用不着受刑或坐牢。
老百姓还可以用粮食顶差役、顶赋税。文帝把粮食作为进入统治阶级的入伍券,作为国家的奖惩手段,大大刺激和推进了全国务农重农的积极性。
应该看到卖官鬻爵在当时恢复农业生产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国家积累了财富。然而,这样以来,赐爵制度也日趋轻滥。
朝廷有所谓“大事”之时,一般都要赐民爵一级,吏爵则更多。除大规模赐爵外,又正式实行卖爵制度,出钱可以买爵,入粟可以买爵,用奴婢也可以买爵。
入粟买爵的办法。爵位的泛滥成灾,军功爵制也失去了原来奖励军功的作用。
到汉武帝时期,与匈奴战争,朝廷需要一些鼓励政策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因旧有爵制已滥,不为人们所重,故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又置武功爵,以宠战士。
武功爵分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规定立功受爵的将士可以补吏,可以赎罪,功劳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补郎,使受爵者得到实际利益。
卫青的部属因战功而封侯者九人,立将者十四人。霍去病因战功,四次加封,直至食邑一万五千一百户。
他的部属封侯六人,为将两人。 可怜的是李广六十多岁跟着卫青对匈奴打一场稳操胜券的战,捞军功的大好时机,被调派去带领偏师还迷了路,等到其于卫青汇合时,战斗已经结束了,也未能完成自己的任务。
卫青“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面对着这样的结果,李广自己认为自己年老却还未能封侯,又羞于面对刀笔吏,就自杀了。
实际上,匈奴已败,加上对可能受到的处罚的担忧,李广还能靠什么赢得封侯的机会呢,不如自杀,一了百了。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