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知道诗评应该怎么写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
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一),解题入格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题入格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二),答题程式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2. 诗评怎么写
去看一下《唐诗鉴赏辞典》其中每篇都有诗评。
从释义,到手法,典故,背景,情感。把这些都串起来,再加上自己感觉。
就是一篇诗评了。下面这个你可以参考一下举个例子吧,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
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
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
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
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
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
“台城六代竞豪华”,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鸟空啼”的“空”,即“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
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
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
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3. 诗评怎么写
去看一下《唐诗鉴赏辞典》其中每篇都有诗评。从释义,到手法,典故,背景,情感。把这些都串起来,再加上自己感觉。就是一篇诗评了。下面这个你可以参考一下
举个例子吧,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
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六朝如梦鸟空啼”。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鸟空啼”的“空”,即“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
4. 如何写现代诗,怎样才算诗
诗歌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但感情并不是诗,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这个外化的过程既是 “意与象俱”的意象构造过程,更是“思与境谐”的意境营造过程。一首诗有无诗味,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
一首诗是否韵味独特,是看该诗有没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诗评家论诗经常要用的两个术语。
然而几本权威的写作教材,如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写作学高级教程》、甚至相当权威的《写作学新稿》,都非常巧合地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强调意境的创造,淡化意象的创作和解析,有些甚至整个章节都未提出过“意象”这个概念。对于既成名作,欣赏者很自然的会为作品中的“意境”所吸引、所感染是正常的。
也就是说,从文学史的角度或者从赏析的角度强调作品的意境是可以理解的。但写作教材不是专门再现文学史实,也不是特意进行作品赏析,而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理论,懂得常用文体的基本写作规律,锻炼常用文体的写作技能。
在常用文体写作中,诗歌的写作是教者较难讲授学生也最感发怵的,尤其是许多学生精心创作的“诗歌”,在行家眼里,了无诗味,一句简单的结论“不像诗”!诗味从何而来?诗歌写作的关键是什么?意境和意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本文现在对这些问题—一加以探讨,一家之言难免偏颇,乞望各位方家指正。一般教材中认为诗歌的写作焦点问题在于意境创造,意境美则诗味足。
本人认为诗歌的写作焦点应是意象组合,意象选择得巧妙,相互之间组合自然,融铸天衣无缝,自然意境独特。说到底诗歌的写作应是意象选择在先,意境是全诗写完之后呈现的一个整体内涵。
即起点在意象,终点在意境,诗像不像,是看待有无诗味,诗味来源于意象;诗美不美,是看诗有无意蕴,意蕴来自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其实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意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诗歌的创作过程,总是诗人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引起了特别动人的感觉,出现了异样的情思而获得第一个意象开始的,这第一个意象往往成了这首将要产生的诗的核心意象。这第一个意象是怎么产生的?可从写作的具体实践来看。
一般诗歌的写作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先有情思,然后借物巧言之,谓之情思的物态化;另一种是诗人眼中先见某物,然后托物言志,谓之物象的情思化。意象是否透剔高妙,也就看这个“情思的物态化”和“物象的情思化”的功夫到家不到家了。
如能“物我交融”“心物两契”则妙,若“心物两离”则难以引起读者共鸣。所以对于诗人来说,与其苦心寻找那可遇不可求的灵感,不如留心捕捉鲜美而易逝的意象。
意象并非现代诗歌的专利。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而把这种传统创造性地加以发扬光大,则是当代诗人自觉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倾向。
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
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
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
因此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某刊物发表的一首诗《勤奋》,可谓有意无象:“天才与勤奋作伴/成功与刻苦相连/不要期待幸运/也不要坐等明天/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这样的诗,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视形象,不讲意象,因而就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诗实在不行。
高尔基说得好:“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 另一种情况是有象无意,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平滑的镜面/反射着物体的图象/映出了少女的笑脸/照出了老人的目光。”
又有人咏虾为:“弯着腰,绝不是对人恭敬。”咏山羊云:“翘着的胡子,不表明年岁大。”
都是只知状物,不知寄托寓意,缺乏诗情画意,充其量不过是对事物特有形态的解说,味同嚼蜡,实为无深刻意蕴的肤浅之作。 所以有象无意,说到底就是立意浮浅或者说忽略了立意。
意是诗的主旨,是意境的内核,这种意,不是意念的意,而是意趣的意。即经过情思的物态化后可看可听可感的 “意”。
正如诗中之象,也非纯客观的景物刻画,而是。
5. 长相思的诗评怎么写
长相思二首①(选一首) 汴水流②, 泗水流③, 流到瓜洲古渡头④, 吴山点点愁⑤。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注释] ①长相思:词牌名,用《古诗·盂冬寒气至》:“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为名。
汴(biàn便)水:又名汴渠,自菜阳与黄河分流,向东南汇入淮河。 ⑧泗(sì四)水:发源于山东泅水县,流经曲阜、徐州等地,至洪泽湖附近入淮河。
④瓜洲古渡:在江苏扬州市南长江北岸。瓜洲本为江中沙洲,沙渐长,状如瓜字,故名。
⑤吴山:在浙江杭州,春秋时为吴国南界,故名。 [赏析] 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
也是历代诗家文人付诸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古诗中多用“长相思”三字,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上言长相思”、“著以长相思”、“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等。
南朝陈后主、徐陵、江总,唐李白等都有拟作。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
至于白居易这首《长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 樊素善歌《杨柳枝》,因又名柳枝。
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这首《长相思》词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
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樊素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
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他便于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
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
然而那不过是空想,他只能倚楼而望,以回忆昔日的欢乐,遣散心中的郁闷而已。 这篇作品是中唐时期比较正规成熟的词作。
形式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来自百度 白居易的词,人们很容易想起那首平易近人的《忆江南》,但是这首空灵的《长相思》在无穷多的“相思”词中,显得尤其洗炼脱俗。
这首词有两个视角,上阕的说话人简直是在天上俯瞰,而如果按照通常的理解,那个倚楼人是在望月的话,下阕则可以理解为仰视。因此,我们可以说上下阕的目光都是伸向远方的。
上阕前三句空灵悠远,而第四句则将空灵之境的尽头笼罩在一片空朦的愁雾中。所有的流水山峦都是实在的,但却不是具体在眼前的。
即使我们将上阕的说话人暂且当作下阕的那个倚楼人,我们也无法相信她能够看到汴水、泗水以及瓜州古渡乃至江南的一座座山。因此,这些实在的山水实际上是存在于主人公的心里的,是一种心中风景。
我们自然不能说,这景中山水和主人公所思对象的旅踪有着对应的关系,但这山水之景肯定是主人公所能够体认的景境。能够体认identifiable也就是能够移情(神入)empathize,能够产生一种感情投入与投射projection;套用艾略特T. S. Eliot所说的,就是,这些外物或者物象objects能够成为主人公情感的“客观对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
俞陛云说,第四句的一个“愁”字使得前三句都“ 愁” 化了,“否则汴泗交流,与人何涉耶”,实际上也等于讲了这层意思。不过,这里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是一种动态的“流”。
我以为起码前两句中的“流”相当于一个英文动名词,相当于说“汴水之流动”和“泗水之流动”,在瓜州古渡口合流了。这里“流”的纷沓萦回不仅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或者毋宁说是一种静止的流动still movement,与主人公的相思成为一种对应。
这种静态和下阕中的动态形成对照。 我们可以假设主人公在内心以心灵之眼尾随着两条水的流淌,心思分为两路,漂浮于两条水上,终于抵达了忙碌的瓜州古渡,然而那儿并没有她心心念念的身影(我以为俞陛云说“由汴而泗”不一定确切,不过他说的“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深得其味)。
于是她抬眼向东南,或者说将视野范围扩大,却看到一片茫茫然:江南群山笼罩在薄雾中,露出点点山峰,那人被淹没其中了,一如她的思念失去了一个可以落实的点。能够具体的是山峰,而正是这些具体的山峰反衬了她的无法找到一个具体的人,因此那点点吴山便化作tangible可感可触的“愁”了。
上阕中的视景sight和主人公有一段距离;也就是说,主人公是一种非身体化的在场disembodied presence出现在这个流动的长景中,或者说主人公只是在心中尾随那流水。因为心与身的分离,因而最后一句“吴山点点愁”的情感判断才显得自然而空灵,令所有不在场的读者才可能感同身受。
读者在上阕中的参与感和下阕是不一样的,这种不同和视觉的不同相一致。 下阕中的感情出发点是一个具体的人,我们假设是那个“倚楼人”。
当上阕以“吴山点点愁”这样的感情判断作结时,那个心游身外的视觉vision也就从那空远的长景中收回了,回到了眼前,于是身心合一。上阕中的那个。
6. 请帮忙写个诗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看这句诗,脑海中准会出现一座粉尘被冲刷得干干净净的山,想起那翠绿欲滴的一片绿——绿,本来就是冷色调,诗中说山空,这里的空当然不是说空无草木,若空无草木不能叫山吧,于是说的就是空无一人了,既然是在山中,诗人要判断有没有人当然只能靠听声音了。他说空,显然就是没听到人说话声。静。于是,光光是空山新雨后短短的几个字,就给我们传达了这样静静谧的一种视觉和听觉效果——请注意,诗人的妙笔——他写山的静竟能通过山的空这视来表现的。
天气晚来秋。秋是怎么样的一个季节呢?自古逢秋悲寂聊,但也有人言秋日胜春朝,于某些人来说,秋是萧条的,于另一些人看来,却是秋高气爽好时节。但这两种对秋的理解,都包含一种秋所特有的气像:凉。这一句也仅仅给我们传达了这一个字,那么,诗人要写的是凉爽还是悲凉呢?看不出来,反正这一句是让我们想到秋天特有的凉景。又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想傍晚雨后的秋景。这就扣人心弦了:想知道我到底要说秋好话还是坏话吧?那你就往下看啊。
明月松间照?哈,反正我本来想起的是我印象最深的那种新雨后天气的晚来秋——落叶的黄色,暖色调。可是诗人却不和你苟同。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他看到的可不是我们南方下过雨后又飘来晚霞的秋。而是,原来呀原来,人家诗人写的秋的傍晚是太阳早就下山了,虽是没雨,月却上来了。松,松就是众多诗人眼中那在风雪中也不会黄掉的强者。就是,无论什么季节,你只能想到他是青这个颜色。cool ~又是一冷色调。下面就分析明月了。看到明月是为什么呢?哈,因为月光呗。月光。也是冷的东西。暖色调容易让人激动或者冲动。可是冷色调就不同,让人安静地遐想。我从来没见过一个人为了表达自己激动而去写月的,但因为赏月遐相纷纷的却屡见不鲜。层层递“静”啊可以说。
清泉石上流,这一句可不用我花力气,大热天的话听到清泉就能凉上好一截了不必亲眼目睹。望梅止渴的艺术啊。谁看到这句诗不会去想想一弦清泉呢?谁想到清泉不会觉得凉呢?
竹暄归浣女,景写着写着怎么突然有“人”闯了进来呢?长得太美诗人转移注意啦?NO!那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这么说是想跟你说这句我在这个层面上是没办法由画面跟说的。不过小菜一碟,我会扯。这首诗因为一开始就写景,于是让人一看诗就不禁去想那画面,到这里,我就想到了,竹林中的少妇或少女,穿着洁净鲜亮的衣服,有说有笑,这下画面颜色可丰富了,赤橙黄绿青蓝紫,应有尽有。跳跃,加上竹那冷的绿色,不会让人觉得嘈杂,而是一种活泼和美好。
莲动下渔舟。看,诗人好为群众着想,他不会很突兀地跟我们说船下水了,这显得很生硬。而是照样由景带我们进入动态画面中。本来我是要从画面来写的,可是动画也不过是多个画面连一起嘛。船,木头做的,好质朴的颜色,而莲,你一定不但知道那大大的绿色的朱自清笔下舞女的裙,也知道它的花,多美,多廉洁,还能给我们提供藕,还有,如果你够敏感,你一定不忘那滋养莲的水的泥吧。是水的清,濯洗了莲,而泥的污才衬了莲的净,才让莲更要顽强地成长。这句诗也是一幅画,我看到人们愉快质朴的生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气息,同时,这幅画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也知道作者的价值取向。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芳会谢去,不要仅,我不怕,我还是不辞长作这淳厚生活气息中的一员。这一句,以前参考书和教科书以及老师都没提及,但我可以大胆地猜想作者写它的意思。你看,莲动下渔般,这么有生活气息的画面,作为诗人,他肯写也是性情中人,肯写也因此有无限的想法。所以沉思中的诗人不可能突然目光又转向别处的花中去了。而是,船要去采莲,肯定不小心会打落一些莲花的花瓣的。又是一幅图。你看,莲花多美,被无意打落,多惨,你看也会心疼吧。可是莲是什么?是作者的价值取向。作者就是诗人咯。诗人想,如果自己能默默地,无闻地与群众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丢掉的某些东西他也甘愿。
又或说,诗人知道,民众也有民众的苦,但,他知道朴实人美好的一面。他甘愿和他们同甘共苦。
你没说字数,所以我做了个大概的点评。
7. 急求诗评一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七个字,道尽多少悲凉的尾巴。
初初相识,人若孔雀,本能的尽极绚丽,礼貌羞涩着收敛脾气,绽放美好。而那些观者也大都怀着欣赏,暗暗叫好,怜爱有加。
久已,孔雀颓累,羽翼渐退,间或,还会转身,留一光稀、褪色的突兀,逐生尴尬。生人如此,恋人之间也不能幸免。
儿时,读温婉缠绵的古典故事,才子佳人,王子公主,总受奸人所害,却也终能柳暗花明,双宿双飞。童话的结尾,会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便也认定从此,孟光接了梁鸿,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地幸福美满、地老天荒。
可长大后,看过许多支离破碎的章节,方约略明白,起初地两情相悦总是美好,柴米油盐却也造就了纷争烦扰,更不论,性格差异的细枝末节。人生若只如初见,愿我们把邂逅时刻谈笑自若、百无禁忌地刹那心动凝固。
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无情未必就是决绝,我只要你记着,初见时彼此的欢笑。
人生若只如初见,优伤的美丽只能定格在回忆中。也许哪天转身而去,留下一个美丽的远去背影。
完美的弧线,会诉说着对昨日的依恋。也许,在我们认识的人中,有过误会,有过得失,你就会想起初见时的美丽。
或者,那天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故地重游,突然发现多年未见的你,一下子就回到了初见的情景,初相遇,那是怎样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感情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一句,实在是令人哑然。
小时候看红楼,从不愿意去碰后40回。不是瞧不起高鹗,而是没办法接受:怎么那么好好儿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变作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后来读书,看到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所有的名字所有的故事,都是写在水上的。那些波澜和涟漪,在当时看来是惊心动魄,而长江滚滚,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
流过,终无迹。 年少的意气风发,最初的感动和梦想,在时间的浸润下渐渐磨灭;一见如故的亲切,山盟海誓的诺言,只剩下一个依稀的背影。
朋友是用来出卖的,情感是用来遗忘的,美丽是用来摧毁的,忠诚是用来背叛的。
金甲的战神披着天边的彩霞在故事中定格成永恒的记忆,猜得中绚烂的开头,又有谁见到了那早已注定的结尾?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么深情的句子,居然是出自一个男子之手,我想,容若翩跹世间的时候,定是令无数少女为之倾倒。
纳兰词长于情也深于情,短处是有的时候过于直抒胸臆,显得浅了,反而没有多少余味。比如这一阙,就有点这个毛病。
但有了第一句话,整个的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 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
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为抱着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所有的困难,都是微不足道,满天的星辰,都在你面前失色,我的世界没有我,全部是你。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初见,惊艳。
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流年似水,世事难料。
许多既定的开始都有一个想不到的结果,所以才耐人寻味,不管是喜的还是悲的,是自己期待的还是自己拒绝看到的,矛盾和落差给这个世界太多的美丽。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
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和悲痛。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时光匆匆,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也许曾经一见倾心,但是再见之时,也许会是伤心之时。若是如此,不如初见时的那份感觉 。
深情的怀旧,原是美好的恍惚,记得的也是幸福,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繁花盛开。
温柔与感动,渴盼与甜蜜,原来只是初初相见。潮生潮灭,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所以,如果不能继续,那么,宁愿切断所有退路。愿一切只若初见时般美好。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但愿再次见到你的时候,还有初见时那份心情。
人生如此,浮生如斯,情生情死,乃情之至。不是吗? 相信每个人都对那个自己一见倾心的人永存记忆,记忆中的他她,或潇洒英俊,风度翩翩;或美丽温柔、似水柔情。
是的,这是人与人的距离所产生的美感,得不到原来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可以拥有无尽的幻想,幻想中的他她可以永远美好,永远在镜花水月之中迷幻着醉人的美丽。
哪怕明知道这是自己心生的幻境,却也足够让人沉迷其中。
不明白的是,为何还有许多人竟然还会有再续前缘的想法。
当某天,自己原本以为永不会再相见的他出现在自己面前,或许他还算风度翩翩,也还算潇洒英俊,甚至比原来更增加许多成熟,但自己却再也找不回,找不回自己原来如同小鹿碰撞的砰砰乱跳的心。 。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心境,失去了便是失去了,永远也回不到从前。
和他拉家常似的谈话,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懂得过他,也根本不明白他当初想要的是什么?!虽然他的眼中依然闪现出曾经让我心醉的光芒,他的口中说出曾经梦寐的语言。但,近十年的光阴,虽然他一直存在心里,终不过是个影子,是个疲惫时自我安慰的影子,当这个影子真的出现在面前,竟然产。
8. 沁园春长沙的诗评怎么写
《沁园春 雪》赏析
一、情景交融,叙议结合
本词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上阕写景,句句有情,在描写象征长城、大河、高山、高原时,倾注着赞美祖国河山的爱国深情;下阕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评说古代帝王和当代英雄时,注入颂扬当代英雄之情.上阕写景是下阕议论抒情的基础,下阕议论抒情是上阕写景的必然结果.作者就是这样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赞颂壮美的河山、无产阶级革命的英雄的.
二、用词精确、形象、修辞生动、确切
这首词运用词语非常精确,如“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中的“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唯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在句中强调黄河上上下下波涛滚滚的气势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再如“舞”和“驰”这两个动词,“舞”,起舞、飞舞,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驰”,奔驰、奔跑,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巨象奔驰.这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本词不仅用词精炼,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上述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是巧用比喻.再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更把“山”、“原”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