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读古诗词的作文怎么写
困惑篇
从小时候起,我便在“呀呀”声中朗读着古诗,虽然不怎么明白意思,但却丝毫不减少那是我对诗歌的热爱与向往,于是,一首首的古诗就装进了我的小脑瓜:“鹅鹅鹅·····”“一去二三里·····”“床前明月光······”。
可是我虽然学到了不少的古诗,会背也会默写。但我对大多数的诗还是不大明白。有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为什么鹅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又为什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什么“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又为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的小脑瓜里对古诗有着无数的问号???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后来,在老师的殷勤教导下,还有爸爸妈妈的解释下,我也对诗歌也算是“略懂略懂”,他们告诉我跟诗有关的知识和故事,我一步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比如那次,正在看电视的妈妈就大声叫我“宝贝,快来看鹅啊!”我跑来一看,哦,鹅原来就是这样的,长长地脖子,白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首诗的意思了。还有我在电视上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里辛苦劳动,妈妈说一年才能收获一次麦子,我才真正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这样我明白了很多诗的意思。我虽说不是儒家的大文豪,但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无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惆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还是稍有感触的。
每当在学习诗歌时,那诗人用那为数不多的字创造出的意境总让我遐想不已,在冥冥之中与诗人同喜、同忧、同悲。并且迸发着一种从心底发出的创作欲望。所以从那时起,我已经明白,诗歌在我心中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
过程篇
从我明白怎么理解古诗的意思开始,我就爱上古诗啦 看着“春风又绿江南岸”,读着“两个黄鹂鸣翠柳”,想着“清明时节雨纷纷”,我手捧一本《古代优秀诗文选》,一边摇头晃脑地吟诵,一边喝着冒着热气的绿茶,觉得更有味道了了。 也许是遗传的缘故,我从小便受了妈妈的熏陶,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读《古代优秀诗文选》,喜欢那种跟着诗人的心情跌宕起伏的感觉,从里面,我总可以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从《七步诗》到《长歌行》,从《江雪》到《咏梅》,这些包含这许多哲理,许多典故的诗文,我都能体会到许多许多的乐趣…… 记得有一次,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古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课后我何几个同学一起讨论这首诗。这时,我问道:“谁知道刘禹锡的《陋室铭》?”《陋室铭》????他们都不知道了。我看着四周,同学们有的不知所云地挠着脑袋,有的悄悄的在问同学。我得意地说:“我知道!”大家都说我吹牛。我清了清嗓子说:“《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他们说:“指导下有啥了不起,你能背诵吗?”“当然了!”我胸有成竹地回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当我背诵完时,同学们都服了,有同学还说:“xx的知识面很广,怪不得作文写得好。”我听了,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从一个呀呀学语的小孩变成了一个5年级的学生,由于从小爱看古诗文,写作上也提高了不少。漫游在古诗问选的天空下,我就是最快乐的那片云!因为,我从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
2. 怎么学习写好古典诗词
1.明四声,即平、上、去、入,近体诗讲究声律和谐,抑扬顿挫,尤其是入声字,记住一些常用的入声字,许多古代的入声字现在已归入到阴平和阳平字里了,如果还把这些字当成平声就会平仄不调。
2.掌握平仄格律和押韵,可以看看王力的《诗词格律》和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的附录。
3.要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古诗里的字大多是单字,现在好多字都是复合字,也就是用2-3个字表达古人用一个字表达的意思,可以看看《古文观止》、《战国策》、《左传》、《二十四史》、《文选》。
4.多练习,可以从对对子开始,即从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练习及至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八字对、九字对等等。这主要是针对律诗来说的,因为律诗中间两联是要求对仗的。
5.多看看唐代、宋代、金元、明、清、近代及当代著名诗人的近体诗 ,从中汲取营养。
6.拥有一些工具书比如《诗韵合璧》。
7.词是诗余,写好格律诗,自然可以写词,最好不要格律诗都写不好就写自称的所谓“词”。
8.有志者事竟成。只要真的有意写诗,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都可以写好格律诗词,这当然和个人天赋和悟性有关,达到什么地步就看你的恒心、苦心、悟性了。
祝你成功!
3. 如何学习写诗词
格 一 + - + | - - |(仄韵) + | - - |(叶仄) + - + | | - -(换平韵) + | + - - | | - -(叶平) + - + | - - |(换仄韵) + | - - |(叶仄) + - + | | - -(再换平韵) + | + - - | | - -(叶平)格 二 | - | | - - |(仄韵) | | - - |(叶仄) | - - | | - -(换平韵) | - - | | - -(叶平) | - -(叶平) | - | | - - |(换仄韵) | | - - |(叶仄) | - - | | - -(再换平韵) | - - | | - -(叶平) | - -(叶平)不知道你是想学古诗还是现代诗歌。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我想至少要经过三个步骤吧。
首先是多阅读多背诵你所喜欢的诗歌类型。这个没疑问,毕竟学写诗要先读诗,而且这种读不是单纯的阅读,而是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包括作者表现艺术手法和情感。
在这个读诗的过程中,你还要适当的学习一点诗歌写作基本常识,例如什么是比喻,排比,意境,一些基本的修辞手法,如何表现情感的手法等。
第二步就是模仿,相信在读诗的过程当中你肯定会遇到自己喜欢的诗人和喜欢的诗歌类型,你需要去了解你所喜欢的这种诗歌的写作方法,写作模式,结合之前学到的常识,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包括内容上的特色和形式上的特色,然后你可以模仿这类诗歌写一写。当然,初成诗都是很拙劣的,但是一定要坚持,慢慢地你就会有一些诗的感觉了。
第三点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贯穿你整个写诗生涯的一点,就是记住,诗歌永远是来源于生活中的,诗歌的源头就是生活中的美与情。
所以,要想写出打动人心的优美诗歌,一定要多多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这样才能让你的诗歌内容永远保持着新鲜的活力。最后,你也可以去买一些诗集和教你如何写诗的书,还有在网上找到志同道合喜爱诗歌的朋友多多交流,一起学习进步,就更好了。
4. 现代诗歌怎么写
一 、选材选材,就是写什么,诗歌创作素材的选取,是由诗人受到诗意的触动进而选择的某个景物或某件事情为基础的创作材料。
万物都具有诗意,只是有的人能够轻易发现诗意,感受诗意,而有的人却不能识别。那么什么是诗意呢?是以诗人关于某件事情或某段语言的联想,既美好又遥远,从概念上来说,诗意是主观情思与客观存在相互融合、相互包含和吸收,并由此引发诗人美好而深刻的联想。
比如一个诗人看到一幅画,在大众看来不过是一幅普通的画作,而感受到诗意的诗人则能够看出半个人生,能够看到生命水的涌流,其实是诗人把画作,用自我感受和联想的方法做出了不一样的诠释。所以诗意的东西往往都是我们熟悉的,平凡生活中具体而熟悉的事物。
之所以成为诗歌创作的素材,是诗人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把平凡具体的东西写出了超越事物本身的价值。二、形式选材之后就要确定是的形式,诗的形式有很多种,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无言、七言、八言… 是讲求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古体诗形式,还是选择长短不一,形式主义多变的现代诗。
是值得思考的题材问题,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形式也是诗的一部分,只有选好形式,才能把诗歌创作的才思用意向凝聚起来,构成意境,进而触动读者心灵,以求达到诗歌的效果。形式是诗歌区别于散文和小说的重要特征,一首好的诗歌,选好形式很重要,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以古体诗形式,写出诗人恣意豪放的人生况味,以个体情思的奔放洒脱折射着大众对自由奔放的渴望,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又比如,郑愁予的《江南》,“我哒哒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首诗采用现代诗灵活多变的形式,写出温婉思念的愁绪,令人动容。
如果交换一下形式就可能写成四不像。所以说,开始写之前要确定好形式,至于怎么确定,要根据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的抒发需要来确定了。
三、初衷决定怎么写之后,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写,写的意义在哪里?一首诗没有情感是难以打动人心的,就像西方的史诗,多长篇大论的叙事,而我更中意于短小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短诗,譬如顾城的诗,泰戈尔的《飞鸟集》等等,我认为真正的好诗,以情动人,所以在决定好写什么,怎么写之后,我们应当明白自己为什么写,写的初衷是什么。四、构思 对生活广度与深度的观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构思,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要构思艺术形象,使之高度凝练,足以概括生活某方面的艺术,能够给读者回味的空间,必须要不流于俗,懂创新,有个性,构思是一件发现诗意的脑力活动。
最普遍的构思方法是吸引力法则,当你想着一件事时,或者这件事的某个方面时,关于这件事的意象,材料就会源源不断的进入你的脑海。甚至有无数个想法汇聚在一起,是人经过对这些想法的筛选,融合,在成诗,就是吸引力法则下的构思,也是诗歌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五、灵感灵感是什么,灵感是一闪而过的瞬间顿悟,是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情感在偶然间的碰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灵感就像星星之火一样,是诗歌创作中的精髓所在。
灵感的来临需要长期的生活体验,细致耐心的生活观察。积累和经历达到一个值后,灵感就有可能在某个时刻来临,古人有“掉书袋”的做法,时时刻刻将纸笔带在身侧。
就是为了防止灵感来临时手忙脚乱,而笔墨随侍在侧,随时随地都能记下偶然得来的灵感。所以灵感是在生活经历里思考得来的。
譬如海子诗句“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若非诗人生活阅历积累,长期构思与灵感闪现,也不可能得到佳句。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也是在平凡清静之地,积累生活阅历,捕捉诗意灵感,既诗人所说的诗意的栖居。
六、感悟感悟由心而发,由生活触动上升到内心深处。有所体悟,是感悟的一大表征,感悟,即有感有悟,感由客观世界观察细致而来,悟是心灵升华。
渐悟和顿悟都是心灵感悟的一种。要得到感悟,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诗人好的眼光决定了诗歌创作的高度。一个诗人要得到感悟,必须要回到纯净的心灵,只有纯粹的心灵才能对外界的触动而敏感。
譬如“温饱思淫欲”,诗歌创作是一种意识流的行为,纯粹的心灵是诗歌感悟的前提条件。通过自省回到纯粹,通过思索回到纯粹是诗歌感悟的前提条件。
诗人敏锐的眼光透过生活表象而得到的感悟的多少,是区别诗人精神富裕程度的重要特征。七、体验 体验是对语言活动的领悟,第一种是诗人在写诗是有如神助,灵感和才思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但是这灵感和才思能不能为读者所领会和接受就是考研优秀的诗者的标准之一了。
第二种,诗人在创造时的时候也被时所创造,写诗不仅要占据时间精力,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外,诗意总是充斥创造者的心灵,给创造者美的体验,影响甚至改变创造者的价值观,一首好的诗歌写到一半,创造者会根据诗意的发展方向来写诗,因为审美的方向一旦确立并让创造者得到审美体验的话,使得创造者就成了诗歌本生。诗引领诗人沿着自己的创作方向进行创作。
八、诗歌创作要注意的几个事项:1、简约,简约就是要使诗歌的语言删繁就简,争取精良且少的语言表达丰富。
5. 诗词赏析
应该是"醉后不知天在水''题龙阳县青草湖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晚唐诗人唐温如在历史上,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
然而,就是这一首他唯一的传世之作,让我们深深的记住了他。借助于这样的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我们所能体悟到的,则是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这种属于精神的东西,早已超越了文字的本身,成为我们后人的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
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历史是无情的又是极为公正的,是绝不以什么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诗题中的“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有青草山与之互为映村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洞庭湖”了。
“西风吹老洞庭波”,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老”了的是秋风?“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来。
传说,湘君“闻舜帝崩于苍梧”“以涕挥竹,竹尽斑”。后来湘君便与那斑竹融为了一体,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的悲怀的意象。
萧瑟的秋景,竟使美丽而多情的湘君,一夜之间就银发满头,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秋色呀?于是,诗人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悲怀之情,全融合在了那传说与秋景中了,真可谓神而化之。“醉后不知天在湖,满船清梦压星河”,一个“醉”字,引出的则是一个奇妙的境界。
小船悠悠,诗人的心也随之而摇摇,举杯对月,月在何处?于是,便恍恍惚惚地觉得自己一下子已逃离了冷冷的洞庭湖,泊舟在那银河之上了。船桨轻轻地划着银河之水,划出来的还有一片的星光灿烂。
船在天上,天在水中;人在船里,梦在心头。这童话般的世界,也只能驻于诗人那“童化”了的世界里了。
梦本无形,却言其“满船”,其梦何其之多,更何况还“压”着“星河”,又现“梦”何其之重了。古人写梦的诗不少,但把梦写得如此清新绮丽而又含蓄丰富的却并不多见。
全诗笔调十分地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构思之新颖独特,诗境之飘渺奇幻,实在是唐诗的上乘之作。
而充溢在字里行间的那极富浪漫的色彩,也在后人的诗文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唐温如,一诗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