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陈述中如何写家庭历史
感谢您关注常青藤申请工作室(SmartIVY)
家庭历史这个主题形式讲述家庭成员的故事,申请者如何被这位家人的故事感动,与他她)有怎样的关系,这个主题形式通常用于表现家庭历史如何影响个人的观念,如何使个人定形。你需:(1)突出个人特性天赋(2)简要描述一位鼓励你深造成专心研究某一领域的家人(3)你可以简单地写些你家庭克服的困难等你不可:(1)夸大家庭问题(2)有博取同情迹象(3)对于家庭的奋斗描述过多,忽略了自己的个奋斗和成就记住:此主题形式的目的在于突出你的成就和在处理家庭困难时的能力。
详情可咨询SmartIVY官方网站:
或添加微信 “IVYDIY”,我们的专家老师会解答您的疑惑。
微博:@常青藤申请
2. 家庭历史故事作文
我的家族
今天的作业是写《家族故事》。我想,我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家庭中,我的祖先也一定有十分辉煌的故事吧!我迫不及待地问爸爸:“我们家族的家谱在哪里?哪一位老人最伟大?”爸爸只淡淡地回答:“没有”。爸爸告诉我他只知道他的兄弟姊妹和我的爷爷奶奶,对我的曾祖父略知一二,再往上溯,一切都是空白了。我忙问:“曾祖父是干啥的?伟大吗?”爸爸又只是淡淡地回答:“农民,什么伟大。”
我的曾祖父是农民,朴实,勤劳,默默无闻。他有三个儿子,大爷爷、二爷爷都是面朝河水背朝天的纤夫;我爷爷不甘贫穷,背井离乡、浪迹天涯,学得一手雕刻、修配的手艺,靠小手艺度日,也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此时此刻,我真为我的家族没有家谱,没有伟人而自卑。此时此刻,我茫茫然然,真不知这篇作文怎么下笔。但是,我突然想到,在我的家族里面,或许真没出过什么伟人,但在那些和我同姓的伟人里面,几百年前他们或许真的和我沾亲带故,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如果是这样,我可能就是悬壶济世的孙思邈的后代;我可能就是古今中外被喻为军事圣人的孙武的后裔;我可能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传人;我可能就是……
是呀!孙思邈、孙武、孙中山确确实实是我们家族的一员!我们的家族中岂止是他们!还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张衡、李时珍、李四光、钱学森、袁隆平……我心潮澎湃,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风流人物,他们不都是我们中华大家族的一员吗?
我又平静地想起了朱自清笔下《背影》中躬着背的父亲;想起了孟郊《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父亲母亲。这千千万万平淡无奇的父亲、母亲不都是我们中华大家族的一员吗?是的,他们都是我们家族的一员。是他们———这些英雄豪杰、庶民百姓用他们的丰功伟绩、平凡琐事谱写着我们中华大家族的家谱,谱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
3. 家史怎么写
希望对你有帮助。家史是记述家庭的发展、变迁历史的一种文章样式。 家史不同于普通的家谱。因为家谱主要记述的是宗族的繁衍,世系的延续,行文极简,线条粗略,是纪实性资料,一般无突出的思想性。而现代的家史则是介乎于历史和文学之间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具有历史和文学的某些基本特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在写法上,它以家庭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或写其发展全过程,或写其中的一二片断;既可以写全家或一个几个人也可以专门写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故事。但不论如何写,它都要形成一个连续的有机的整体,使人看出家庭发展、变迁的面貌,并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写家史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要提炼出新鲜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明确主题。家史不仅仅只是昔日事例的陈列,而是要通过对家庭变迁历史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个鲜明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篇家史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家史的现实意义往往是通过主题来体现的。没有主题,材料就是一团零乱的珠子,文章也就无法构成。为此,作者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详细地占有材料,仔细地分析材料,抓住材料的特点,开掘出其所包含的本质上的意义,再联系作者眼前的现实斗争形势和存在的带方向性的问题,反复琢磨,最后确定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2、要根据主题,对材料进行筛选和剪裁。家史写作不能搞有闻必录,有事必记。虽然家史是写真人真事的,但它不是照搬生活的流水帐,不是要把所有的真人真事都写进去。它既要有真实性,又要有典型性。这就要根据主题思想来进行剪裁,舍弃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对那些与主题关系密切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从中精选了最典型、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然后进行详细的记述。{其**}材料则根据需要,略写或不写。 3、通常要采取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才能更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激发起读者憎爱悲喜的感情。 4、语言要通俗、朴实,富有感情色彩、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这样才能读起来亲切,听起来动情,如入其境,似见其人,使人在感情上发生共鸣。
4. 写一个家庭历史小故事
近年来出生在城市中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这一代孩子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里所有的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人中龙凤,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往往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家长之间交流的热门话题,也是家长们普遍感觉到困惑甚至于束手无策的问题。
几年以前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尽管当时我的孩子还小没涉及到家庭教育,但那件事对我后来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好几年以前,我们还是住在租来的小平房里,那里有个小院子,邻居们的孩子常常在院子里玩耍,天气适宜的时候还在院子里写作业。那是一个周日风和日丽的午后,我坐在家门口看书,邻居8岁的小男孩在他家门口画画,突然我听到他妈妈大声地斥责声:“你怎么把鱼画成这样?鱼怎么会有鸟一样的翅膀?”那个孩子一定真的以为自己做错了事,低着头不敢说话,这个时候我走过去说:“小孩子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求知欲强而且好奇,给鱼画上鸟一样的翅膀或许是他的一种尝试,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更需要家长进一步引导。”他的妈妈很认同地点了点头。我不知道我的那番话到底有没有作用,不过后来那个小男孩的表现却十分令人满意。这两年他在画画方面获得了很多的奖励,还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上了电视,多幅作品被学校和电视台收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利用这些闪光点来激励孩子的学习。在我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比较重视孩子的好奇心,而且有意识地保护和引导这种好奇心背后的求知欲,当孩子第一次学会用剪刀剪烂了床单和被罩的时候,我没有责怪她,也没有告诉她哪些东西不能剪,只是告诉她使用剪刀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但她再没有用剪刀“破坏”过其它东西。其实孩子比我们看到的还要聪明,很多的时候他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之所以做一些成人看来不该做的事,只是好奇地想知道,不该做的事情作出来以后会是什么样子,还是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仅此而已。
我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用多样化的知识来丰富和提高自己,也希望女儿能和我有一样的爱好,多读书拓展她的视野,所以从小就给她买了很多课外书,有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少年百科全书等,我有时间的时候,会陪着她一起坐在书房里安安静静地看书,现在她已经读完了十多本课外书籍了。
我相信,在我的引导下我的女儿一定会成为一个喜欢读书、勤奋好学、不断进步的好学生,从知识中获取力量,一步步走向她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5. 历史小论文 家庭史应该怎样写
宏观历史下的家庭史研究
推荐人:殷宏
家庭史研究是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关于家庭概念本身历来充满争议。从历史的角度看,今天给出的任何一个比较完满的家庭定义都可能与历史上某个时代的家庭观念有本质的差别,比如在古罗马,家庭一词往往与奴隶有关。这就使任何想用简单的语言说清西方历史上的家庭变得十分困难。现有的研究使我们确信,欧洲历史上家庭组织的存在方式和人们的家庭观念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人们还普遍认识到,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欧洲人的家庭观念具有家庭和住户不分的特点。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就家庭共同体和家庭观念在欧洲历史中的演变这一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解释。俞金尧《欧洲历史上家庭概念的演变及其特征》(《世界历史》2004年第4期)试图在分析欧洲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庭观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家庭组织与欧洲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合欧洲宏观的历史进程,论述欧洲人的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和观念的演变。
本文主要考察欧洲人的家庭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但实际上,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几乎涉及18世纪以前的整部欧洲历史。在欧洲不同的历史时期,家庭观念以及家庭组织的存在方式始终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以致于可以说,欧洲历史上家庭的观念及其存在方式的演变过程就是一部简约的欧洲史。这完全印证了老生常谈的话题,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的确,家庭像是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的现实,以及以缩影的方式存在着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家庭的历史是研究宏观社会发展历程的一条门径。从历史上看,欧洲人的家庭与我们现代的家庭观念是极为不同的。在古典时代,家庭是一个具有奴性的概念,统治阶级借助于家长权控制着奴隶社会中的这个基本的社会组织,并且剥夺了奴隶享受家庭生活的权利。在奴隶制下,拥有家庭成为一部分人的特权。从罗马帝国时代起,家庭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自然家庭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单个的家庭户表现出了成为独立的生产和生活单位的倾向。但是,这个趋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中世纪早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单个的家庭户并没有取得为社会所认可的真正的独立性。至少,赋税不是以户为单位而是以一定的土地面积为单位来征收的。份地就是这样的土地面积单位,它像一个外壳,包容了在其中生产、生活的家庭组织。这种状况是由当时欧洲社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其他社会因素所决定的。不过,就是这种状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自中世纪早期起,份地就处在分化、瓦解的过程中,到中世纪中叶,份地制度基本上就消失了。份地这个曾经包容家庭共同体的外壳的破裂,使得单个的家庭组织直接面对外部世界,它不仅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最终成为一个生产单位和赋税单位。只有到这个时候,很久以前就显现出来的家庭户成为独立的社会组织的漫长过程才算完结,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生活的小农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需要指出的是,从这时起直到近代早期的很多个世纪里,欧洲人的家庭概念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户”。家庭户可以将非亲族成员包括在内。家庭与住户合一是欧洲前资本主义时代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那时的人们认为,佣人、学徒、寄居者都属于家庭的一员。尤其是,佣人被当作收养来的孩子与主人形成了一种假性的父母与子女关系。这一方面反映出欧洲人的家庭观念不以亲缘关系划界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货币金钱关系发展得不够充分的社会现实。但是,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前虚拟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逐渐演化为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之间的关系,这时,佣人或学徒就被排除在家庭成员之外了。18世纪以后,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共同生活的亲族集体为限构成一个家庭的现代家庭概念就形成了。
概而论之,本文分析了自古典时代到18世纪欧洲人家庭观念的演变及其与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者认为,在欧洲历史上,家庭组织的存在方式和人们的家庭观念始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它们的演变过程几乎就是一部简约的欧洲史,从而体现出作者对宏观历史的把握能力。
6. 有关家庭历史的作文2000字
我想,我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家庭中,我的祖先也一定有十分辉煌的故事吧!我迫不及待地问爸爸:“我们家族的家谱在哪里?哪一位老人最伟大?”爸爸只淡淡地回答:“没有”。
爸爸告诉我他只知道他的兄弟姊妹和我的爷爷奶奶,对我的曾祖父略知一二,再往上溯,一切都是空白了。我忙问:“曾祖父是干啥的?伟大吗?”爸爸又只是淡淡地回答:“农民,什么伟大。”
我的曾祖父是农民,朴实,勤劳,默默无闻。他有三个儿子,大爷爷、二爷爷都是面朝河水背朝天的纤夫;我爷爷不甘贫穷,背井离乡、浪迹天涯,学得一手雕刻、修配的手艺,靠小手艺度日,也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此时此刻,我真为我的家族没有家谱,没有伟人而自卑。此时此刻,我茫茫然然,真不知这篇作文怎么下笔。
但是,我突然想到,在我的家族里面,或许真没出过什么伟人,但在那些和我同姓的伟人里面,几百年前他们或许真的和我沾亲带故,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如果是这样,我可能就是悬壶济世的孙思邈的后代;我可能就是古今中外被喻为军事圣人的孙武的后裔;我可能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传人;我可能就是……是呀!孙思邈、孙武、孙中山确确实实是我们家族的一员!我们的家族中岂止是他们!还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张衡、李时珍、李四光、钱学森、袁隆平……我心潮澎湃,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风流人物,他们不都是我们中华大家族的一员吗?我又平静地想起了朱自清笔下《背影》中躬着背的父亲;想起了孟郊《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慈母……在中华历史长河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65636539中,有多少这样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父亲母亲。
这千千万万平淡无奇的父亲、母亲不都是我们中华大家族的一员吗?是的,他们都是我们家族的一员。是他们———这些英雄豪杰、庶民百姓用他们的丰功伟绩、平凡琐事谱写着我们中华大家族的家谱,谱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