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妈”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
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1、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
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
2. “妈”字的由来
“妈”大多连用为“妈妈”。
“妈”由“女”和“马”合成。妈对待子女和蔼可亲,甚至有些子女小时可将母亲当马骑着玩,因此“妈”者,即可以当“马”骑之“女”(慈母)也。
说也奇怪,在东西方各国迥然不同的语言里,都有“妈妈”这个词。虽然拼法和书写形式不尽相同,发音却差不多。
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各地方言土语虽千差万别,但小孩喊“妈妈”声音也大致一样。 语言学家认为,这与婴孩的自然发音及条件反射有关。
婴儿吸乳后便咂咂嘴,发出ma ma ma的声音,表示满意。小孩开始讲这种“话”时,表达的意思是很复杂的。
但聪明的母亲却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理解它的含意,满足孩子要求。久而久之,就在小孩的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
当他想吃东西时,他就叫“妈”他想玩时他也叫“妈”;甚至我国成年人碰到一件意外的事情时,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叫出“哎哟,我的妈呀!”。
3. 山字甲骨文怎么写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打印 山 “山”,在学术上是这样定义的,指地壳上升地区经受河流切割而成,一般指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高地。
自上而下分为山顶 山坡和山麓三部分。按高度可分为高山 中山和低山,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山 侵蚀山和堆积山。
“山系”,指沿一定方向延伸,在成因上相联系,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脉的总称。 “山脉”,指沿一定方向的若干相邻山岭并有规律分布的山体总称。
由于外观很像血脉,因而得名为“山脉”。 “山结”,指多条山脉的交汇地,如我国的帕米尔地区的“山结”,就是由昆仑山 天山 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交汇而成。
从太空上往下看,一条山脉就像一条“飘带”,由这样的“飘带”结成的“扣”,就叫山结。 “山原”,构造复杂,海拔高度较大的辽阔高地,常为心脉、心系、高原和盆地交错的综合体,例如:我国的青藏高原为世界最大的山原。
“山嘴”,山区曲折的V形谷地向河流凸出并同山岭相连的坡带称为“山嘴”。山嘴分为“交错山嘴”、“曲流山嘴”和“削平山嘴”。
“山峰”,一般指尖状山顶并有一定高度,多为岩石构成。也有断层,褶皱或铲状、垂直节理控制的结果,也有的是火山锥。
“山口”,又称垭口,指高大山岭或山脊的鞍状坳口,常由侵蚀造成。 “山谷”,指山地中较大的条形低凹部分,主要由构造作用、流水或冰川侵蚀的结,经常被用做通过高山的道路,按结构可分为:断层谷、向斜谷、背斜谷等。
高山流水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滓言鑫ؾ哦危笄偌叶嗑荽似籽葑唷?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高山流水 ( gāo shān liú shuǐ ) 解 释 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 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示 例 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相倾赏。” 近义词 知音难觅 典 故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
4. 100分
给楼主个建议,以后如果再看关于历史的书,千万不要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的书,很多大学出版社出的书也不怎么样。北大的确是名校,但北京大学出版社却很烂。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全球通史》,不是一个人翻译的,良莠不齐看,而且翻译的也很烂,错误百出。
那些只适合在学校里当教材,在社会上当历史书看就只能是像楼主那样看了好几遍了,脑子还他妈的乱作一团。
难不成《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书是用他妈的甲骨文写的,希望这个地方楼主不要误解,我的意思不是嘲讽楼主智商如何。
我只是对那些垃圾出版社很有看法,现在有感而发。啰嗦了这么多废话,用语文老师法力无边的话说,我他妈的离题了。
下面好好回答楼主的问题。
结合地图,比较经典比较权威的世界地图册有三本
1、钱伯斯世界历史地图集
很好很强大
2、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英国人编写的,自然是以英国为核心了
3、世界历史地图集
我们国家的,什么特色,那就不用说了
建议结合《钱伯斯世界历史地图集》,关于中国的,可以选择另一本《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这是关于中国上下五千年最好的地图册。
我有电子版。
1、关于将世界文明的书,最权威的是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26个主要民族文明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PS:这是一本学术著作。
2、全球通史
L.S.斯塔夫里阿诺斯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PS:千万不要买北大那个版本。
这个稍微通俗一点。
3、枪炮病菌与钢铁
(贾雷德·戴蒙德)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荣获1997年普利策奖,作者从地理和环境的因素切入,独到地解释人类的发展史上,为什么某些族群繁荣发展、卓然胜出。
4、世界史纲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S:这本也是一本通史,只是比《全球通史》简略一些。
前一段时间我也对世界史很感兴趣,所以在网上泡了很长时间找了一些关于世界史的书,这是其中的精华,很高兴能够与你分享。
PS:上面所说的书,我都有电子版本,如果楼主需要,我可以传给你。
推荐一个关于读书的网站—豆瓣,想必楼主应该知道吧!我找到的很多书就是豆瓣网上网友的书评中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