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书法落款怎么写
2018年可写作戊戌初春XX书。
落款应该按照传统格式:年份用干支纪年,月份按阴历,用雅称;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如果是横排,则可以按照现代格式:二零一八年二月二日XXX书(于xx)。
落款写法:书法从左侧开始书写,落款在右侧;书法从右侧开始书写,落款在左侧。
落款时季的雅称:(以农历十月为例)阳月、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小阳春、拾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阳止等。
落款地点:一般为书斋名。如王维的竹里馆、沈括的梦溪园、陆游的书巢、归有光的项脊轩、徐文长的青藤书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蒲松龄的聊斋等。
扩展资料:
落款的基本解释:
落款又分“单款”和“双款”。既署赠与对象名号,又有作者署名的叫“双款”,只署作者名的叫“单款”。题献、题赠,在书画、礼品等上面题上赠送人和收受人的姓名年月或诗句跋语。
可分为上款和下款。
上款: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等。
下款: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属书等。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落款
2.年的行书怎么写
行书用笔,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锋的三分之一为度,按笔也不宜超过二分之一。这样,行笔时即按得下,又提得起。
行书行笔速度,不可一概而论,应该说或迟或速兼而有之,还须视通篇之需要,虽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风,又可迟同逆舟。
行书在用笔上必须做到“笔笔送到”,所谓笔笔送到,就是在一个笔画运行的过程中,要使笔锋到位,不能笔肚到了笔画末端,而笔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这是行笔提起的关键,这笔笔送到的功夫来源于楷书笔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笔画质量就差。
扩展资料
行书写法的注意事项
横画、竖画的起笔不论藏露,都与楷则原理一致。
横画中不承上画的露锋起笔,尤须注意,不使尖笔过多,以防笔画的单薄刻削,要使起笔处丰满厚实。竖画的落笔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转直入,以防过于尖刻之病。
3.2018年3月的书法落款怎么写
可以写“戊戌春”。
书法作品记年采用的“干支”记年法。“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记年,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个循环,俗称“六十年花甲子”,参加下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 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巳末,57、庚申,58、辛酉,59、壬戊,60、癸亥
旧历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即旧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古时兄弟姐妹的排行,有孟、仲、季的次序,(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三)孟为长,仲为次,季为三,根据这个,正、二、三月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八、九月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十一、十二月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之称。季节还有一些别称,如春的别称有阳春、芳春、青阳、艳阳、阳中、三春、九春等。夏的别称有朱夏、朱明、昊天、长嬴、三夏、九夏。秋的别称有素秋、金秋、商秋、商节、素商、素节,金天,高商、三秋,九秋,冬的别称有寒冬、安宁、玄英、三冬、九冬等。
4.春字的行书写法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1、起源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1)据张怀瓘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2)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
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
"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
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
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2、书写特点(1)用笔特点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2]以欤侧代替平整;[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5]以圆转代替方折;(2)结构特点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
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3、发展及特征行书这种字体,不像草书那么潦草,介于草书与正楷之间,也不像楷书端端正正。行书是继草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体。
简而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像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
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
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据《书断》行书绪论中说是刘德升所创作,又据书家评传,云:在米芾的《清和帖》中,“倾”“仰”二字相连,都是“单人旁”,却处理手法不一:“倾”字为左中右结构,中、右两部分分量较重,故“单人旁”较粗重,竖笔加长,以求相称。
“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此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还有一说法是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钟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
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隶各种字体,并不像楷书那样中规中矩、拘于守正;行书也不像草书那样点画勾连、放纵不拘,清晰易于辨识。
行书首先是书写方便:行书对楷书的部分做了简化处理,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
其次。
5.2018年3月书法落款怎么写
2018年3月可以写戊戌年春月、戊戌年仲春、杏月等,也可以写二〇一八年三月,再辅助姓名等其它落款内容即可。
题款不仅要求诗文精美,同时也要求书法精妙,因此,题款必须在文学和书法上同时具备较高的修养。中国书画的题款除讲究诗情画意外,书年号一般用中国历干支(岁阳、岁阴) 题款,至于季令,月令,时令、节令,异名甚夥,代相沿用,遂成风尚。
特别是古书画多采用岁阳、岁阴(即所谓大干支),故列表附于卷末,以备检索。
扩展资料:
年月季节等的落款写法
1、年份。书法作品记年采用的“干支”记年法。“干”是“天干”,“支”是“地支”。年份的别称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先后顺序搭配组成的。
每一年都有自己的名称,六十年一个循环,俗称“六十年花甲子”。2015年是乙未年。新历三月可以落款:乙未年三月。
2、季节。一年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即旧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在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份里面用孟、仲、季来依次排序。比如正月、二月、三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来表示。
3、月份。旧历三月有许多雅称: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稻月、樱笋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
各种称号来历也不尽相同,另外还有比较写意的别称:蚕月、桃月、桃浪、花月、嘉月、夬(jué)月、禊(xì)月、桐月、三春、暮春、晚春、杪(miǎo)春、末春、雩(yú)风、季春、姑洗、辰(chén)月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题款
6.2018年6月份的书法怎么落款
2018年6月可以写成“戊戌年仲夏”(月份应该参照农历的来算)或者直接写“二〇一八年六月”也可。书法落款中日期的写法可以用干支纪年法,也可以用汉字书写日期,再辅以姓名、谦称等即可。
古代书画家一般采用帝王年号与干支历、农历按需要相结合的方法来纪年、月、日。如王羲之《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永和九年”是帝王年号,“岁在癸丑”是干支历法的纪年。“暮春之初”是三月初。
扩展资料:
书法落款知识
一、称谓
⒈老一辈: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小姐);
⒉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特长之称);
⒊联系较密切:学(仁)弟、吾兄(弟);
⒋教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⒌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二、上款客套语或敬词
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正、敲正、惠正、赐正、纠正、法正、法鉴、博鉴、尊鉴、肠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正举、存念、属粲、一粲、粲正、一笑、笑笑、笑存、笑鉴、属、鉴、玩等
三、下款客套语或敬词
⒈书法题款用:敬书、拜书、谨书、磕头、嘱书、醉书、醉笔、短文、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⒉绘画题款用:敬、敬赠、特赠、画祝、写祝、写奉、磕头、题、并题、戏题、题识、题句、敬识、记、题记、谨记、并题、跋、题跋、拜观、录、并录、赞、自赞、题赞、自嘲、手笔、漫笔、戏墨、漫涂、率题、画、写、谨写、敬写、仿等;
⒊篆刻边款用: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四、书法著作落款时刻的阴历传统雅称摘要
⒈一月:孟春、初春、上春、端月、初阳、端春、孟陬、春阳、首阳、肇春;
⒉二月:二月、仲阳、仲钟;
⒊三月;季春、暮春、契月、花月、晚春、嘉月、蚕月;
⒋四月:孟夏、初夏、首夏、维夏、槐夏、余月、清和月;
⒌五月;仲夏、超夏、榴月、蒲月;
⒍六月:季夏、晚夏、杪夏、暑月、荷月、、极暑、且月;
⒎七月:孟秋、初秋、少秋、新秋、肇秋、初商、兰月、凉月、相月;
⒏八月:仲秋、仲商、桂月、壮月;
⒐九月:季秋、暮秋、晚秋、杪秋、杪商、季商、季白、菊月、咏月、玄月、穷秋;
⒑十月:孟冬、初冬、上冬、阳月、坤月、吉月、良月;
⒒十一月:仲冬、子月、葭月、畅月;
⒓十二月:季冬、暮冬、杪冬、穷冬、严冬、严月、嘉平月、腊月、除夕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落款